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宁波市大数据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宁波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从产业数据支撑、产业目录制定、大数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领军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宁波;大数据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一、宁波大数据产业现状分析
(一)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宁波市大数据产业基础扎实,行业门类齐全,优质企业众多,形成了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为“三驾马车”驱动的大数据产业体系。
(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宁波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以及伺服电机、精密轴承等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育出海天精工、均胜普瑞、慈星集团、菲仕电机、柏同机器人等一批龙头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近2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舜宇集团和均胜电子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产值均超过130亿元。康强电子、比亚迪半导体、江丰电子、金瑞弘科技等集成电路产业逐步提升。
(三)形成行业云平台、
宁波市制定《深化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与《宁波市“企業上云”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企业云计算应用,支持建设一批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云计算平台和服务商。2018年,实现净增上云企业18000家。到2020年,全市上云企业累计8万家,省级云应用标杆企业50家,省级行业云平台5个的发展目标。
二、宁波大数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据整合共享薄弱,对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一是数据资源未实现内部统筹管理,政务数据全面汇聚困难。
二是由于部门内部、横向部门之间、市县之间的条块,导致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度不高,难以有效支撑大数据应用。
三是数据开放相关细则尚未出台,政务数据是否适合公开、是否涉密等尚未界定,缺乏相应的数据共享开放仲裁机制。
(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大数据产业基础薄弱。与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相比,宁波缺乏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龙头型、平台型企业带动发展,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系统集成能力较差,产业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百家重点企业名单》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业务收入前30家企业,宁波只有4家,杭州超过12家,湖州和嘉兴也分别有3家。
二是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不足。市内研究机构、软件特色园区、众创空间、知名企业等大数据产业创新创业的平台数量相对不足。以软件业为例,《2018年浙江省软件业务收入前20家企业名单》没有一家宁波企业。
三是大数据应用对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企业上云”深待提升,产业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不多。
三、宁波大数据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设“宁波智慧港”为大数据产业提供支撑
理顺“政务云”“民生云”“产业云”的关系,构建适应宁波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支撑体系。借助于刚刚成立的宁波市大数据管理局的整合优势,以原市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基础,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资源集成平台,建设全省、全国领先的“数字宁波运营中心”,打造继海港、空港、陆港之后的第四大港——“宁波智慧港”,实现城市数据全面汇聚、运行状态智能监测,为城市精准运营、科学管理、高效服务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构建城市大数据中心。以“政务云”(原市政务云计算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政府和公共领域数据,联通城市“民生云”、“产业云”以及物联网平台数据,实现三朵云的协同,推进城市数据资源整合汇聚、挖掘(开发)应用和开放共享,为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提供大数据保障。
(二)制定大数据产业引导目录,完善产业强链补链
(1)制定宁波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建构大数据产业链。宁波要主动对接国家和浙江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大数据的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产业目标,确定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宁波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充分分析宁波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基础、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好自己的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思路,科学理性地确定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并体现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现代制造业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城市的特色。
规划要符合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尤其是要通过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发展目标,特别是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的安排,体现宁波大数据产业体系、产业链的建立,产业生态环境的构建。
特别指出的是:大数据产业的稳定发展,必然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支持。为此,宁波发展大数据产业必须树立“强链补链”的指导思想,把大数据产业现有的环节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政策继续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引领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同时,应深入分析产业链的短板和缺失链条,通过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模式等非常规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补齐和补长。
(2)出台大数据产业引导目录,引导大数据产业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本地各部门开展大数据产业培育发展工作,贵州省、河南省、山西省相继出台了大数据产业引导目录。
宁波需要根据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编制宁波市大数据产业引导目录,提出宁波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领域、任务和重点项目,通过《引导目录》引导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宁波市大数据产业,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研究制定“大数据行业应用行动计划”,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宁波大数据行业应用行动计划》,以经信和大数据管理部门为引导,对接行业管理部门,实施大数据行业应用行动计划,针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对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进行提质增效和新业态开发。
深化产业大数据挖掘利用,鼓励大数据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快大数据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应用,推进服务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大数据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实施制造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方案,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加快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的应用,选择典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打造智能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引进和培育大数据领军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研究制定宁波市大数據领军企业标准。参考“核心产业”、“关联产业”“融合产业”三个领域国内第二梯队领军企业的规模、产值、行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产品与服务竞争力等指标,研究制定宁波市大数据领军企业标准。
梳理宁波大数据产业企业现状,分领域遴选领军培育企业群。以宁波经信委2018年10月开展的“宁波市大数据企业梳理备案”结果为依据,按照赛迪智库的大数据产业细分领域的成长潜力分析结果、国内500家企业大数据细分领域发展前景分析结果,以及行业大数据市场前景分析结果,参照全国2017年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比例,规划、遴选宁波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群。
(五)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行动,长板做长
(1)工业大数据产业与“246”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同步发展。围绕“246”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推动大数据在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的深化创新。借助于产业集群的提升,带动一批服务产业集群的工业大数据龙头企业、上市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引导领军企业以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2)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的平台入口、计算能力向制造企业开放,支持制造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加快工业大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集成与应用,支持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数据典型示范项目,开展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示范。
(六)加快大数据融合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提升,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只有大数据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才能实现“双提升”,因此,大数据如何产业需要根据“345”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制定与其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大数据融合产业规划与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宁波市大数据发展报告.2018.
[2]潘挺雷,王元明.长三角GDP万亿城市大数据产业调查分析_基于大数据产业就业供需视角[J].三江论坛,2019年(5):45-48.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宁波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宁波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WT003。
作者简介:赵黎明(1967-),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研究、信息化、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