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洁
摘要:《上新了·故宫》第二季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文物为主线、3D技术为依托、同时融入了粉丝文化元素,在细节方面关照年轻人的审美。节目不再局限于故宫本身,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镜头语言、活化文物、文创产品等方式,在与年轻人对话过程中传承故宫文化。本文从节目的创新点发散思维,尝试探讨借鉴“音乐竞技”节目形式,探索“潮流破圈”的可能。
关键词:故宫 文化传承 潮流破圈
故宫始建于1420年,“2020是紫禁城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传播好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①作为传播故宫文化的一种形式,《上新了·故宫》虽只是文化传承长河中的一小环,却开创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形式。
推陈出新,提高用户粘性
《上新了·故宫》第二季(以下简称“《上新了2》”)与第一季相比,一股更加年轻化的气质跃然“屏”上。节目推陈出新,从細节方面给观众带来立体的观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粘性。
一、从人物到文物,可见可感。两季分别从人、物两个角度深入,两种角度相互补充,给观众全面、立体了解故宫的体验。《上新了1》以主题为线索揭秘了故宫未开放区域,让普通的大众感受到隐藏的神秘。小剧场以人物视角讲述故事,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上新了2》则聚焦186万余套文物,以文物的视角讲述历史并辅之以小剧场展现,所见即所得。《上新了2》的小剧场呈现中,人物语言比重降低,例如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给乾隆介绍西方艺术的场景时仅有动作,没有同期声。第一季观众可以普通人身份代入帝王身份,第二季观众以文物同款——第三人称视角看故宫,参与感或许更加真实。比如节目以物开始,讲述599年前的明朝故事,这也是第一次对外公布故宫最新考古发现——故宫地基。后期利用3D动画还原了地基建造的过程,分步骤呈现了“墙倒屋不塌”的原因,再现了太和殿建成之初的壮观。
二、从情境到3D,虚实结合。第一季偏重小剧场情境,对历史人物的内心波澜描写细腻;第二季对文物的“内心戏”表现充沛,文物“台词”风格轻松愉快。不变的是虚拟的剧场形式,变的是文物“戏份”增加,不仅有合理想象的情节,而且有实实在在的文物支撑剧情。3D技术更是为文物“表演”锦上添花,3D的“新”和故宫的“古”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寓教于乐。《伯远帖》报告队长《快雪时晴帖》,“自从咱们搬到三希堂以来,周围的小伙伴接二连三地得到了他(乾隆)的签名(盖章)”,“所以《中秋帖》你又得到他的签名了吗?”拟人化文物的对话风格神似当下年轻人的“吐槽”形式,这种心理上的接近性使得观众从被动转到主动接受文物字画的知识。乾隆把《大禹治水图》变成了三维立体玉雕,而3D技术点睛了《出警入跸图》《万国来朝图》《康熙南巡图》中大象正喝水的鼻子和叫声,让观众仿佛有观看动画片的错觉。根据《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结合现存实景,利用3D技术还原朱棣在几百年前的“舞台站位”,真实感是本季的一大特色。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和添加了表情包的御猫,让观众忍不住要给后期“加鸡腿”。
三、从解说到成团,打破次元。御猫成团是本季“御猫说”的最大特点。“御猫说”相当于百度百科,以轻松愉悦的语气解说故宫的一砖一瓦。嘉宾阵容一如既往的强大,有新品开发员邓伦、张鲁一,飞行嘉宾马天宇、杨幂、宋祖儿、袁弘、黄志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嘉宾要数成团御猫——“故宫三子”鲁班、鲁达、花花,成团说法来源于当下火热的养成类综艺节目。御猫团和嘉宾之间的关系打破次元壁,②御猫团不仅承担解说任务还活跃了节目氛围。“真替哥哥们担心啊”“本喵也没找到”等拟人化语言的使用,让御猫和嘉宾之间像人与人一样互动,粉丝也渴望和偶像有这种亲密的互动。称偶像为哥哥兴起于粉丝文化,而养成系选秀节目使这种形式常态化。节目敏感地抓住粉丝心理,通过移情心理让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节目。活用粉丝文化中的语言习惯,《上新了2》和偶像文化打破次元壁,有了共通的意义空间。
格局打开,关注社会热点
如果说第一季关心的是未开放区域的神秘,那么第二季关注的是故宫身后相同的人文价值。《上新了2》明示了文化节目应有的社会责任,传递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物的艺术价值、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有了广大的文化格局。
一、从共赏到共守,呼吁消防安全。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失火,这座拥有着850年历史的世界遗产遭受灾难,世界为之惋惜。这场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警醒我们必须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上新了2》第1期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了故宫消防员的镜头,特别是结尾处皇太极殿消防演习,呼吁“消防安全,人人有责”。对于故宫消防员来说,无一次出警记录是他们最好的战绩。对于故宫来说,木制建造是主体架构,防火是重中之重。对于每一个来故宫游玩的人来说,都必须提高消防意识,共同守护故宫,让故宫代代传承下去。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共享历史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要共同守护。
二、从文物到文化,引起青年关注。《上新了2》用考古式的治学精神挖掘文物蕴含的思想价值,意在给年轻观众以思考和力量。不死板、不说教、有料、有趣,吸引年轻人的眼光从而更好地与当代青年对话。节目组深入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故宫专家和明清学者反复沟通文物背后的故事。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东方艺术的瓷器、建筑彩塑、建筑、书画书籍,打破了大众对乾隆的“农家乐审美风格”片面认知。田黄三连印、大禹治水玉雕展现了乾隆帝的处世智慧和政治思想。节目打破的不只是对乾隆的偏见,更呈现出乾隆可贵的创新精神。玉文化是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君子比德如玉”是中华文化的底色。节目镜头里的是玉琮、玉雕、玉碗,看向的却是文物背后的艺术价值。第一季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诉说处世思想和治国方略,而第二季更多地从可见的文物痕迹去描绘历史故事。青年人对文物的关注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关注是最好的保护。《上新了2》就从表现文物的方式入手,用年轻人喜欢的话语方式引起年轻人对文物的关注和对文化的思考。
潮流破圈,再探索的可能
“紫禁城为什么与山河同在与星辰同在,好的东西永远是好的东西,每个细节都研究到位,综合到一起才是好东西,我觉得《上新了·故宫》就是这样。”③
一、潮流破圈,不忘初心。自从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井喷式出现,文化和娱乐综艺的圈层界限开始被打破,这个现象被称作“潮流破圈”。所谓“不破不立”,《上新了·故宫》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破的是形式,立足之本仍是故宫文化。对当前热点综艺节目形式研判之后,进一步探讨其与“故宫”文化基因嫁接的可能。
当下,音乐偶像养成类节目比如《明日之子》火爆荧屏,节目形式是以选手自创音乐为主线进行比赛。那么,既然可以上新文创产品,为何不能上新“故宫之歌”?《上新了·故宫》的同名主题歌由常驻嘉宾演唱,马雪阳作为音乐总监,节目具有一定的音乐制作基础。借鉴音乐竞技类节目运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路径,“探秘+音乐竞技”的路线可以成为一个思考方向。
二、音乐竞技,文创增值。音乐竞技,吸纳广告商。目前还没有“音乐+竞技+故宫文化”的节目形式,但是两者结合的成功案例有目共睹。“音樂+文化”的《经典咏流传》,“音乐+竞技”的《歌手》《我是唱作人》等。单纯的娱乐类节目收视率高,广告商蜂拥而至,而文化类节目在招商引资方面却无人问津。《上新了·故宫》可以遵循节目本身的探秘——揭秘形式,新品开发员作为节目主持人,多组歌手根据文物、历史人物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创作,用歌曲讲述故宫文化。
邀约跨年代歌嘉宾手,符合故宫的年代感和青春感。在选择青年歌手时,一方面要抛出对流量明星的刻板成见,另一方面,可以加入一两个素人音乐者。在运作模式上,改变单纯的节目生产机制,注重受众参与度。早在第一季播出期间,节目组就已经在今日头条设置了投票专区。同理,节目组将歌曲放在各大网络平台,通过粉丝投票环节提升节目关注度。在宣传前期中期制造话题,引发讨论。
三、新壶旧酒,挖掘内容。歌词取材于故宫,新壶装旧酒。从帝王后妃公主大臣,从康熙、雍正、熹妃、容妃挖掘人物素材。这些观众熟悉的影视剧人物接受度高,而嘉宾寻找到的“新”人物则让人眼前一亮,带来意外惊喜。例如以王子皇孙第一人称创作的歌曲“吐槽成长奋斗史”或许更易引起青年人的共鸣。“宝藏故宫”的186万余件文物活化,古今交融,把不可能的变为了可能,叙事自有力量。穿越这一青年人喜欢的话题,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一种思考历史的手法。
结束语
包括《上新了·故宫》在内的任何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为了强行输送文值化价而是在为传承文化奉献一分力量和提供一种可能性。任何一档节目都有自己存在的使命,娱乐是使命,传递文化是使命。让我们跟着故宫原住民御猫团, 走向故宫的下一个600年!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栏目责编:杨刚
注释:①魏艳(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数字资产部副总经理)的观点,来自“上新了故宫”2019年11月3日新浪微博。
②次元壁原指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沟通障碍。
③杨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社科院满学所博士后)的观点,来自《上新了·故宫》2019年11月3日新浪微博。
参考文献:1.毛嘉:《浅谈文化类节目模式创新的“五个维度”——以〈上新了·故宫〉为例》,《现代视听》,2019(2)。
2.刘兵:《〈上新了·故宫〉这样让故宫文化焕颜:推开“三重门”、透过“三原色”、联通“三次元”》,《广电时评》,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