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经济硬实力的增强缺一不可。中西方学者均认为,传媒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大众媒体本身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集文化属性和传媒属性于一身的报纸文化副刊板块将在提升东北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担当使命、展现作为。而传统媒体文化副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则将在传播文化信息、增进文化认同、汇聚精神力量和扩大地区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文化副刊;东北振兴;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3-0000-00
近年来,东北振兴一直牵动着党和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秋天对东北三省的考察,更是站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提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任务。
作为衡量国家、地区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软实力”一词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直被频频提及,我国也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政治议程的控制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居于核心地位,而传媒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自诞生至今的百余年里,始终坚持“文化性”这一本质属性,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承担着传播文化、培育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使命。近年来,东北地区报纸的文化副刊普遍立足本地,致力于发掘和传承历史文化、整合和传播当代文化,并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自身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1]。
1着眼历史,发掘文化源头生命力
与我国华北、华东等历史悠久、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区相比,东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缺乏历史的广度和文化的深度,甚至有个别人认为东北的历史是从闯关东开始的。连一些东北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也不甚了解,在日常生活和对外交流中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其实,自红山文化至今的数千年间,东北各族先民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移民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警示性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在这里碰撞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东北历史文化。报纸文化副刊对这些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有利于从源头着手,系统地梳理和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进而与当代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时代地域文化,进一步激发全面振兴东北的精神力量[2]。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东北历史文化的探索和整理仅限于专业研究领域,民众对家乡的历史一知半解,对家乡也缺少文化上的认同。近年来,东北报纸文化副刊大量创办文史类专栏,在學界与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座“桥梁”系统地了解家乡历史人文,从而更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家乡的建设。《吉林日报》“东北风”、《长春日报》“文史”、《长春晚报》“老长春”、《辽沈晚报》“摆渡辽河·发现”、《大连日报》“文化·钩沉”、《大连晚报》“大连往事”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长春日报》“文史”为例,除了每周刊发以长春为主、涵盖东北三省的历史类文章和影像资料外,还经常通过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对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的系统挖掘和传播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我们身边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系列报道”系统介绍了长春入选建筑的历史与现状,具有极强的贴近性,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长白山文化溯源”系列报道以“东北第一名山”长白山为核心,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全方位关注生态、历史、考古、民俗、艺术等领域,深入探索和阐释这一吉林省标志性文化,增强地方文化向心力;“纪念长春解放70周年系列史话”则带领读者重温长春解放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激励大家继承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在建设家乡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作为大众媒体的副刊,其文史类文章以严谨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在地方历史文化的公众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令尘封的历史焕发崭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文化副刊也为地方历史文化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文史研究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立足当下,汇聚文化现实驱动力
东北报纸文化副刊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不仅表现为积极参与历史文化探源,还集中表现在对当代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上。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肩负文化使命,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副刊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化品牌,体现着所处时代的文化价值和观念。在当前自媒体空前繁荣、文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副刊始终坚持与生俱来的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等基本属性,长期、稳定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副刊还根据社会发展进程作出适时调整,在主流文化的弘扬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等精神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并通过倡导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等,将精神文化成果转化为现实发展的驱动力。
东北报纸文化副刊对发展当代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传播优秀文化作品,打造培育社会文化人士的园地。《吉林日报》“好作品”、《长春日报》“文苑”、《沈阳日报》“万泉”、《辽沈晚报》“迟桂花”等副刊,都为优秀文化作品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沈阳日报》还利用“万泉”副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立由辽沈地区作家组成的“万泉文学社”,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延续文学传统,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意义。此外,还有一些报纸创办了青少年写作类和老年写作类副刊专栏,如《长春日报》“小荷”和“晚晴”,分别为大、中、小学学生和老年读者提供发表作品和交流文化的阵地,在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中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
其次是引领社会文化风气,提高群众文化修养。东北报纸副刊普遍创办读书类专栏,如《吉林日报》“读书时光”、《辽沈晚报》“深读”、《长春日报》“书香”、《沈阳日报》“书斋”、《长春晚报》“阅读地带”、《生活报》“慢阅读”等等,这些副刊都面向全社会发挥着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推介优秀书籍等作用,助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此外,还有一些文化、艺术类副刊,如《大连日报》“文化卡片”、《辽宁日报》“艺术周刊”等,定期刊登艺术作品,提供文化信息,致力于拓展群众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
第三是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豐富群众文化生活。在东北从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也势在必行。副刊普遍倡导与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环保、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以取代旧有观念中保守、浪费等不利因素。《大连日报》“生活”、《大连晚报》“乐活”、《生活报》“闲生活”等,都尝试在读者中推广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为东北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舆论助力。
另外,还有很多副刊定位各类人群,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如老年类副刊、知识类副刊、情感类副刊等,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文化品味。
3媒体融合,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以往相比发生巨大的改变,新的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目前,作为传统媒体的东北报纸已经普遍构建“报网端微”融媒矩阵,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发挥。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副刊顺势而为,通过媒体融合,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信息时代变革中,东北报纸文化副刊在坚持文化属性和文化使命的前提下,转变采编理念,创新传播载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长春日报》“文史”为例,众多历史学者关于本地历史文化的原创作品首先在报纸刊发,然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在网上发布,突破报纸发行的地域限制进行传播,一些作品经搜狐网、凤凰网等知名门户网站转载,强化了传播效果,将长春市的历史文化推向了世界,在无形中加深了世界对长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另外,《长春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掌上长春”常设“深读长春”栏目,专门向读者推送涉及长春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优秀文章,让更多人了解长春,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不断加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副刊的读者得以更加便捷地沟通、交流。在一篇“深读长春”的推文之后,经常有新、老长春人和离家在外的游子针对某一城市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在这一过程中,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和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对城市的向心力得以突显。
媒体融合在文化副刊采编过程中的作用屡见不鲜,例如在“纪念《长春日报》创刊73周年”融媒体报道中,“文史”栏目文章《9幅报头 见证<长春日报>73载奋斗征程》一文,就按照各媒体端的不同需要精心制作,然后分别以不同形式在“报网端微”分别发布,达到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
可以说,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地方报纸文化副刊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令其更好地发挥与生俱来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为提高本地民众文化自信、扩大地区文化影响、创造与东北振兴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要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首先应当实现文化振兴。而在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文化副刊以报纸为主要载体,融合多种新媒体形式,对地方文化进行长期、系统的挖掘、整理、提炼和传播,必然有助于形成不断融合发展的地方文化体系,扩大文化影响力;必然有助于广大群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自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广大读者的认知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改变,进而推动东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东北的全面振兴凝聚人心、积聚力量。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谢征.传媒产业:建设“软实力”的基础与关键[C].新闻学论集(第20辑),2008.
[2]邴正.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4(05):140-149.
收稿日期:2020-01-18
作者简介:毕春慧(1978—),女,吉林长春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东北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