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莉 王先昌
摘 要 通过以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深入分析雷州非遗文化在高校传承的优势,探索非遗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路径。研究表明:广东海洋大学所具备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学科基础等使其在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而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品牌,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是一个互惠双赢的决策。
关键词 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设计
Abstract By tak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eizhou peninsul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eep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Le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inherit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way of introduc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 shows that th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in human environment,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discipline found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the advantage of congenital conditions, in the pla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also help build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school brand,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is is a win-win decision.
Key Words Leizhou peninsula;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 design
一、 雷州“非遗”文化概述
雷州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雷州半岛孕育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雷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雷歌、雷剧、雷州石狗),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日益提升,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各种传承活动也愈加频繁。然而,对雷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目前仍以介绍、展示和理论研究为主,雷州非遗文化的技艺传承、非遗人才培训以及产业化发展研究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许多非遗传承活动仅停留在一次性活动或展示性活动的层面上,缺少一个长期有效的传承机制和平台[1]。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临灭绝,保护、拯救和传承雷州非遗已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终极目标是延续非遗的核心文化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地方高校因其先天拥有学科融合、科研创新、学术拓展等平台特质,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将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建立适合传承、创新的非遗教学模式,是继承雷州非物質文化遗产、培养非遗传承人最有效的途径,符合雷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传承方针,雷州非遗文化资源也有助于构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同度。因此,这是一个双赢互惠的决策。
二、雷州非遗文化在地方高校传承、创新的优势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忽略的客观因素。广东海洋大学位于广东粤西地区,对研究雷州非遗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学校有大批双师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既有较深厚的艺术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接触较多,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合适人选。同时,又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对这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为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优势。
(二)学科与科研优势
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类:如雷州葛布制作技艺、雷州古建筑木雕;传统美术类:如雷州根雕、雷州灰塑;传统音乐类:如雷歌、雷剧;民俗类:如雷州石狗等。雷州非遗项目的特色正好与广东海洋大学艺术设计系开设的专业方向(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服装设计、美术学)相匹配。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有三个相关传承内容的科研机构,其分别为: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文学与粤西文化研究所以及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这些现有的研究机构可为雷州非遗文化的研究提供优质的平台。
(三)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场地
广东海洋大学艺术设计系具备专用的固定教学研究场地和充足的设备。近年来,学院陆续引进了三维激光扫描仪、3D打印机、数字摄影摄像等设备,这些资源优势为开展雷州非遗文化研究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备和场地保障。同时学校还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稳定的生源,吸引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及企业家入驻,共同推进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雷州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的成绩
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师生依托该校的地域优势和艺术学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对雷州非遗文化进行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发表若干篇相关论文。团队已有成果如下:完成5项省部级课题和9项市级课题,发表非遗研究论文30多篇,发表及展览作品11组,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20余项,教师专利授权50余项。
三、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方法
(一)优化学科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构建雷州非遗传承课程体系
建立较完整和系统的非遗传承课程体系,将雷州非遗文化纳入艺术设计系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学校可以构建雷州非遗基础理论课程模块、雷州非遗技艺传承模块、雷州非遗创新工坊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科学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保护和传承雷州非遗文化,增强学生对雷州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使非遗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1.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某种具体技艺的传承,更应该关注、研究、学习系统的非遗理论知识,只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才能使我们对非遗有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的情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主要针对艺术设计系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讲授雷州非遗文化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保护实践,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增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生尊重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文化自觉。同时结合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搜集非遗资料,掌握非遗传承人的创作历程,让学生系统和直观地感受、发掘和学习雷州非遗文化,这是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必由之路。
2.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模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需要传承者从主观上体验(学习)相应的 技艺、技巧,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能谈得上传承和延续[2]。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模块是针对艺术设计系各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核心必修课程,可以结合工作室教学的形式开展,学生依据专业方向或兴趣爱好选择性进入工作室学习,教学任务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及艺术设计系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院结合自身特色,选取雷州非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蒲织、泥塑、木雕、彩扎等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采取口传心授的非遗传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切感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过程中懂得并用心传播其背后所蕴藏的艺术情怀和文化魅力。通过这种授课形式使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特点,传承非遗大师精湛的技艺,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研发模块
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研发模块主要针对艺术设计系三年级的学生,逐渐向雷州非遗文化的应用与创新设计研究过渡。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毕业设计,或者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探索“非遗+市场+双创”的融合发展模式,将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真正实现雷州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雷州非遗文化的创新研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了解非遗产品全套生产流程,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掌握策划营销技能,熟悉相关和相近的非遗领域。本课程模块由艺术设计系各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及企业家共同承担。在上课前,将非遗产品的整个设计、研发、生产流程、包装、展示乃至销售进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段式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视传、产品、环艺、服装、美术学)调整授课内容。同时,各专业之间也可共同合作进行雷州半岛非遗产品的创新研发,从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的需求出发,对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衍生模式进行探索。本模块围绕雷州非遗传承主题,根据艺术设计系五个专业方向,以五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雷州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其五种形式如下:第一,以雷州非遗文化为创作素材的现代装饰画(美术学专业为主);第二,以雷州非遗文化为创作素材的包装及品牌设计(视觉传达专业为主);第三,雷州非遗衍生品开发设计(产品设计专业为主);第四,雷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环艺专业为主);第五,雷州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服装设计专业为主)。(见图1)
(二)建立高校非遗公共文化空间模式
如今,雷州非遗文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背景下悄然流逝,因此,创建集展示展演、收集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雷州非遗文化空间是传承非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空间的建立既可以为艺术设计系非遗课程设的开展提供形象资料的支撑,又可以作为同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还能作为定期举行非遗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非遗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是一个“活动着的资料库”。
1. 建立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雷州非遺文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背景下悄然流逝,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数据资料的保护。通过建立雷州非遗数字博物馆,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将非遗项目的实物、图片、文字、录音、录像等分门别类入库保存,利用新技术进行雷州非遗的大数据建设,提升保护手段,为学生普及、了解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供设计创作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2. 建立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陈列馆的展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陈列收集到的雷州非遗实物(易损、毁的实物用复制品) 、文字资料、工艺流程、材料及传承人作品进行展示,供学生查阅、参观,为学生创作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料实物,这对于保护和传承雷州非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也是展示宣传艺术设计系专业特色和非遗教学成果的良好平台,它将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研讨活动的一大亮点。同时通过展销合一的形式,借助陈列馆的平台效应进一步扩大雷州非遗文化的认知度,推进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获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
3. 搭建平台,开展非遗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以培训、演示和交流为主的教学互动模式,定期举办各种非遗学术活动,如非遗文化研修班、非遗抢救与保护学术研讨会、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让非遗传承人群与学校教师充分接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传承与保护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三)建立非遗高校传承与创新实践基地模式
1.成立校内非遗大师工作坊
校内非遗大师工作坊采用传统的学徒制教学模式和师生互选体系,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传授非遗技艺,进行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在大三开始进入工作坊,依据专业方向或兴趣爱好选择性进行专项研究。非遗大师工坊在传承原生态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将现代创意设计思维融入非遗的开发研究中,并最终将非遗推向市场。此外,非遗大师工作坊还将从宏观架构上与项目流程工作室形成互选交融的合作机制,形成一个有机而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工作室制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建立校外非遗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指愿意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实践的非遗相关社会法人单位,建立校外非遗实践基地是对校内实践教学的巩固和深化,为非遗的教育、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更为多样化的形式与空间。实践基地的建立,一方面避免了以往不定點、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实践考察活动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深化了高校与非遗示范地以及非遗企业的长期合作与文化交流,实现了非遗与高校教学的双向融通,提高了非遗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如今,中国正在经历文明转型期,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正在消亡,许多以民俗生活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随之消失。虽然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已经开展了10余年,也已经成为了一项可持续的日常化的社会工作,但非遗的教育传承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生存土壤,尤其是非遗所在地的高校在保存文化艺术类非遗物种方面潜在着巨大的学科发展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地方高校应当承担的光荣使命。本文通过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模式研究,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模块、文化空间模块和传承基地模块的构建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敏.非遗在高职校的传承研习基地建设研究——以苏扇为例[J].科技视界,2015(2):89-91.
[2]冯晓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8(10):75.
[3]方景荣.“非遗”融入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1.
彭雅莉 王先昌 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