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婕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是描绘他特定心境的产物,因而呈现出朦胧、难解之感,在意象运用上也具有跳跃性和难以解读之感。但他意象的选择又不是无迹可寻,通过对义山诗歌出现频率高的意象进行分析,我们便不难对义山诗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李商隐;意象;心境;忧愁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诗歌晦涩难解,杨帆形容其诗歌“如同雾里看花”,(1)难以通过逐字逐句翻译以达理解诗歌内涵的目的。这是源于义山诗是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所写并非具体一时、一事,而是整个心境,故而意象的选取便是跳跃的、断裂的,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是心灵世界的产物。
但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选择又并非毫无逻辑,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所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唐国势衰微,个人命途多舛的影响下,义山的个人气质中便带有一种纤绵柔弱的倾向,故而选取的意象也多是纤弱的,如细雨、残烛等。同时,在当时整个诗坛以华为美的背景下,他的意象又是绮艳的,如柳、花、蝶、凤凰等,并将这些绮丽的意象置于黄昏、清月、冷夜之中,营造出幽冷孤寂的氛围,以表现自己阴郁哀伤的心境。
本文选取几个李诗常用意象以作简要分析。
一、自然景观类意象
(一)雨
1.作绵延不绝状。雨水细密、连绵不断,与绵延不绝、漫无边际的愁绪相似,将不可见的愁思以雨水作喻,达到可视化的目的。宋人贺铸有词形容愁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雨所选角度当与李诗相同。“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这里的雨与旗未必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应是在抒写作者的心境,是作者心头愁绪的形象化:忧愁似雨水般淅淅沥沥无边无际,一整日的煦风也未能将心头的哀伤吹展开来。同样,在《夜雨寄北》中诗人则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提及归期却不知归期,只见巴山连夜的雨水涨满了秋池。在这里,愁绪像巴山的雨水一样蔓延滋长,不休不止。
2.作为阻隔物。雨水会引起视线上的模糊,造成视觉、感觉上的朦胧与不确定,是天然的屏障物。置身雨中,恍若置身于一个物与我相阻隔的境界,可见不可即。“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诗人隔雨望着所爱之人居住的楼阁,隔离诗人与所爱之人的不是雨,而应是感情的隔阂。雨在此处作为阻隔物出现,实则是诗人内心世界产生隔离的抒写,红楼隔雨,而感情又何尝不是隔着什么呢。故而雨这一意象,亦是李商隐心境中隔阂的体现。
(二)柳
在诗人笔下,无论是春日新发的柳树还是秋来暮柳,都寄予了作者孤独伤感的情怀。“柳映江滩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柳》),柳条倒影在江水之中曳曳生姿,在外的游子望着繁盛的柳枝没有欣欣向荣之喜,却陡然生出年华易逝的惊叹。“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将盛春的新柳与清秋的暮柳对比,更是诗人对自己青春不再,身处暮年的感慨。
二、仙道类意象
刘跃夫指出李商隐诗歌中涉及的仙道意象多为“瑶池、天阶、蓬山、青鸟、灵犀、彩凤、彩蟾、紫姑、嫦娥”等,这里不作逐个解析而统一概述。(2)
(一)对道教的批判
李商隐自幼在河南玉阳山学道,他对道教是景仰却不笃信的。他选用道教的意象,取与典故相悖之意反而批判修仙、服药之事。“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其一),蓬山仙境虚无渺茫,连曾入过仙境的刘郎已无路可寻,更何况其他人呢!借此李商隐表达了自己对寻仙访道之路的否定。“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这里诗人将嫦娥一事的典故反说,偷药成仙本是幸事,怎会后悔呢?原是这广寒宫中孤栖无伴,哪里比得上人间逍遥快活!作者对服药求仙的不屑之意便跃然纸上。
(二)内心忧愁的排解
无论是爱情的艰辛还是仕途的坎坷,诗人在不能直接抒写时,只能通过道教意象加以排解,意象幽晦、朦胧,耐人寻味。“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在这首诗里,诗人塑造了一个只可远观而不可抵达之地,我们不妨猜测,这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叙述,诗人空有一身才能,期待为国效力,却事与愿违,一生仕途坎坷,无处施展抱负,只能通过道教意象来描绘出一个自己无法抵达的理想官场之境。“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诗人的相思无以排解,只能借助仙道中的青鸟替自己前去探看,以纾解自己的相思之苦。
三、室内物品类意象
(一)灯烛
李商隐诗歌中涉及到灯烛意象的有56首,这在唐代诗人中位居前列。(1)李商隐通过烛光的意象,展现了一个被伤感笼罩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与烛光类似的朦胧、摇曳之美。“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正月崇让宅》),在昏暗的灯光下,诗人仿佛闻到了亡妻的余香,不觉唱起了哀歌。朦胧的烛光中,诗人对亡妻的思念无限放大,仿佛随着光芒蔓延到每一个角落,可谓思情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西窗烛,既是过去的温暖,又是对未来的期盼,反衬出当下相思的疾苦。时光的飞逝和难以言喻的感情随着烛光中一同燃烧、炽热。光暗明灭,诗人的心绪也随着烛光的摇曳晦明不定。
(二)帘幕
刘学锴教授曾指出:“李商隐无‘隔不成诗。”(2)帘幕这一意象在李诗中所起作用与雨的阻隔作用类似,都起到了屏障的作用。“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天水闲话旧事》),诗人与心上之人曾有幸相逢,然而如今却隔着重重帘幕,再无相见。帘幕构成了他与心仪之人相见的阻隔,帘前是诗人无尽的相思之情,帘后却是相见无期。在李商隐的悼亡诗中,也有多处用到了帘幕这一意象作为生死的阻隔:“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室内的帷帘静静地拖到地上,构成了生与死的隔阂。
四、昆虫类意象
蝶:蝶是李商隐诗中出现得最多的昆虫类意象。蝶在李商隐诗中,一为爱情象征,一为政治象征。“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青陵台》),这里的蝴蝶一说是化用韩凭夫妇化蝶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一说是以蝴蝶自喻,暗指自己要投靠别的党派。李商隐在四首咏蝶诗中有一句写道:“只知防灏露,不觉送尖风。”是借蝶的口吻,言诗人深陷黑暗官场的恐惧之情,是诗人适当防御的自我告誡,这里的蝴蝶便是作者的政治愁思。那么我们不妨借用这两点论断来分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诗人构建了一个迷离的爱情梦境,这种爱情的心境说不清道不明,似庄周梦蝶般梦幻。从政治角度来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有迷乱之意,梦与现实的极大反差亦是诗人理想与现状的极大反差,抱负成空、功名无成,是诗人迷惘幻灭、不知所措心境的写照。
综上,李商隐在写作诗歌时,意象选择上得意而忘形,往往抛开事物本身的面貌而借物描写自己特定的愁思愁绪。李商隐为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甚至忽略了客观事实和逻辑。这些意象只是他心灵和情感的寄托或投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商隐对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在无题诗等诗歌类型的发展上作出推进,更在于他开拓了心灵世界,把心境作为表现对象,因而创造出的意象也就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却又因是一个完整的心境表现,种种意象组合浑然天成,虽多义却不是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