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味”音乐元素在谭真家乡类歌曲中的应用分析

2020-06-11 03:45刘强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花鼓戏

刘强

摘要:湖南民歌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近些年来在新创作的歌曲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作为新时代湖南民歌的青年代表作曲家,谭真也创作了一些具有“湘味”的家乡类歌曲。通过对其歌曲中“湘味”音乐元素的运用分析,主要可以概括为“湘羽”调式、地方花鼓戏素材和方言衬词衬腔三个特点。

关键词:谭真   “湘羽”调式   花鼓戏   衬词衬腔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74-02

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曾说:“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湘味”,这是聆听谭真家乡类歌曲首先最直白的感受。扎根于湖湘大地,成长于伟人故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浓郁的地域性是湘籍青年作曲家谭真家乡类歌曲创作中最明显的特征。他感恩于这片养他育他的多情土地,因此创作出了许多旋律优美且朗朗上口的家乡歌曲:如《清清涟水河》《窑湾老街》《湖湘的味道》《相约娄底》《洞庭湖上打鱼汉》等等。本文将以“湘味”音乐素材的运用为切入点,从“湘羽”调式、地方花鼓素材与方言衬词衬腔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谭真家乡类歌曲创作的特点并领略其中的“湘味”特色。

一、显著的“湘羽”调式

“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又称“特性羽调式”“湘中特性音调”,是指广泛流布于沿湘、资两水流域,遍及湘中、湘西、湘南部分地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风格羽调式,是以湖南特性羽调式建构而成的音调体系。[1]在谭真家乡类歌曲的创作中,该调式的运用屡见不鲜。如歌曲《窑湾老街》《湖湘的味道》《梅山棕编》中均有“湘羽”调式运用的特点。

“湘羽”音调一般以“羽”为主音,以“羽(la)、宫(do)、角(mi)”三声为基础音,常包含有特殊音级“升徵(#sol)”和“升商(#re)”。在歌曲《湖湘的味道》(见谱例1)中,多次运用了“湘羽”调式中的“特性三音列”(“湘羽”调式中具有色彩功能的旋律音调,具有“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标识性特点)。谱例中#re音的两次运用不仅增加了该歌曲的鲜明色彩性,附点节奏所造成的拉长音调唱法更是凸显了独特的湖南地方性风格。诙谐、俏皮的旋律也贴切的体现出了潇湘人民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地方的花鼓素材

湖南花鼓戏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部花鼓戏都反映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因此,湖南民歌的创作素材取材于花鼓戏的例子比比皆是。谭真许多家乡类歌曲中都有着花鼓戏的“身影”,取材于地方的花鼓戏素材,使得其歌曲更能形象的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歌曲《湖湘的味道》取材于湖南的花鼓小调,歌曲中多次运用了花鼓腔调中的倚音润腔(倚音是指写在普通音符旁的小一号的音符,通常形式是一个音或两个音,写在普通音符前的叫前倚音,位于音符后的叫后倚音[2]),(见谱例2)。其中级进小二度倚音的多次运用,使得曲谱中音调的表达更加准确,同时作为字节间桥梁般的存在,使曲调更为秀美、活泼,为旋律带来了浓厚的地方韵味。

本歌的歌词也是一大亮点,歌词句式运用了八言格律,以“三二三”的韵律形式演唱。如:“衡山的菌菇点头笑,湘潭的莲子扭扭腰,芷江的鸭子在嬉笑,洞庭的鱼虾在欢跳”。用拟人的手法对湖南各地代表性的佳肴进行了介绍,就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塑造了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形象。

歌曲《密湾老街》则是借鉴了湖南花鼓的十字调。演唱中多次出现的滑音技巧,模仿了花鼓戏中的拐子音唱法(湖南花鼓戏中出现频率使用率最多的波音方式润腔,演唱时喉头快速颤动,发出的演唱声音快速强烈的抖动,像是触电一般,故而也叫做“触电腔”)[3]。滑音的演唱技巧,不仅突出了旋律的活跃感与优美的线条感,增加了演唱的感染力,而且演绎出了歌曲的地方性湘味,表达了作曲者对于家乡窑湾地区的深厚感情。

另外,歌曲《梅山棕编》取材自湖南湘中花鼓小调,而《遍地开满映山红》歌曲则是采用了东北秧歌和湖南花鼓戏的素材。

三、方言的衬词、衬腔

正词作为音乐主要的内容体现,是歌曲的骨干,而衬词衬腔的加入则为音乐内容的充实,提供了画龙点睛式的帮助。[4]方言的衬词衬腔运用也是谭真家乡类歌曲中的一大特色,由于衬词一般不会有明确和固定的内容,所以可以穿插在歌曲中的任意位置。谭真家乡类歌曲中衬词衬腔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曲首衬词(衬腔)

在歌曲开始前引入衬词衬腔,既巧妙地渲染与活跃了歌曲的气氛,同时也奠定了整曲的感情基调。如:歌曲《洞庭湖上打鱼汉》(见谱例3)引子处的“呦嗬嗬”,《遍地开满映山红》中一开始的“哟、喽”和《梅山棕编》前奏中唱起的“哟喂、哟喂”。虽然这些湘域方言衬词没什么特殊的含义,但在听觉上却更能符合湖南人的审美习惯。同时作为歌曲的开头处,依附于歌曲的旋律,抒发了较为强烈的真挚情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发了人们心灵的共颤。

(二)曲中衬词(衬腔)

歌曲中间加入衬词衬腔,可以使得音乐结构得到扩充,整体结构更为饱满。如:歌曲《清清涟水河》中的“咿呀咿吱呦”,歌曲《遇见你,新化》(见谱例4)中演唱实质达到了16拍的衬词“啊”,在增强音乐内容的整体表现与深化歌词艺术性的同时也使得音乐形象更为清晰明确、活灵活现。

(三)曲尾衬腔

句尾处运用衬词衬腔多数是为使得音乐整体的结构得到完美的结束与终止,同时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向往。无论是《窑湾弯弯》(见谱例5)句尾轻声哼唱的“哟喂哟”,亦或是《窑湾老街》曲末自豪激情演唱的“哟嘿”,都为歌曲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和进一步深化歌曲主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谱例5

除了以上三大主要的特点之外,谭真家乡类歌曲中的“湘味”还体现在许多的细节方面,如:在许多歌曲中运用了具有湖湘戏剧风味的锣鼓乐器伴奏;根据湖南人的语言音调擅长把字上扬的特点,在节奏方面选用了较多的八十六、小附点、小切分等具有湖南民歌特征的节奏型;歌曲进行了方言的演唱处理,如歌曲《窑湾老街》中“石板路”中的“路”字,在演唱中要唱成“lou”,“窑湾老街”中的“街”字要唱成“gai”等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为谭真的歌曲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作为反哺,谭真则是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优美动听的“湘味”家乡歌曲来歌颂赞扬湖湘地域,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于这片广袤湖湘大地的深沉热爱。谭真曾说过“生长于钟灵敏秀、人杰地灵的湖南,我以后将更加辛勤耕耘,勤奋创作,以深邃的思想,深情的曲调,真挚的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用以回报。”正是这份“惺惺相惜”的情怀,也使得湖湘文化能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得以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吴成祥.“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结构分析及溯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牟华.浅谈长沙花鼓戏的形成发展及其声腔——唱腔特点[J].东京文学,2010,(11).

[3]徐玉兰.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4]張浩.论巴山民歌衬词、衬腔的艺术表现[J].四川戏剧,2018,(07).

[5]赵田.论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J].音乐大观,2013,(11).

[6]曾比翼.论花鼓戏唱腔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特征[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猜你喜欢
花鼓戏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戏曲进校园 显文化魅力
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花鼓戏3月跟拍
父亲与花鼓戏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信阳名片:光山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探析
唱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