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逆全球化的理论思潮及其衍生的政策和措施给稳定运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地干扰了全球化这一世界历史进程。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视域进行阐释,全面探讨马克思人本思想和逆全球化的内在关联。在马克思人本思想视野下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悖论解蔽,对逆全球化思潮背离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进行批判。
[关键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马克思人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1;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4-005-05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逆全球化的思潮却十分活跃,尤其是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爆发,格外引发关注。2020年,特朗普又试图将新冠肺炎疫情归结为全球化,再次强调他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等等。这些都是逆全球化思潮在当下的典型表现。似乎短短几年时间,过去极力推崇全球化的西方国家就从此变成了反对者。这股逆全球化的理论思潮及其衍生的政策和措施给稳定运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地干扰了全球化这一世界历史进程。在这一逆全球化的背景和对全球化逆转的忧虑下,我们需要把视角投向作为世界主体的人,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角度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马克思人本思想与逆全球化思潮的逻辑关联。逆全球化思潮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违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旨,因此,应全面深刻地展开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批判。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人本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不仅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历史发展的辩证特征,而且在费尔巴哈的人是“现实的人”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体。马克思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为人本思想建构的基础和前提,以“社会人”为实践基础,以“人类的解放”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人本思想。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类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可以通过意识、宗教等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区别人与动物,但“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1 ]147。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论述更推进了一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 ]56用“自由自觉的活动”规定了“人”这个类概念。“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所讲的“自由”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等必然性的认识,“自觉”则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与支配。“自由自觉”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自在自为的劳动存在状态。“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共有的面向整个自然界的类属性。相比于人类的生命活动而言,燕子筑巢、蜜蜂采蜜等动物的活动则为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直接需要的生产,动物只能用自身的器官或简单地利用现成的自然物,适应自然界,而不能制造工具,动物的活动出自于本能并受制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从来都未达到真正的自由自觉。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性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是其人本思想的一个层面。为更科学地诠释人类,马克思以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现实社会关系为对象规定了人的现实性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认识质的飞跃。马克思所说的“人”,绝不是“自然人”,而是活生生的、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有思想、有意志且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社会人”。马克思看到人的劳动的实践性,以及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的“社会人”假说被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社会人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但人的这种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总要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2 ]2,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社会关系。可见,社会人是处于具体生活世界的人,是位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进而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139。通过这一论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关系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规定性关系,人之为人,是由他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人本思想的价值目标进行了闡释,主张把人从现实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实践主体最高发展形态。马克思所指的“人的解放”即是:使人从自然界、社会关系、自身的桎梏中摆脱出来,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自由与尊严能够得到积极保证,实现人的本质升华的生命和生存的统一体。在自然解放中需要提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意味着自然界不再是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实现社会解放过程中需要消除那种强制性的、固定性的分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每个人参加到自由人联合体中;自我解放需要每个个体在物质和精神两重属性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进而实现自我。在人类的解放过程中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统治阶级个人的自由为目的,把被压迫者也纳入进来的虚假共同体,在共同体里统治阶级以压制个人、吞噬个人的方式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对于广大被压迫者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3 ]571。而实现“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1 ]199,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 ]64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美好情景。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下逆全球化思潮的悖论解蔽
全球化由来已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比较公认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普遍增强,人类社会越来越趋于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进程中,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政治、科技、文化和经济多方面、多领域互相依存,不同文化、信仰、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相遇、碰撞、对峙与融合。当今的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占垄断地位的弱肉强食的全球化,起引领作用的一直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的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不平等的烙印,由全球化各国家主体和个人主体的不平等导致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拉大,由此引发全球化不公正感。全球化进程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看到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的贸易与竞争促使产品劳动生产率的世界性提高,增进世界物质文明程度,实现互利共赢,拉近实现美好共产主义理想的距离和时间。但逆全球化思潮自金融危机以来正在逐步地积累并发展壮大,逆全球化表现为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背离,具体体现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政治、科技等各领域相互依赖逐渐削减的全球性发展趋势。原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获利者正逐渐转变为逆全球化思潮的始作俑者,并对此倍加推崇。从表面上看,推动逆全球化思潮是以英美等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利益受损所采取的排他性策略,但从本质上来讲,我们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国家层面,要进一步认识到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国家的资本运行中的矛盾外化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有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获取巨额利润,因此成为最大获利者。但大部分处于社会中下阶层尤其是最底层的人员则直接承受着由于国际竞争、开放经济所导致的长期失业、收入下降等负面结果。可以说全球化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受益与受损群体之间的潜在对立” [5 ],而且这种对立也日益尖锐。因此西方等发达国家出于其国际战略与国内政治考虑掀起的逆全球化思潮,就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的主要手段[6 ]。在这种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逆全球化思潮的主要表现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表现为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民族主义就是以维护本民族片面、狭隘的利益为出发点,反对和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正当权益,冠冕堂皇地打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旗号,实质是走向极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当前西方逆全球化思潮的外在表现,其主要特征是:要求西方国家内政外交中以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文化上體现为排斥外来文化,反对文化多元化。比如美国的特朗普极力宣扬美国利益至上,他们驱逐非法移民、排斥少数族裔、阻挡穆斯林。民粹主义的特点在于,以最基本的民意为武器和力量,反对当朝制度。民粹主义的“界定性特征”,只是打着代表“人民”的幌子,民粹主义者们宣称,他们而且只有他们才代表“真正的人民”及其意志和利益。民粹主义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以人民的名义执意破坏现存秩序,目的即是破坏,并不涉及建设,也没有治国理政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但近年来以特朗普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了背弃全球化的进程,认为自由贸易的缺陷使许多美国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如自由贸易可能导致美国某些群体失业和收入下降。总之,以种种要求离开和退出国际组织或者地区性组织为威胁,推行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消弱全球化进程中运行良好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逆全球化思潮违背了马克思人本思想实现的历史与逻辑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反映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关系原理。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应然性和必然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摆脱了生产资料对自己的束缚,每个个体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要求的原理,客观上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逻辑。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正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过程,必须尊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上所阐述的无论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还是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具体体现,它们的出发点都是本国、本民族的利益,逆全球化仅是全球化利益受损者在不满情绪支配下偏执本国或本团体的狭隘认知下的行为,是一种霸权主义在既有思维框架下,对自己私利不满的应激性思维,是一种应激反应,以“自我隔离” “画地为牢”代替伴随社会化大生产而应构建的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问题的批判正是《共产党宣言》所主张的“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1 ]406这一寓意的再延伸。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见了经济全球化趋势,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全球化”,但其中关于“世界历史” “世界市场”等词语的阐述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初露头角的全球化趋势已有敏锐的洞察和判断。当今时代,随着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新高度,不仅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而且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能量的释放必然冲破国家、族群、区域等固有的限制,导致经济、科技、管理、文化等全球化直至最后总体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没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理论深处认识到全球化趋势是客观的,必然的。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批判指向:逆全球化思潮
(一)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的类本质观
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类特性。人的活动之所以是自由自觉的,在于人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类能够认识到自身与对象世界的不同一性,人在现实生产中不仅依照人本身的需求进行生产,还能在意识与对象性之间的关系作用下,将任何一个物种的需求纳入人类生产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自由自觉体现在主体在驾驭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客观实践打破外在的限制,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人的劳动,与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背道而驰。人的劳动本应作为人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是面向自身的自由解放而展开的。而逆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的霸权,维护一己私利人为的人类活动限制,极大地消磨了人的自由个性。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实现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駕驭客观规律的能力,追求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而逆全球化思潮中,民族被隔离,区域被限制,贸易被阻断,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无不破坏着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逆全球化思潮下的劳动已经异化为民族国家的霸权手段,仅仅维持一己族群利益发展的手段,无视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人类自由自觉发展的“应然”状态,被主观操纵、违背规律的“实然”状态取代。逆全球化是人“自由自觉性”的本质丧失的致因,人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要求人类运用自己的客观实践打破逆全球化思潮中种种外在的不合客观规律的壁垒限制,摈弃现实的霸权统治,积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特性的内在要求。
(二)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人的现实性本质观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讲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关系将突破自身的各项交往活动融入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的社会关系是各方面的,涉及广阔的社会领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涵盖了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和基于生产关系基础之上包括信仰、道德等各个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冲击和割裂着这些社会关系,也为社会关系的走向增添了不确定性。在物质关系方面,现代工业是开放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不再局限于地理上的一国或一地区,生产在全球进行,并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和消费。而逆全球化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等行为是强加在开放的自然且必然的全球化生产关系之上的枷锁与桎梏。在思想关系方面,逆全球化加深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分裂,尤其加剧并深化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分裂鸿沟。为获取更大利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合作、经济往来方面越来越趋于保守,甚至“抱团扎堆”、出现“大西方”的概念,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遭到极大的破坏,这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的倒退。
(三)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人的终极本质观
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 ]647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社会形式。在他看来,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关照全人类的特性,这也正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人类性及对人的普遍关怀与普遍理解。
全球化中,世界各地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泉和力量,各国人民在全球化中感受到利好,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人的交往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开辟了宏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逆全球化者从根本上反对这种形式的共同体,他们想要建立的是那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而保障少数人特权的社会。美国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现在却成为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全球化的破坏者。在美国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之后,特朗普的逆全球化进程在加快,特朗普表示这场疫情凸显了强大的国界和繁荣的制造业的重要性,主张把美国建成一个全面独立的国家。疫情危机之下,美国只考虑自己的狭隘民族利益、地区利益,罔顾国际规则和世界经济秩序逆全球化而行。这种狭隘的不公正的反应也不符合马克思人本思想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追求就是要消灭这种对立和不平等,建立一切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人本思想从全人类的解放考量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而并不是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一己私利。其发展必然要求民族国家之间逐步消灭旧的分工和交往,必然驱使民族国家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民族狭隘性和地域局限性,解构民族国家的不合理性,重构民族国家的合理性要求,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没有认识到自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封闭片面、行动分散、独立性的存在,渐次转变为整体联系性一体化的存在的历史;没有认识到立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正在引领低谷中的全球化,正在倡议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自由人联合体。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孙伊然.逆全球化的根源与中国的应对选择[J].浙江学刊,2017(5):7-9.
[6]乔玉强,冯霞.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逆全球化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1-2.
责任编辑:董瑞军
收稿日期:2020-1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方输出民主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19XKS031)。
作者简介:孙秀玲(1978—),女,吉林长春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统一战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