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社会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表达了对人性回归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先来说一下语言。《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文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如“我”与小通讯员的对话: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
其次,《百合花》的细节描写也十分传神。比如对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又如对通讯员给“我”的两个馒头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使“我”因痛失战友而更感悲伤。再如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挂破衣服却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再加上下面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细腻地表达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就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这些细节描写前后照应,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使文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些细节在小说中,像一条纽带,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节奏感强。
通过平淡的语言和精心的布局,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憨厚腼腆、关心战友、甘于奉献的年轻通讯员和热情可爱、爱党爱军的新媳妇的形象,打动人心。
出乎其外
一、弱化战争背景,突出人物间的情感描写
《百合花》虽写于解放战争年代,作者却没有正面描写充满炮火硝烟的战场,也没有塑造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而是专注于对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碰撞与交流的刻画。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充分体现了女性视角给人带来的细腻之感。小说中,小通讯员的可爱和美好就是通过与“我”、新媳妇的交往显现的。由于“我”是女同志,小通讯员又比较憨厚且不善言辞,在护送“我”去包扎所的途中始终与“我”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这种若即若离之感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观察他。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特征暴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近乎审讯地打听了小通讯员的情况,甚至想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思想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的腼腆淳朴。
通讯员在战争中为了救战友牺牲了。小媳妇用针线缝补他衣肩上的破洞,把自己的新棉被盖在通讯员身上,但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是借老百姓的”,她马上气汹汹地说:“是我的——”,就扭过脸去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战场上激烈的斗争,而是从新媳妇对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难过及自己之前没有把被子借给他的自责、内疚等感情中进行描写的,让人联想到战场上通讯员不畏敌人的枪炮、英勇抗战直至牺牲的悲壮场景,反映了深厚的军民情意。
通过茹志鹃的叙事方式和视点,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视角的一方面特点是作者在叙事写人上对内部视点(即对于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描写)的注重;而对外部视点及外部社会和生活环境往往是轻描淡写的,弱化了战争的背景,更为关注人的情感和生活细节。
二、以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为本位,疏离主流叙事倾向
《百合花》是一部经典的女性文本,是一种准自传体女性写作。“女性自传”来源于女性的一种叙述自我经验的冲动,贴近女性的生理本质。主要表现在茹志鹃不刻意描写战争的残酷,反而有意地淡化战争情节,从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描写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百合花》中,作者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圣洁的情谊,多处从女性的体验出发,阐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我已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通讯员三个字使我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我对“通讯员”这三个字的敏感和害怕通讯员牺牲及后来听到不是他的轻松和释然之感,这些都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体察残酷生活背景下细微之处的美好,彰显了女性内心的生活体验和对温情的希望。
小说还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女性的情感体验。步枪筒是与战争、正义、残酷、死亡等一类事物相关联的,但是插上几朵“野菊花”就已然成为“和平”与“美好”的象征物了,这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我”的心理感受。通讯员给“我”“馒头”是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当他牺牲后,“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我”无意中碰到了“两个干硬的馒头”,引发了“我”对他的回忆。作者通过这样微小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我”与“通讯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凸显女性的个体情感体验。
弱化战争场面描写而重在描绘女性对于战争的主观意识和感受,以浓厚的个体生命体验为本位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叙事角度,以及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女性的情感意识,是女性视角叙写的特点。
从中,我们看到了女性站在自己的价值立场上抒写自己的生命体验,展现了女性渴望温情的社会现实。
(节选自《从茹志鹃的<百合花>看女性视角》,有删改)
同步训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吝笔墨,从中,我们能体察出作者的审美感受。
B.“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明了通訊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的表现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着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起到了正面烘托的作用。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媳妇,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