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亭
中国盆景分为五大流派,分别为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岭南派等,其中,苏派盆景是重要一支,可谓独树一帜。苏派盆景艺术特色有三。一是以古雅拙朴见长,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虬干老枝,培植于小盆之中,高不盈尺,自然成态,或悬或垂,或俯或仰,配以古盆和苏式几架,古趣盎然。二是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宛若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卓具匠心。三是苏派盆景着重创造意境,吸取古典园林艺术精粹,综合中国绘画技法之特长,小中见大,具有“景中有情,景外有情”的艺术效果。
苏派盆景的技法特点有两样最突出,一为“六台三托一顶”,这是苏派盆景传统的技法,方法是指将树干蟠成6 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 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次分明。这种传统的苏派盆景,结构层次分明,参差有趣,摆放时讲究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很受大家的喜爱。二为“粗扎细剪”,使苏派盆景摆脱了传统的造型手法,对如榆、雀梅、三角枫等树种,采用棕丝把枝片修成中间略为垂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然后用剪刀将枝片修成椭圆形,中间略隆起呈弧状,犹如天上的云朵。对石榴、黄杨、松柏类等慢生及常绿树种,在保持其自然形态的前提下,蟠扎其部分枝条,或弯曲、稀疏,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
苏派盆景的艺术特色和技艺特点是千余年来的传承积淀而成。据记载,苏派盆景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早在唐代,曾任苏州刺史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喜爱盆景制作,并有诗赞之。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隐居石湖时,就曾以英石、灵璧石、太湖石制成盆景,放在几案上,还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名称。明清时期,苏州的盆景艺术已较为普及,富户叠山造园、平民设盆置景,成为一种时尚。明代《吴风录》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清代,虎丘山塘一带盆景制作十分兴盛,较大的盆景园圃就有10 多家。
周瘦鹃是当代盆景大师,他于20 世纪40 年代,在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上夺得三次总锦标杯。说到周瘦鹃,不得不提“劈梅”,“劈梅”是苏州盆景人的创造,将老态龙钟、花开渐稀的老梅树再利用,取其根桩,用嫁接方法接上新枝。周瘦鹃毕生最爱梅桩,他说:“苏州的盆景多种多样,可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老干枯干的梅桩却处于主要地位。”他认为,苏派盆景可以有多种多样,唯有梅桩不可缺。周瘦鹃自养盆梅数十盆,枯干虬枝,老而弥健,颇为“入画”。这些梅桩树龄至少二三十年,有的已有一二百年的,品种有绿萼、玉蝶、宫粉、透骨红等,花色则有红、粉、白、绿、墨等。其中,有一株百年老绿梅桩,枝干形同仙鹤舞蹈,周瘦鹃取名“鹤舞”,实乃苏派盆景之杰出代表。
继周瘦鹃之后,苏派盆景大师有朱子安,他把苏派盆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果说周瘦鹃对苏派盆景的贡献是秉承“画意入盆”的苏州盆景艺术传统,并将其发挥到极致,那么朱子安的贡献就是将苏派盆景艺术回归到园艺学的范畴。当然,朱子安在盆景艺术上的独特造诣,既得力于其渊深的家学,又得力于周瘦鹃的悉心指点,朱子安与周瘦鹃多年交往,使他从曾经的“手艺匠人”转而具备了艺术家的灵感和手法,功力更见不凡。之后,朱子安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明代吴门画派的画理创作盆景,注重作品的形态和意境,因而其作品逐渐形成“潇洒隽秀,凝若诗画”的风格。朱子安的代表作有《秦汉遗韵》,500 年树龄的圆柏,植于明代紫砂莲瓣盆,配以元代九狮墩座,“三绝集一身”,完美组合。这件作品主干早成枯木状,但却披绿挂翠,生机盎然,造型自然古朴,显得风姿迷人,潇洒飘逸,苏州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根据“秦松汉柏”之说,为其题名“秦汉遗韵”。在1982 年江苏省盆景艺术展览上,该盆景后面补以空白画轴,成为名副其实的立体画。很可惜,“秦汉遗韵”精品在以后的一次盆景大展后神秘夭折,成为盆景爱好者心头之痛。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说“苏州的盆景和苏州评弹一样美”,苏派盆景恰似一首无言的诗、正若一幅立体的画,以“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传递着盎然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