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策略
——基于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视角

2020-06-10 12:34连兆大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明市协作驱动

连兆大

(1.三明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市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

2018年12月,三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三明市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为新时代推进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三明市如何发挥绿色优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促进入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研究如何发挥在绿色理念、绿色地域、绿色产业等方面的绿色优势,融合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要素,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推动闽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合理界定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的定位,比较三明市与闽西南其他地市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状况,分析三明市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及挑战,进而提出融合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创新动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创新驱动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1]。利用创新改变经济增长要素的投入与组合方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驱动力,从而转变低效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战略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价值取向,旨在通过开发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绿色发展的内涵[2]。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发展引导创新驱动的方向,创新驱动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区域协调发展质量的高水平体现。

二、三明市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状况

2016年,三明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和《三明市“十三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的主要任务与科技发展重点方向,明确了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任务与路径。近些年,三明市增加了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三明市创新驱动状况

1.三明市创新驱动的投入与成效分析

2018年,突出创新驱动,筹集资金0.85亿元,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双高”企业培育,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产业转型、企业创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3]。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4]。截至2018年,三明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08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全市共建成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43家,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建成省级星创天地9家。全市专利授权2 956件,有效发明专利647件,比上年增长15.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比上年增加0.3件。共登记技术合同76项,成交额1.10亿元[5]。通过加大投入, 三明创新驱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三明市与闽西南其它地市创新驱动的研发投入对比分析

2017年,全市1 7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227家,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仅4.5%,申请专利的企业仅98家[6]。表1数据显示,2017年,三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低于福建全省增长率的数值19.50%;三明R&D经费投入强度值为0.97%,远低于福建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值1.69%,处于全省末2位,与闽西南其他地市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2017年福建省各设区市R&D经费投入情况

通过进一步收集2009—2017年闽西南五市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R&D经费投入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出各年度的R&D经费投入强度数据(见表2)。对比表中数据发现,这9年三明R&D经费投入强度值均小于1%,且增长非常缓慢。各年度数值远低于厦门,与沿海的漳州、泉州,甚至同处山区的龙岩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R&D经费投入强度值和增长速度均处于闽西南五市末位。

表2 2009—2017年闽西南五市R&D经费投入强度单位:%

(二)三明市绿色发展状况

三明市是福建省最绿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绿都”“绿色宝库”,森林覆盖率达76.8%[7]。2009年,三明市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2015年,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设区市。2017年,从全国143个示范区中脱颖而出,成为33个典型示范区之一[8]。三明市入围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9]。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99.2%,全省第一;将乐、泰宁、建宁、明溪、清流、宁化、大田等7个县空气质量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全市110个小流域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6.4%,全省第一;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全省第一;全市1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10]。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在全省首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中,公众环境满意度评价位居第一[8]。分析2010—2017年闽西南五市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万元GDP能耗升降情况(见表3、表4),三明市GDP增速均值为10.65%,高于全省均值10.48%,位列闽西南五市第四,均值与泉州、龙岩相差很小。三明市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80%,年均降幅高于全省均值4.42%,位列闽西南五市第一。三明市在保持GDP较稳定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下降速度较快,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表3 2010—2017年闽西南五市GDP增速情况单位:%

表4 2008—2017年闽西南五市万元GDP能耗升降情况单位:%

三、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优劣势与定位

三明市应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的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主要优劣势

为实现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闽西南五市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创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效应。三明市应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梳理出主要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区域协同发展贡献力量。三明市地处山区,与沿海闽南地区相比,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的吸引力不足,地区生产要素的聚合能力受限,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低,创新驱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偏弱。 但三明市具有绿色理念、绿色地域、绿色产业等方面的绿色发展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国家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市)4个,87.7%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8.1%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3.7%。有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7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8%[5]。要把三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优势,推动闽西南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二)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定位

以实现闽西南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为目标,根据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三明市与闽西南其它地市之间实现互补发展的优劣资源和要素,合理确定其在区域建设中的定位,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相对具有生态发展优势和经济发展劣势,三明市绿色发展能力相对较强而创新驱动能力相对较弱。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过程中,创新驱动能力对闽西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沿海地市偏弱,但绿色发展能力对闽西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沿海地市偏强。应在充分发挥绿色发展优势的同时,加快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与闽西南协调区内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应定位于生态文明协同的引领者与经济协同的推动者。定位于生态文明协同的引领者,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引导范式;定位于经济协同的推动者,发挥后发优势,补齐区域经济发展短板,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

四、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区的障碍及挑战

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在与闽西南其他地市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发展理念融合、创新要素融合、产业经济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障碍及挑战。

(一)发展理念融合的障碍及挑战

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要求闽西南各地市打破原有行政区划所限定的地域发展观,合理确定在闽西南区域协同区中的战略定位及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中的战略定位,建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创新驱动为引擎的区域协同发展思路。实现闽西南区域协同发展,要形成区域发展共识,建立区域发展战略思维,跳出单个地市发展规划的局限,突破传统发展理念的障碍及挑战。闽西南区域中各地市在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竞合的过程,各地市发展理念的融合面临地方利益束缚与博弈带来的障碍及挑战。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视角下更高层次区域协同发展理念的融合,需要突破过去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发展思维障碍。在绿色发展方面,环境保护成效往往需要在一个更长的更加宏观的发展周期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这也受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倾向带来的发展思维障碍限制,区域内各地市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合与强化面临挑战。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区域创新协作理念的建立与融合面临挑战,需要突破现有区域创新协作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二)创新要素融合的障碍及挑战

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过程中,需充分融合内外创新要素,逐步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合作为基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以吸收区域内外优势创新要素,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三明市作为山区城市,相比区域内的厦门等闽南沿海城市,创新活力相对不足,在吸收融合创新资源与要素方面存在城市吸引力不足的障碍,也面临闽南沿海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挑战。高校、科研院所少,高水平创新团队、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短缺[11]。作为创新的关键要素,参与研发活动人员数量方面,2016年,厦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为53 924人,漳州市R&D活动人员为16 100人,而三明市R&D活动人员为6 103人,仅为厦门的11.32%,漳州的37.91%,反映了三明市参与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不足。除人力资源外,三明市在如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激活产业经济市场活力,充分融合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及挑战,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研究方面,缺乏战略性资源持续投入的支持。创新服务平台少,科技中介市场不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科技管理方式、效率和质量等还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11]。总体上,三明市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对创新要素的聚集与整合能力不足,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推动面临障碍及挑战。

(三)产业经济融合的障碍及挑战

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经济建设方面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闽西南沿海地市相比,内陆山区的三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但目前在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及挑战。一是产业梯次转移与承接的障碍及挑战。随着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与信息沟通条件的改善,山区经济资源的向外流动更加便利,一些资源价格受地理区域的影响减弱,如劳动力等资源的价格与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承接闽南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的优势逐步弱化。同时,闽西南协调区内产业梯次转移与承接中,地方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博弈,需防范与应对产业的梯次转移伴随污染的梯次转移,带来产业承接地区的环境治理风险与挑战。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协作的障碍及挑战。2017年,三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10 : 50 : 40,产业构成以工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总产值比约为35 : 65,重工业占比大。一方面,需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另一方面,需要开发能满足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环境友好型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三明市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过程中,面临在产业协同中寻找与其他地市开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协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开发协作机会的挑战。

(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的障碍及挑战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经济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而且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高的战略定位上,参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实施。但在推进建立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关系过程中,面临内外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的障碍及挑战。一方面,在内部产业经济的规划与发展方面面临协调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挑战,要突破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的现实障碍,如产业发展中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障碍。同时,各地市在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减少区域整体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共同应对传统产业转移导致产业承接地区的环境污染输入增加,进而降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挑战。另一方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中面临协调各地市生态收益和生态建设投入的挑战。区域内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能力存在差异,统筹各地财力解决生态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也需要突破地方在生态建设上各自为政的障碍。

五、融合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创新动力的建议

针对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面临的障碍及挑战,应做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长期战略规划,完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机制与支持政策,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方面,形成以绿色创新动力为引擎的新模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借力沿海地市创新体系,进行绿色创新驱动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挖掘绿色发展优势,加强生态保护技术与模式创新,形成以绿色创新驱动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的新模式。

(一)制定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战略规划

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首先应做好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战略规划,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分工协作、区域协同创新、区域绿色发展等工作。融合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理念,以产业协作为载体,引导生成支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驱动力。分析现有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和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明确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构建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和绿色产业协作体系,提升开放式创新能力与绿色发展水平。优化创新环境,夯实创新基础,构建开放式创新协作平台,融合内外部创新资源与要素,在政府推动下,以市场手段激活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构建包括绿色农业、绿色林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的区域绿色产业协作体系。推动区域市场主体加强协作,运用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工业,发展绿色工业。发挥三明绿色地域生态优势,促进绿色名优特农林产品的绿色生产与销售的区域协作,促进绿色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服务业的区域协作。

(二)完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机制与政策

三明市已发布并实施《三明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和《三明市“十三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主动融入闽西南协调发展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机制与政策,促进绿色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有机融合,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驱动力。通过完善创新驱动机制与政策,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聚集,加强创新驱动对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鼓励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协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推进绿色生产技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技术等研发与推广的应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创新项目,更多支持绿色节能、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三大领域的创新项目。对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在研发投入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绿色驱动力的生成。

(三)创新驱动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驱动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明市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应建立并完善创新驱动体系,发挥本地资源,如石墨烯等资源优势,加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协作,促进区域内各地市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作产业链,完善区域产业功能,打造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以区域产业协作为契机,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在区域产业协作中,借助协作项目平台,有机结合山区的经济要素、生态资源优势和沿海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以协作产业为载体,形成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协同合作创新链,提升开放式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的层次和水平。加强绿色节能、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影响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创新协作,主动转换传统产业发展动能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动能,防止区域产业协作伴随污染的梯次转移。在产业承接过程中,重新审视本地区产业链的缺失、生产要素的优劣势,通过制度设计进行“产业再造”工程。承接地充分利用产业承接的外力与培育区域发展的内力,形成合力实现产业再造[12]。如三明传统的纺织产业,可加强与泉州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协作,减少区域环境污染;对石墨烯战略新兴产业,按福建省石墨烯专项规划,利用厦门等石墨烯创新核心区和三明永安等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要素禀赋,培育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区域产业绿色协调发展。

(四)绿色发展引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三明市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过程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理念、地域、资源优势,突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协同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完善并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强化绿色发展示范效应,引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应充分发挥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协作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共筑闽西南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带动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通过做大绿色产业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降低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调的风险。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发挥农业、林业、旅游业、森林康养产业等方面的绿色资源优势,探索绿色产业经济区域协作模式。总结三明绿色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拓宽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渠道,促进区域绿色产业集群建设,改善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共同促进闽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结语

闽西南协同发展是实现福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区地市的三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劣势,定位于生态文明协同的引领者与经济协同的推动者,抓住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主动加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协作,突破在融入区域发展过程中有关发展理念融合、创新要素融合、产业经济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方面的障碍,在区域协作中发挥绿色发展优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形成以绿色创新为源动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闽西南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三明市协作驱动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责任有限公司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林深水美佳人茶香——三明市妇联推动茶文化活动综述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