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克语言进化思想浅析

2020-06-11 14:27楚行军
英语知识 2020年1期
关键词:机能器官心理学

楚行军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1.引言

从已经发表的各类文献来看,平克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先天论语言观下对语言学主要问题的不懈探索(Pinker, 1984, 1994,1999; Van Der Lely & Pinker, 2014; Hartshorne等,2018);二是就人脑工作机制和人类本性进行的全方位思考(Pinker, 1997, 2002, 2007)。在第一方面的探索中,平克主要探讨了语言发展及其可学性、题元结构的习得、词形变换规律和语言的进化。语言进化研究是语言理论建构的瓶颈,任何成熟的语言理论都不能与进化语言学已有可靠实证结果相冲突(楚行军,2006)。平克的语言进化观对其语言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约束作用。同时,由于语言在人类复杂认知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在第二方面的分析中平克正是以自己的语言研究为视窗,对大脑工作机制和人类本性进行了综合探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进化研究是理解平克整体学术理论建构的一条重要线索。对平克语言进化观的深入了解是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

平克的语言进化思想在西方学界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具代表性的有Botha(2003)、Johansson(2005)和McMahon & McMahon(2013)。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平克语言进化观点的研究相对较晚,系统深入的学术批评在学界并不多见。一些初步分析散见于几篇关于平克(Pinker, 1994)代表作的书评中(如黄子东,1998;罗忠民,2003;唐再凤范秀华,2007;程潜 李侠,2014)和针对其与乔姆斯基等人学术辩论的介绍中(如代天善,2007;张翼,2009;吴会芹,2009;姚岚 王鉴棋,2010)。虽然国内心理学界已经有一些深入分析平克进化心理学思想的综合文献(蒋柯,2010;李海燕,2011;奚家文,2014),但是语言学界专题剖析平克语言进化思想的学术文献尚不多见(李芝,2010)。从平克语言进化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在相关领域广泛的学术影响出发,相关研究仍然有较大拓展空间。基于此,本文以学术文献的深入解读为基础,从语言的本质、进化机制和选择优势这三个进化语言学基本主题出发,系统剖析平克语言进化思想,比较其与其他学者观点的异同,追溯其观点的理论渊源,以为国内学界对其学术贡献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一个视窗。

2.平克论语言的本质

同为语言先天论者,由于研究切入点的不同,其对语言生物学基础的称呼也大相径庭。以乔姆斯基的语言机能(the faculty of language / FL)、比克顿的生物程序(bioprogram)和平克的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为例,这些术语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皆指语言的生物学基础(Hauser, 1996:30-50),在很多研究中被概括称之为语言器官。其指称内容在细节上的不同主要体现了研究者对语言生物学基础认识的差异。平克(Pinker, 1994:18)之所以要采用“本能”这个术语,是因为他想强调人类语言行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和蜘蛛知道怎么结网一样平常,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自然而然发育而来的一种特定认知能力。

谈到平克的语言本能说,很多学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平克(Pinker, 1994)的成名作——《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洪兰译,2004)。实际上,早在1990年与Bloom合作发表的一篇关于语言进化的颇有影响的文章里,平克已经初步阐述了其语言本能说。这种观点在其随后又发表的一系列相关文章中得到发展和完善(Pinker, 2003, 2010)。语言本能进一步被其视为一种来自自然选择的先天机制,可以看作一种进化心理学研究所界定的适应器①适应器是指有机体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一套相对固定的反应机制,可以体现为三类:一、一种生理构造,如眼睛;二、一种生理反应,如老茧;三、一套固定的行为倾向,如求偶行为和哺乳行为。进化心理学家更关注第三类适应器,将其视为一种和特定生理机构具有类似进化过程的心理器官。(奚家文,2014:54)(adaptation)(奚家文, 2014)。与农业技术和下棋等后天学习而来的专长不同,语言与害怕、幽默感及性冲动等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是人类显性的一部分。平克(2003)主要从语言的设计特征、发育特点、神经机制和基因基础等方面出发,全面论证了上述观点。在系统剖析语言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平克(Pinker, 2003, 2010)认为自然语言的某些部分以物种独有、面向特定功能的生物能力为基础,因而更多地属于生物学、而非文化的范畴,所以研究者应该像研究蝙蝠的定位系统和猴子的立体视觉等动物本能一样来观察语言。

3.平克论语言的进化机制

在语言进化机制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适应论、联适应论、共肩论、突变论和自组织理论等不同观点(Kinsella, 2009)。平克是语言进化适应论的坚定支持者。语言进化适应论将语言视为来自自然选择的适应产物。从生物学的概念出发,说某个特征(trait)是适应(adaptation)的产物时,我们是指这个特征的基因基础来自自然选择的塑造(Pinker, 2003: 21)。语言的进化可否用自然选择机制来解释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选择的解释力;二是语言自身的特性。也就是说,判断某个生物特征可否采用自然选择进行解释的标准是什么?语言本能作为一种生物器官能否满足这样的判断标准?在进化生物学领域,进化理论对某个特征是否应该归因于自然选择有着清晰的标准:即某些功能具有复杂的设计,而这些设计又缺乏任何其它可供选择的过程来解释这种复杂性。语言具有强大的功能,完成这些功能需要极其复杂的机制来与之相适应,而语法就是一个为了通过一系列接口来传递叙事信息结构而定制的复杂机制。因此语言完全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Pinker & Bloom, 1990)。

与以上理论相对立的观点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语言能力通用说,二是语言进化非选择论(Pinker, 2003)。前者从根本上否认语言学习能力是一种专门为了语言进化而来的本能。这类观点支持者认为语言学习所依赖的可能仅仅是人类一般通用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他们用诸如“一般智能”“符号能力”和“文化学习”之类的术语来对其进行描述。这种观点与语言存在的众多设计特征相矛盾。后者认为语言并非是适应产物。它可能来自某个基因宏突变而“毕其功于一役”进化而来。语言相关基因也可能是随机的基因漂流或搭便车式基因机制(比如,与之相关的临近基因才是真正的选择目标)使得其逐渐固定下来。也或者语言是其它进化发展的副产品,比如说一个大容量的脑。这样非选择论的观点以古尔德和乔姆斯基等人的论述为主要代表。其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对自然选择解释力和语言选择优势等主题认识的错误(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2003: 23-26)。在系统批判上述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平克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产生、理解和学习语言需要各种能力的完美配合,相关现象只有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得到科学解释,突变、基因漂流也或物理限制之类不大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Pinker & Bloom, 1990)。

4.平克论语言的选择优势

平克早就指出语言产生的选择优势在于更好地交流叙事性信息(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1994)。近年来结合相关领域的新发展,平克又进一步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Pinker, 2003,2010)。

如何提升交际效率是原始人进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产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叙事性信息首先被用一定的符号表达出来,然后借助于精巧的语法结构组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实现将其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目的。受益于这种通过语言来收集和交换信息的超级能力,智人又进一步将其整合到他们当时所生存的更广阔的小生境①小生境涉及到小生境构造(niche construction)的一个进化理论概念,主要是指有机体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通常是构造出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新环境的行为,请见(Laland at el., 2000)和Laland & Brown(2006)等。(niche)中。这种生态系统被一些学者称之为“认知小生境”(Pinker,2010)。语言是这种认知小生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实际知识、人类社会性和语言共同进化而来。其运作逻辑如下:原始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某些实际知识,这些知识在其生活群体中传播提高了整个社团生活的社会性。社团成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实际知识,语言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既然人类花费了这么长时间来学习这些知识,则其必然要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生命的延长成为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的可行解决方法之一。人类可以通过获得的知识更容易地获得更好的营养,而更好的营养使得生命的延长在生理层面成为可能。

认知小生境的系统解释将人类的上述许多独特特征给整合起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是对上述认知小生境的适应。其和人类超常心智及高度社会性等其他特征共同进化而来(Pinker, 2003, 2010)。

5.平克语言进化思想与其他学者观点的异同

以语言起源和进化研究需要探索的基本主题为分析平面,以乔姆斯基和迪肯两位代表性学者的相关观点为理论参照,我们至少可以将进化语言学领域的主流观点分为三类:

表1 平克与乔姆斯基和迪肯语言进化思想比较分析

这三种语言进化观的基本共识可归纳为一句话:

语言存在某种特定的生物学基础,这种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交际的适应性产物。

由于进化语言学领域当前还难以准确界定相关概念,本文的总结似乎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进一步分析的话,可以说乔姆斯基、平克和迪肯都认同即使不存在先天语法,语言器官中也存在着许多来自自然选择的其它成分,属于交际的适应性产物。这类成分使得人类可以自然地习得语言,而任何其它动物由于缺乏这类天赋,都不能学得语言(Chomsky, 2007;Deacon, 1997;Pinker,1994)。

这三种语言进化观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上,即:

(1) 语言器官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2) 非选择机制在语言器官进化上到底有多大解释力?

(3)语言器官是否存在某些原始功能并非是交际的成分?

具体说来,在语言器官的主要内容上,三位学者虽然都认为存在可以将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的广义语言机能(FLB),但对狭义语言机能(FLN)的构成及存在性的认识分歧较大。乔姆斯基(2005)认为自然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之间的非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任何自然语言都存在句法,任何动物交际系统都缺乏句法。自然语言句法结构共性的生物学基础是语言器官的核心成分。这类成分被称作狭义语言机能,具有基因基础。句法并非简单的学习产物,狭义语言机能为句法习得提供了必要支持。此种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被一些学者称为“句法中心说”(Culicover& Jackendoff, 2005)。同为语言先天论者,平克虽然也认为存在作为语言习得和普遍语法基础的语言器官成分,但否认此类成分只局限于句法层面(Pinker, 2003; Pinker & Jackendoff, 2005)。在平克看来,乔姆斯基对狭义语言机能的认识拘囿于其句法研究,并不全面。乔姆斯基和平克通过具有基因基础的狭义语言机能来消除语言习得中“刺激贫乏论”所带来的学习空白,迪肯则尝试通过倾向性学习能力和语言变化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动态关系来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在迪肯(Deacon,1997, 2003)看来,语言学习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倾向性学习能力,语法结构共性本质上是各种约束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学习和语法共性都没有必要与狭义语言机能联系起来,乔姆斯基所谓的狭义语言机能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在语言器官的进化方面,三位学者虽然都不否认自然选择的重要作用,但是对非选择机制具体角色的认识则存在较大争议。在乔姆斯基(1995: 56)看来,即使是进化理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也不得不承认自然选择只是影响生物体进化的因素之一。自然选择毕竟是在生物体生活的某个特定环境中进行选择,因此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肯定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到进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因素包括温度、重力之类的物理条件和对称性、突现机制之类的自然法则。由于生物体的进化还涉及其进化前体①指某个生物特征的进化源头,随追溯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例如人类的手的进化前体在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那里的进化前体是前足之类。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联适应、共肩和突变之类的进化机制也不能小觑。对于语言这样的复杂心智器官,虽然不能忽视自然选择的作用,但如果把任何语言机能成分都视为自然选择产物,这等于什么也没说(Chomsky,1988; Fitch, Hauser & Chomsky, 2005)。鉴于递归之类心智能力的选择优势实难确定,而突变之类的非选择机制能够更好地解释此类心智能力的进化,因此从非选择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此类问题,有助于推动相关实证研究的深化(Chomsky,2007)。既然递归操作之类认知能力的产生是语言进化的关键一步,那么用于解释其进化的非选择机制可以说在语言进化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平克和迪肯认为,乔姆斯基对非选择机制的偏爱来源于其对语言器官的错误认识。虽然联适应和共肩可以解释语言器官进化的某些步骤,但将语言的某些核心机制的产生寄希望于神奇的突变也并非是明智的选择。再者,语言毕竟是一个复杂的心智器官,其进化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得到综合解释(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 1994,2003; Deacon, 1997, 2003)。从这个视角来说,自然选择才是解释语言进化最重要的机制。自然选择对语言器官的进化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非选择机制在语言进化上的作用非常有限。

在语言器官为何进化而来这个主题上,三位学者虽然都认为交际功能在语言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原始功能并非是交际的成分的认识有分歧。乔姆斯基认为,一方面语言机能这个术语太宽泛,在探讨语言进化时应该分解开来;另一方面“适应性”这个术语也太模糊,简单地称语言机能是自然选择的适应产物无助于推进实证研究,因而也需要将这个术语涉及的各种概念进行细化。在区分了广义语言机能和狭义语言机能之后,将狭义语言机能的原始功能假定为推理,可以推动人类和其它动物在各种认知领域的比较研究。乔姆斯基(2005)虽然并不否认语言机能中存在选择优势是为了履行交际功能的成分,但是更强调语言机能中可能还存在原始功能是推理的成分,对这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研究者对语言器官的科学认识。平克(1994)和迪肯(1997)虽然并不否认某些非选择机制涉及的语言器官成分原始功能可能并非是交际,但认为既然自然选择才是解释语言器官进化的关键机制,把交际功能看作语言进化的选择优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二者观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平克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语言的设计功能在于交流命题结构信息,构建出有利于原始人生存的认知小生境(Pinker & Bloom, 1990; Pinker, 1994, 2003)。而迪肯(1997, 2003, 2005)对语言选择优势的探讨主要关注的是系统使用象征性符号能力的起源和进化,认为此种能力的产生能够大幅提高使用者的交际能力,解决人类祖先社会化生存新产生的压力,构建出有利于其生存的社会生态小生境。

综上所述,乔姆斯基、平克和迪肯对语言器官认识的不同是其语言进化观异同的基础。具体地说,三位学者在语言器官认识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采用何种进化机制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而不同进化机制的采纳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器官进化的选择优势的认识。

6.平克语言进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作为学术多面手,平克的语言进化观既是理解其整体学术思想的主线,还是其开展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相关主张既体现了平克自身对语言起源和进化的系统思考,还反应了其所处的时代学术背景。虽然其语言进化思想在进化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生物符号学、神经语言学、实验心理学、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但是从理论渊源层面来讲与进化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朱新秤(2000)、许波和车文博(2004)、许波(2004)等学者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总结如下:

(1)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2) 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3) 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

(4) 模块性是心理机制的特性;

(5) 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

平克的语言进化思想很好地以语言现象为例诠释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他将语言视为一种原始人为适应当时生活需要而进化而来的本能,体现了进化心理学认为历史因素在心理机制解释中扮演关键作用的主要主张。他认为语言的选择优势是为了满足原始人在所处的认知小生境中所面临的交际等方面需要,体现了进化心理学将功能分析作为理解心理机制主要途径的研究范式。他将语言视为一种原始人用来解决社会化生存所面临各种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了进化心理学以问题解决为切入来分析心理机制的研究视角。他将语言视为一个和其它认知模块并列的人类特有心智模块,体现了进化心理学将模块性视为人类心理机制基本特性的基本假设。他将语言视为一种原始人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固定行为倾向,体现了进化心理学主张从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视角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解释模型(Pinker,1994, 1997, 2003, 2010)。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平克的语言进化观是进化心理学基本思想在语言起源和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体现。

7.结语

语言的起源和进化是进化语言学和生物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楚行军,2017a, 2017b)。平克的语言进化思想在上述学科分支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是相关理论探讨最重要的参照点之一(Botha, 2003)。与乔姆斯基、比克顿(Derek Bickerton)、利伯曼(Philp Liberman)、迪肯(Terrence Deacon)、豪泽(Marc Hauser)和赫福德(James Hurford)等其他学者相比,平克在语言进化研究上的鲜明特色是其理论建构的进化心理学渊源。虽然研究者普遍认为语言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经过若干步骤,像一个“马赛克”粘贴一样逐渐地镶嵌到语言中去(Jackendoff, 1999;Hurford, 2003; Wang, 2007),但在具体的进化步骤及其它细节上学界还存在广泛争论(Christiansen& Kirby, 2003)。平克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对上述进化过程提出了一种相对完备的描述,对推动进化语言学和生物语言学发展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在这类问题上的研究刚刚起步,平克语言进化思想可以为我们了解西方学界在此研究主题上的新进展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机能器官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类器官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ORGANIZED GIVING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器官捐献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每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