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胤
摘要:林风眠先生现代美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中西艺术的交流因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条道路,在对中西艺术感性的认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理性的思考,林风眠是由西方艺术所影响的新时代的青年,通过研究西方绘画形式的同时对传统中国画提出了“调和中西”的思想观点。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方构图”“色的运用”“线条的运用”等特点,开启了新时代中国艺术的新阶段。
关键词:“中西调和” 传统中国画 现代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53-02
一、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形成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体验,林风眠艺术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他在早期的求学经验和人生的体验,林风眠艺术思想的形成得先大致了解他的生平与其艺术思想的形成环境。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他生于广东省梅县白宫镇,他的祖父是一名石匠,父亲是石匠兼画师,母亲是一名农家女子,林风眠是家中的长子,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接着面临母亲逝去林风眠从此就失去了母爱的温暖,但是父亲与祖父对他是相当的疼爱与关系。我们回过头望林风眠的一生,他的艺术思想和他的生活经历与他所经历的社会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不停的探索和追求艺术的一生,我们可以将林风眠先生思想形成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启蒙期
年少的时候是林风眠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基础教育的阶段,五六岁的时候,林风眠跟随着父亲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这就是林风眠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初始点,在林风眠十五岁的时候,他考入省立梅州中学,在他艺术生涯初始阶段碰到了他的恩师梁伯聪,林风眠跟随他学习书画的同时也在培养他的内在品行。林风眠画面中学毕业之际,怀着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憧憬和对中国艺术复兴的决心,与同林文铮随即前往法国,跨出他的艺术生涯的关键一步。
(二)初步理论形成时期
在林风眠到达法国后半工半读经过一年的勤工俭学,第二年考入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醉心于精致细腻的写实画,受到院长杨西斯的赞赏随即推荐他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柯罗孟门下学习油画,之后来到西方的林风眠在西方的角度上,回头审视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文化,重新追寻中国传统艺术,与此同时巴黎正处于现代艺术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艺术家们重新探索绘画的本质,林风眠在这个时代不断接触各种现代主义绘画,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入探索使得林风眠开始萌发融合中西艺术的想法理念,林风眠的中西融合其实就是通过西方的艺术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将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三)回国任教进行社会化融合时期
在林风眠回国任校长期间见到中国社会的混乱,这段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社会矛盾也日渐恶化,林风眠见到此情此景创作了《民间》《人道》《悲哀》等一系列作品,充满压抑和残忍的绘画色调来表达林风眠对这个社会人民所处的沉重背景。这个时期在林风眠艺术生涯是非常短暂的。通过油画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的现实主义艺术探索时期。
(四)艺术探索时期
林风眠辞去了他的职务专心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他艺术生涯中创造艺术生命价值的真正起点,面对以往的社会生活经历使林风眠对社会的积极参与观察转向为对社会得逃避开始描绘自然景观,放弃了油画的激情改成由水墨画,彩墨画所代替。创作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而非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的作品。晚年的林风眠也一直勤于创作,笔墨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更加成熟,表现效果也愈加强烈奔放。
二、林风眠“中西调和”在画面构成的体现
中西艺术的相互碰撞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性,取其精华,将有利的精华与本民族艺术相互融合,中西艺术的结合没有固定的发展方式,艺术的探索不应该模式化而是应该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姿态。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被过多条条框框所束缚,笔墨皴法都有一套具体的规定条例。林风眠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应当被打破,将西方的所学的画面构成融入到中国传统艺术当中建立一种新的符合当前时代的绘画语言,林风眠认为东西方艺术倾向于写意,中西艺术各有各的长处,相互调和用西方艺术形式构成来表现东方的艺术精神是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探索的方向。
我们细品林风眠的作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构圖的转变——方构图
方构图在如今的艺术作品的时属于十分常见的构图形式,传统中国画的构图一般都是横卷或者立轴是当时时代的特定的产物,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方构图是极少的,林风眠的构图借鉴了宋代绘画的构成使用方形构图“像这样大量运用方形构图、且能变化无穷的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还是第一人”。[1]
在20~30年代林风眠的艺术创作采用的构图一般还是以横长或立轴为主,早期的艺术作品《白鹭图》(1930)中,林风眠对这样画的构图中采取的是卷轴画的形式,同时构图、用笔、设色都与传统绘画由很大的不同,在构图上一群白鹭将画面填满造成一种丰富拥挤的感觉,用笔上没有使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皴法并用了中国画最忌讳的并排线条来表示白鹭们的腿脚,用色上《白鹭图》也表现出与传统绘画中有很大的区别,已经与传统绘画拉开了差距。林风眠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所寻求的静谧与平衡在方构图中能够很轻松的体现出来。横卷给人一种张力,立轴使人感到压迫。而方形构图中任何形式都是对称的给人一种静谧平衡具有整体的东方趣味。
(二)色的运用
在传统绘画中一直都是以“水墨为上”,水墨在中国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文人画正统所推崇。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是为了凸显水墨而存在的。而色彩在西方艺术里面是受到重视的,如野兽派和象征主义都是运用原色的对比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鲜艳的色彩同时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林风眠的色彩在画面的感受是自然平和的,有一种诗意,林风眠的艺术创作中一般都是以色彩与水墨相互结合创作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体系。林风眠在用色的方面喜欢使用墨色融合,在色彩用掺入不同比例的墨色造成一种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看上去又是一张颜色绚丽的墨画,使画面既有西方艺术的绚丽也有中国传统的意蕴悠远。
(三)线条的使用
在中国古代书画中就极其注重书法中“线”的作用,但是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发展,线条也逐渐走向封闭有一套严格规范,限制了水墨绘画中的笔墨线条的发展,林风眠通过对西方艺术的思考加上对传统中国画的领悟突破程序性过强的人文画的形式,林风眠通过借鉴魏晋至唐代的线来表达生命力的情感,林风眠的线条与传统绘画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林风眠却继承了中国画用线表达自己强烈情感的精神,通过对西方绘画技巧的大胆引用,吸收中西艺术的精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笔墨方式,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是新颖的,是与众不同的,在通过去线条探索,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对传统中国画的扬弃从而建立一种属于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并通过艺术创作来证明林风眠的“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成功的跨入世界艺术之林。
(四)追求画面的意象造型
任何绘画都是具有艺术的造型,艺术造型是一种依靠艺术家的视觉、想象、感性、理性的综合反应。林风眠认为,单纯的意义,并不是绘画中所流行的抽象的写意画。是向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求他显现的性格、质量和综合的色彩的表现,由细碎的自然中,归纳到整体的观念中的意思。[2]
中国传统绘画出现了一种重复不具备创造的写意方式,空洞而不具备灵魂,林风眠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以西方近代艺术来实现追求自然的写意造型表现。林风眠通过对自然的描绘通过客观物象的具体炼化,林风眠没有脱离实际的艺术,而是通过观察自然为出发点创造艺术造型,林风眠的艺术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引用了西方艺术语言方式,但是呈现了具有装饰性造型的现代趣味。林风眠创造的艺术作品是对对象的整体出发进行艺术的概括,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造型,是现代中西艺术的“融合”。打破传统艺术的绘画方式,为中国现代水墨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艺术的曲折的,林风眠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更是充满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林风眠创造了中西融合的新型藝术语言方式,并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林风眠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以及以前中西融合的经验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民族艺术的基础上用自己所创造的方法去绘画,林风眠的成功是建立在早期的绘画功底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索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艺术相互交融,“他真正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2]
参考文献:
[1]郑朝.林风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2]林风眠.林风眠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