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新年晚会: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双向“出圈”

2020-06-11 00:47张彤张伟
声屏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张彤 张伟

摘要:“哔哩哔哩”是国内青年亚文化的高度聚集社区,其举办的跨年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将亚文化元素与主流文化对接,呈现主流价值取向。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出现双向“出圈”的趋势,不能再用“收编”简单概括其关系。

关键词:“哔哩哔哩” 跨年晚会 青年亚文化 主流文化

作为国内青年亚文化的高度聚集社区,“哔哩哔哩”的发展与亚文化群体息息相关。随着网站商业化发展和用户规模扩大,青年亚文化在空间语境中被逐渐稀释,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增多。是否会如伯明翰学派所言,亚文化的结果是其将以妥协和让步的态度被主流文化接受?本文拟从“哔哩哔哩”跨年晚会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双向靠拢“出圈”,即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以及主流文化被亚文化重塑进行分析。

起源:以青年亚文化发家

“哔哩哔哩”自2009年创立以来,一直是国内青年亚文化的高度集中地,从主要内容为二次元ACG(动画、漫画、游戏)创作分享的视频网站,成长为涵盖多种文化圈层的社区,被称为“Z世代乐园”。

青年亚文化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非常态表述,通过创造独特风格的语言、行为、符号系统等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进行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表达。从目前“哔哩哔哩”的33个分区已形成的200万个文化标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较活跃的亚文化类型。如以动画、漫画、游戏为核心的二次元文化,逐渐扩展、衍生出同人创作以及其他周边产品;通过对影像资料的解构和二次创作,形成了欢乐与戏谑的“鬼畜文化”,作品特征为节拍同步、快速重复、节奏感强;故事老套、演技浮夸,拍摄环境具有乡土气息的土味文化;以自嘲、颓废、悲观为风格表征,通过吐槽人生进行情绪宣泄的“丧文化”等。

2018年“哔哩哔哩”在纳斯达克上市,涵盖内容范围越来越广,青年亚文化向大众化迈进。目前已形成包括美食、美妆、汉服、宅舞等在内的7000多个核心文化圈层。除了由用户(UP主)上传的自制视频外,“哔哩哔哩”还提供大量动画、纪录片、影视等领域的专业生产视频,上线了演出活动、直播、电竞等产品。

困境:风格抵抗与核心圈层

风格是亚文化挑战主流文化与以主流文化为代表的阶级形成对抗的武器,“对抗主流文化霸权”是青年亚文化的最大特征。从历史上足球流氓、无赖青年、朋克、嬉皮士等现象来看,青年亚文化往往与传统文化不甚兼容与匹配,与主流思想难以沟通交流,只能在社会边缘徘徊。用户因亚文化聚集,“哔哩哔哩”因小众崛起,但在商业化运作之后,也不得不面对亚文化的风格抵消和核心用户圈层被稀释带来的主流化探索困境。

首先是内容生产方面的困境。伯明翰学派用“拼贴”来解释亚文化风格的构成,亚文化就是利用现有的物质系统和意义系统在现有的语境中进行挪用改编,混淆意义,产生新的隐喻。亚文化的风格构成并非是无中生有,靠凭空想象创造出来的。通过拼贴主流文化或自然文化的元素,将它们怪诞地组合在一起,亚文化具有了颠覆功能和对抗意义。“哔哩哔哩”用户生产的视频占据播放量的90%,这类内容的生产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是拼贴改编,即通过对外部网站视频加入亚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这种生产模式有两种风险,一方面,其他视频网站独有版权的视频在“哔哩哔哩”网站播放导致分流,易损害其他视频网站权益,以及产生版权纠纷,如“哔哩哔哩”曾因《中国有嘻哈》遭爱奇艺索赔。另一方面,“二次创作”受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管控,被政府强势话语打压。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要求“坚决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行为”,“不得擅自对经典文艺作品、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原创视听节目重新剪辑、重新配音、重配字幕,不得截取若干节目片段拼接成新节目播出”。即使政府部门的这些举措没有实质性地威胁到亚文化群体的节目观看,但是也从心理上对其实施了主流文化的强权打压。

其次是用户群体方面的困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30岁以下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45.5%,约为3.89亿。据“哔哩哔哩”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其月活跃用户量为1.28亿人。也就是说,中国30岁以下的网民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位活跃在B站。“哔哩哔哩”的核心圈层内容创造者——“up主”創造了多元化的社区内容。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新用户大量涌入,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核心圈层被稀释。新用户可能对“鬼畜”、二次元等青年亚文化不甚了解,无法通过亚文化风格建构集体认同。因此网站应满足这一群体更为宽泛的需求,提高用户黏度。

结果:亚文化一定会被收编吗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注重资本主义社会亚文化的发展路径。青年是资产阶级实施霸权的重要对象,与阶级斗争意识密切相关。主流文化通过对青年亚文化进行贴标签式界定,使人们对其受众形成“反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从而令亚文化失去抵抗力,最终被意识形态和商业资本收编。反观当下,在我国文化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一定会走向被收编的命运吗?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是否互不相容、相互抵抗?答案是否定的。

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虽有各自的受众群体,但近年来两种文化形式却出现了双向“出圈”的倾向。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对接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积极表达民族主义情感,使亚文化具有了“主流”色彩。另一方面,主流话语权威向亚文化寻找灵感、素材,突破呆板僵化的话语模式,通过青年亚文化形式进行官方意识形态宣传。基于诙谐解构和二次创作的主流文化产品,在“哔哩哔哩”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双向“出圈”在文化生产中达到一种共存平衡,而不能用“收编”来简单概括。

这种主流化并非因“哔哩哔哩”网站的定位发生变化,也不会改变原有网站的内容生态,而是通过设置灵活性较强的临时议题进行新的文化创作。“哔哩哔哩”首次举办的跨年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除与已在农历新年举办多次的拜年祭内容有本质不同外,也与卫视的传统跨年晚会范式迥异。“真正意义上的跨年晚会2005年诞生于湖南卫视,并以演唱会的形式取得了认可和成功。”2019年,共有央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六家电视台举办跨年演唱会,此外,东南卫视、深圳卫视、优酷还推出了以思想交流为内核的演讲类节目。相较以明星和嘉宾作为主要看点和节目编排核心的卫视晚会,“最美的夜”跳出同质化窠臼,将晚会架构分为日落、月升、星繁三个篇章,以极具平台特色的内容贴近年轻群体的观影习惯,收获九千多万播放量。

亚文化元素与主流文化符号融合并存。“90后”“00后”群体通常被习惯性认定不关心政治,在“哔哩哔哩”却表现出了颠覆性程度十分明显的文化症候,其对主旋律文艺作品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跨年晚会中许多节目融合了具有亚文化特质的元素,输出符合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

抗日影视剧《亮剑》在“哔哩哔哩”有众多“鬼畜”视频,围绕角色“楚云飞”的文化表达成为一种特色。由退役军人组成的军星爱乐合唱团与“楚云飞”扮演者张光北合唱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和《中国军魂》,配合内容超越二次元壁垒的“此生无悔入华夏”“中国加油向前进”等红色弹幕,呈现了富有新意的属于年轻人的爱国表达。乐器大师方锦龙与虚拟歌手洛天依,分别使用琵琶与古筝合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百人乐团弹奏亚文化作品中的配乐“神曲”,将亚文化元素借用至主流节目完成主流宏观叙事,甚至晚会主持人央视主播朱广权也是“哔哩哔哩”“鬼畜”区的活跃形象。對亚文化群体来说,可与社会主流话语有效对接。

有机整合多元文化,唤醒集体记忆。文化包容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体的未来,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有助文化创新。“哔哩哔哩”跨年晚会将二次元、影视剧、社会热点、童年回忆等一系列贯穿年轻一代的文化元素综合起来,把亚文化、主流文化、传统文化、流行文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举办了一场泛年轻、泛娱乐的文化晚会。当日本动漫、美国电视剧、中国电影、英国小说的主题曲同台献映,恰似天下大同的浪漫共振。英雄联盟、新裤子乐队、镇魂、五月天、魔兽世界、哈利波特……节目背后的文化元素都包含了受众长期在这些文化中浸润的情感记忆,因而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

此外,在思考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双向“破圈”时,除了亚文化产生主流化趋势的内在动力,我们也应看到主流文化从青年亚文化中汲取文化资源,创新宣传话语模式的努力。2017年1月共青团中央进驻“哔哩哔哩”,用年轻一代熟悉的语言和文艺形式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如果国宝会说话》《航班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以国家为主题的纪录片都在“哔哩哔哩”有很高的点击率;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原创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建构二次元民族主义认同的代表作。官方意识形态的尝试成为“破圈”的外在力量。

“哔哩哔哩”跨年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虽然未能颠覆性超越卫视的收视份额,且受众群体相对狭窄,但仍可视为青年亚文化向“主流化”进军的一次内容创新,有利于加强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对接,也以更契合年轻人的方式创新节目形式,传播了主流价值观,从而达到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在积极反馈中双向“出圈”的效果。(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 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1.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刘梦杰,谭文奇:《网络话语场新生亚文化风格转向探究》,《今传媒》,2019(11)。

3.林品:《青年亚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双向破壁”——“二次元民族主义”的兴起》,《探索与争鸣》,2016(2)。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探析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的热播
浅析“萌文化”
从《吐槽大会》看青年亚文化传播
新媒体修辞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青年亚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和民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