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晓涵,杨 淼,明霞光,李 强,钱腊燕,刘彦龙,林紫薇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亳州 236800)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致残率、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临床治疗中较棘手疾病之一[1]。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率的方案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因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故无特效治疗方案[2]。丁苯酞软胶囊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属新型神经保护药,可改善梗死面积,保护神经功能,但个体间治疗效果不一[3]。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历史源远流长,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中风”范畴,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对改善中风具有显著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的作用,有效促进血液流[4]。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亳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12±3.29)岁;基础疾病中冠心病11例,糖尿病14例,高血压13例;病程4~24 h,平均病程(13.52±3.37)h。观察组:男21例,女性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52±3.37)岁;基础疾病中糖尿病11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12例;病程4~24 h,平均病程(13.26±3.34)h。病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标准;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72 h,且未接受抗凝、溶栓及抗纤溶剂治疗;经磁共振成像、CT检查确诊;研究经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障碍;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者;存在意识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外伤所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合并免疫功能、造成血功能障碍者;对本次研究药物有过敏史者。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脂、血糖、血压等药物进行干预,以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
2.1 对照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规格:0.1 g×24 s;国药准字:H20050299,主要成份:丁苯酞)治疗。患者于饭后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3次/d,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并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
2.2 观察组: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规格:80 mg/支;国药准字:H20050593;主要成份:盐酸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盐酸盐)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将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 mg于250 ml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后给予患者静滴治疗,1次/d,14 d为1个疗程。丁苯酞治疗方法同上;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并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
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效果;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采用NHISS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LSV)、全血高切黏度(HSV)、血浆黏度(PS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变化,于用药前、用药1个疗程后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锥/板式测量方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步骤按说明书进行。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S-100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检测方法:采集患者用药前、用药1个疗程后空腹静脉血4 ml,以3000 r/min离心处理30 min后低温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NSE、Hcy、S100B浓度,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统计不良反应。疗效评定标准[6],显效:治疗结束时,患者NHISS评分减少85%~100%;有效:患者NHISS评分减少40%~84%;无效:患者NHISS评分减少≤39%。
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1%(35/38)。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68%(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33)。
2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NHISS评分为(14.12±2.15)分,对照组为(14.20±2.0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4,P=0.869)。治疗后,观察组NHISS评分为(8.12±2.10)分,对照组为(10.78±1.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3,P<0.05)。
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LSV、HSV、PSV、FIB)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两组治疗前后S100B、NSE、Hcy水平 治疗前,两组S100B、NSE、Hcy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S100B、Hcy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NGF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5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100B、NSE、Hcy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急性脑梗死为常见卒中类型之一,约占脑卒中疾病一半以上,病情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7],致残率、死亡率高。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机制复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均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8]。
丁苯酞软胶囊由正丁基苯酞组成,对增强脑组织缺血的耐受力、提高神经细胞修复功能发挥明显效果[9]。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丁苯酞软胶囊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避免因局部脑组织缺血所导致的梗塞面积增加,减轻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急性脑梗死归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主要病机为痰瘀阻络,脑脉不通,可致口舌斜、偏身麻木、肢体不遂、言语不便[10]。因急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的酶促级联反应,治疗中应对每一病理过程进行有效治疗。中药为大自然中的草本植物,其成分虽复杂,但自然合一,可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针对急性脑梗死的复杂发病机制,中药治疗发挥突出效果[11]。川芎嗪属生物碱草本,由人工合成而来。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嗪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内时,可通过血脑屏障,持久稳定的存在于脑组织内,促进血液流动,避免血栓形成。资料表明[1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神经元死亡。本研究对收治的76例患者分别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和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表明,联合治疗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单一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总有效率73.68%,且联合治疗的NHISS评分低于单一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者;联合治疗可降低患者NHISS评分、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血液高凝、高聚集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可诱导急性脑梗死病情,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改善局部微循环及缺血缺氧状态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血小板激活、聚合以及血栓形成发挥抑制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促进血流量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了药理学依据。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脑缺血状态,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细胞水肿。本研究结果证实,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LSV、HSV、PSV、FIB)均明显低于单一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患者。分析其中的原因为:川芎嗪活血化瘀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血小板聚集,使已经聚集的血小板解聚,降低纤维蛋白原,扩张小动脉,从而对疏通微循环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Hcy为甲硫氨基酸经脱甲基代谢后产物,其水平表达与脑血管疾病有关。流行病学及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卒中之间呈正相关。其可导致氧自由基生成,促进炎症因子大量产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程度加重。S100B蛋白是S100B蛋白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研究表明,当脑组织发生病变时,S100B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经中枢神经系统进入到外周血中,其水平表达能够准确反应脑组织损伤程度。NGF在神经元损伤修复、再生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可保护神经功能。本研究证实,联合治疗后患者的S100B、Hcy水平降低,NGF水平升高,且明显高于单一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患者。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发挥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及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