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信,宋欣捷,李瑭璇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2.洛阳真才学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00)
目前,我国约3 000 万在校大学生正成为金融需求的重要群体。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认知能力,拥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储备,对新型金融方式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追求个性,在学习上追求进步,因此有着较强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然而,由于在校大学生大多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了很大制约,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他们的授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校大学生的金融需求也由此未获得充分满足。与此同时,随着2013 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Baum Sandy 和O'Malley Marie,2013[1];Best Katharina Ley 和Keppo Jussi,2014[2];Singh Shweta 等,2018[3];曾磊和杨 红兴,2018[4];刘根,2018[5])围绕大学生金融需求的调查研究方法大致相同,先是通过对大学生理财、消费贷款等金融需求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然后通过Logistic 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大学生相关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金融需求方面的行为特征,从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全新角度出发,探讨在校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为金融机构面向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创新和提供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以及培育以在校大学生为客户群体的金融市场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把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的研究从某一领域推向全方位视角,为国内各高校提高在校学生的金融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供事实依据。
为深入了解当今在校大学生的金融需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按照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调查。
1.问卷设计。问卷围绕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这一中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个人信息方面设计问题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另一部分为大学生金融需求相关情况,分别从金融需求分类、产品种类需求、价格需求、服务质量需求、潜在需求、风险承担能力等角度设计问题,研究在校大学生在金融产品市场上的真实意愿,从而寻求影响金融需求的相关因素。
2.调查方式。本文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在具体组织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先对调查对象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高校中选取不同专业学生,采取线上问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调查数据。
3.调查过程。在网络上对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放,为确保问卷发放到位,主要在各个院校的社团、班级等组织的帮助下发放至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中。整个实施过程中尽力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有效。经统计,共发放问卷共计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02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86%。
本问卷面向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不同高校分发,学校层次显著。这些学校的学生来源不同,自身素质存在一些差异,对于金融需求同样存在差异,有利于多层次展开调查。
受访者在性别分类中超过6 成样本为“女”,有32.1%的样本为“男”,女性人数高于男性。在受访者学历分类中,选择“本科生”的比重最大,为79.8%,其次是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方面,经济类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人数比重各接近一半。受访者在选择生活费主要来源时,选择“家庭供给”的比重最大,为70.5%,由此反映出大部分受访者依靠家庭供给维持在校的各项开支,选择通过打工兼职和奖学金等获得生活费的比重不足三成。受访者在选择平均月生活费时,“1 000 元~1 500 元”占比最高为55.6%。受访者来源地方面,“城市”占比最高,为38.1%,其次是“县城”,占比34.4%,最后是“村镇”,占比27.5%。如表1 所示。
在金融需求分类中,选择“个人消费”的比重最多,接下来依次是投资理财、助学贷款、金融知识的学习以及创业贷款等,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具有广泛的金融需求。在校大学生对金融需求的目的选项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其次是“满足额外消费、旅游、应酬”和“获得学费”等,说明在校大学生关注的重点是日常生活与学习。同时他们也对未来有规划意识,希望通过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来赚取一些收益、培养金融素养和锻炼能力、为个人长远的发展做打算如表2 所示。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 调查样本金融需求分类频次表
表3 调查样本关于金融产品种类需求频次表
从表3 中可见,在选择满足个人金融需求的方式中,受访者选择“银行储蓄”占比超六成,其次为“股票、基金”,其他选项占比较小。而股票和基金作为重要的投资产品,收益较高,对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大,但风险也较高。
在线上金融业务方面,超八成受访者了解或使用过“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模式”。由于第三方机构具有一定诚信度,第三方支付模式可以降低网络支付风险,而且使用方便,支付成本较低,受到在校大学生的广泛使用。了解或使用过“网上银行业务”的受访者占比为45.4%。网上银行业务安全系数较高,与传统银行柜台业务相比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优势,功能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定,更加方便快捷。受访者对其余产品业务选择比重相对较小。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安全性较高和便捷性较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
表4 调查样本关于金融产品价格需求频次表
从表4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投资还是借贷,“1 000 元~5 000 元”的区间选择比重最大,其次是“1 000 元以下”,“10 000 元以上”的比重最少,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存在投资借贷意愿,但选择较为保守。对于“能接受的最高年利率”,57.0%的受访者选择“5%及以下”,32.5%的受访者选择“5%~10%(含10%)”,呈现出利率越高,受访者选择人数越少的特点,主要在于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不高,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通过受访者对金融产品价格需求的选择可以反映出多数在校大学生具有基本的风险意识,但对投资借贷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还不足。
从被访者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及服务满意度选择的统计情况看,受访者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的产品及服务最满意”的占比从大到小排列为安全性、便捷性、服务效率、审核条件。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最满意”的占比从大到小排列为便捷性、安全性、服务效率、审核条件。对比发现,在校大学生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认可度高,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平台的便捷性认可度较高。如表5 所示。
表5 调查样本关于金融产品服务需求频次表
从对可能影响在校大学生未来产生金融需求的因素选择的统计情况看,受访者对“学习、工作需要”的选择占比最大,对“生活消费”的选择占比低于前者。“培养兴趣、提升素养”的占比为52.0%,“出国留学”的占比为30.8%,“其他”为1.7%。这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具有潜在金融需求意识,这种意识与实际学习、生活情况有关,还受到个人发展的现实环境影响。在“希望激发大学生潜在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保障度、个性化服务、金融知识普及、金融产品丰富性和其他,其中选择“金融产品保障度”和“个性化服务”的占比均超过六成。这说明市场应开发更多种类和保障性高的金融产品,以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动力。如表6 所示。
表6 调查样本潜在金融需求频次表
从表7 可知:受访者选择“追求中等收益”的人数最多,选择“追求高收益高风险”人数最少。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在追求收益时会考虑安全性,同时愿意承担一定风险。当发生借贷时,大部分受访者会选择“按时或提前还款”,21.5%选择“基本按时还款,有时会拖延”,少部分选择“资金紧张,经常不能按时还款”,极少部分选择“能拖就拖”,反映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还款的态度比较积极,注重个人信用。当发生金融风险时,40.4%的受访者会选择“寻求身边亲友帮助”,27.8%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其次是“寻求社会资金帮助”,6.0%的受访者选择“没有考虑过,难以解决”,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在金融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甚至会出现忽视风险的现象。
表7 调查样本关于金融需求的风险承担能力频次表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第一,在金融需求分类方面,受访者对个人消费需求比重最大,对投资理财、助学贷款、金融知识的学习以及创业贷款均存在需求,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种类广泛而且目的明确,既为了维持和提高在校生活水平,还关注个人长远和全面的发展。第二,在金融产品服务种类选择方面,受访者集中选择银行基础业务,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模式和网上银行业务比较信赖,反映出受访者倾向于受众广、保障度高、方便快捷的产品服务业务,也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对线上业务需求空间仍然较大。第三,在金融产品价格需求方面,受访者倾向于“1 000 元~5 000 元”的区间选择,对年利率的选择呈现利率越高受访者人数越少的特点,反映出大学生虽然存在投资借贷意愿,但受可支配收入不高的限制,会着重考虑安全性,选择较为保守。第四,在金融产品及服务满意度方面,受访者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最满意,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平台的便捷性认可度最高。第五,受访者在考虑未来潜在金融需求时,首先考虑学习和工作需要,其次是生活消费,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具有潜在金融需求意识,这种意识与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关。受访者对“金融产品保障度”和“个性化服务”的潜在需求较为强烈,金融机构在开发和提供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时应注重产品保障与安全,积极推行个性化服务。第六,在风险承担能力方面,多数受访者选择追求中等收益,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受访者占比最小,当发生借贷时,过半数受访者会选择按时或提前还款;当发生金融风险时,四成受访者会选择“寻求身边亲友帮助”,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赚取收益的态度较为理性,对金融需求存在的信用问题有较清晰的认知能力,但对风险的认识和解决能力仍存在缺失。
卡方检验可以比较定类数据与定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情况。本文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分析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先判断P 值是否呈现出显著性,如果呈现出显著性,即P 值控制在0.05 之内,则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表8 家庭经济因素皮尔逊卡方检验
从表8 中的数据可知,生活费来源、月均生活费和来源地对金融需求的卡方检验显著性P 值均小于0.05,说明不同的生活费来源、月均生活费和来源地对金融需求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具体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第一,生活费来源为“家庭供给”的受访者主要存在个人消费需求,选择“打工兼职”的受访者除个人消费外还对投资理财和助学贷款有较大需求,选择“奖学金”的受访者主要存在个人消费和助学贷款需求。第二,月生活费越高,受访者对个人消费需求选择比重越小。第三,选择投资理财和创业贷款需求的受访者大都来自于城市,其次是县城、村镇,而产生助学贷款需求的受访者占比从村镇、县城、城市呈递减趋势。
从表9 可以得知:受访者的专业对金融需求的卡方检验显著性P 值小于0.05,说明专业因素影响在校大学生对金融需求的选择。在具体的调查结果中,经济类专业的受访者对金融需求选择的前三位是个人消费、投资理财、金融知识学习,其他专业受访者对金融需求选择的前三位为个人消费、助学贷款、投资理财。
从表10 可知:受访者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的产品及服务最满意的方面对金融需求的卡方检验显著性P 值为0.002,具有显著性差异。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最满意的方面对金融需求的卡方检验显著性P 值大于0.05,效果不显著。受访者对金融产品及信息的态度与金融需求的卡方检验显著性P 值小于0.05。在具体调查中,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满意的受访者主要存在消费需求,对便捷性满意的受访者选择消费需求和投资理财需求的受访者占比较大。认为当前金融产品及信息基本满足个人金融需求的受访者主要存在消费需求,认为满足不了的受访者除了消费需求,对投资理财需求也很大。总体上看,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当前金融产品及信息因素会影响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的选择。
表9 学校专业相关因素皮尔逊卡方检验
表10 金融机构相关因素皮尔逊卡方检验
在调查中发现,占比42.7%的受访者认为家庭仅存在银行储蓄,对个人金融需求没有产生影响,还有33.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存在投资理财、借贷等行为,但对个人金融需求仍然没有产生影响。仅有51.3%的受访者了解高校开设了金融理财相关课程。这反映出家庭和高校金融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没有为在校大学生带来积极正向的帮助作用。而调查在校大学生了解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产品的方式时发现,75.2%的受访者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传播”了解,通过“电视、电话推广”、“亲友介绍”以及“个人主动查询”的受访者均超过四成但不高于比重的一半,这反映出大学生对金融产品信息了解渠道广泛,这些渠道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在校大学生对金融需求的选择。另外,国家对在校大学生大力推行助学贷款和创业贷款政策,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优质金融服务,影响在校大学生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在校大学生既是金融机构当下的低端客户,又是未来潜在的中高端客户。他们受到资金来源和金融知识储备等条件约束,同时也有与时俱进的金融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因此,对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的调查研究,关系到金融机构的渠道布局、产品开发和客户群体培育,也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选取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其金融需求相关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的金融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目前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个人消费和投资理财方面,并呈现出金融需求多元化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生活开支和满足额外消费。在校大学生对金融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等需求层次多样。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在校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存在差异。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对金融需求也有显著影响,由于金融认知水平不同,经济类专业学生需求选择倾向于个人消费、投资理财以及金融知识学习,其他专业学生的需求集中在个人消费、助学贷款以及投资理财上。在金融机构中,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及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影响显著。此外,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还会受到家庭及高校的金融教育、金融产品推广渠道、国家政策倡导等因素的影响。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增强责任与风险意识。在校大学生应主动学习与金融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加强自身金融修养,培养理性的金融观念;正确处理面对金融风险的态度与风险承担能力之间的关系,强化个人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还需要学会正确认知自我,合理地将金融需求与个人发展相结合。
其次,金融机构应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管理,在遵规守法的前提下研发和推广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机构一方面要严把产品“质量关”,进行严格审核和风险评控;另一方面要简化审核程序和业务办理流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实现并扩大在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与金融业融合日益加深背景下的协同效应,多方位有效防控风险,同时尽可能多地承担金融知识教育和培训的社会责任。
再次,高校与家庭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金融消费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应通过金融课程设置、专题讲座、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宣传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在校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金融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学生家长在不断提高自身金融意识的前提下,应强化对学生的家庭金融教育,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他们的经济独立能力。高校和家庭还应加强联系,密切沟通,关注并引导在校大学生合理满足个人金融需求。
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效率。相关部门应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金融创新活动,财政部门应对面向在校大学生创新提供的金融产品在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予以减免照顾,金融监管机构应简化金融创新产品的审核程序,为金融机构创造宽严相济的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应从在校大学生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会同银保监会制定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少数互联网金融平台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提供他们的违法违规成本。另外,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证监会应牵头各金融机构,定期派出业务骨干深入校园,开办专题讲座,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