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到“说”:体育广播的内容生产及未来走向

2020-06-09 00:31柳帆徐帅
中国广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听众广播

柳帆 徐帅

【摘要】广播是体育传播历史上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体育广播的发展遭受了挑战,本文梳理了体育广播数十年来整体发展脉络,阐述了我国体育广播从“报”到“说”的节目形态演变和发展过程,提出未来的体育广播仍应该基于“人本”和“泛体育”,打造更多元的体育声音故事,助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關键词】体育广播   声音  从“报”到“说”    人本   泛体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以其时效性契合了体育赛事的不确定性,但竞技体育比赛也需要通过肢体运动展示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对视觉影像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广播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从最初纯粹的新闻报道演变成对以体育为主题的多元广播节目的开发,体育节目的语态也从“报”到“说”进行了转变。

一、体育与广播的融合与互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18年世界广播日(2月13日)的主题定为“广播与体育”,希望通过广播对体育的报道宣传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促进性别平等和地区和平。广播通过声音为不能到场的听众传达比赛信息,用声音体现比赛中的对抗、合作与竞争,播音员解读比赛和体育活动,用不同的语态展示体育魅力,让听众去联想和体会比赛场上的场景。

广播的电波传播和事实发展几乎同步,它在听觉信息的即时、持续滚动中形成听觉有效传播。在广播直播收听中,内容难以复制和收藏,因此,体育直播是广播直播节目的重要组成内容。

体育赛事的最大魅力在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竞技的过程呈现,不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猜测出结果,这使得媒体在报道体育比赛时,必须在比赛结果完全确定之后才能播出信息。一方面,要确保赛事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另一方面,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必须根据比赛的实时发展情况,进行最后的组稿和播报。

二、以“报”为主体的早期体育广播

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的建立,我国的体育广播开始逐渐走向大众。一方面,新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增多,给广播宣传带来了报道素材。另一方面,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于1949年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向全国播音,广播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重要渠道,也开启了电波传输的媒介时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体育广播逐渐形成了实况转播、体育报道和广播体操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实况转播

广播的时效性决定了其可以同步直播体育比赛,早期的体育广播就是以实况转播为主。1950年,苏联体育代表团访华交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中苏双方的篮球比赛进行了广播直播,并由张之和陈述进行解说,两人的解说被誉为中国体育解说的开山之作。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徐寅生著名的“十二大板”就是借助解说员张之惟妙惟肖的解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时期,体育实况广播涌现出张之、陈述、宋世雄等一批知名体育解说员。

(二)体育报道

传播信息是大众媒介的重要使命。除了实况比赛,将国内外的体育消息通过广播传达给听众也是体育广播的重要节目内容。1955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新中国体育广播史上第一个体育节目《体育谈话》问世,节目主要报道国内外的体育赛事信息。195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开办了《体育爱好者》节目。①以这两个节目为代表的体育新闻节目补充了实况比赛之外的体育信息,让体育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素材。

(三)广播体操

新中国伊始,人们亟待恢复正常生活,塑造健康体魄,广播体操是大众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1951年,第一套全国广播体操正式问世,而通过广播将大家集合在一起共同运动也成为当时的重要仪式。据统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个广播电台播送广播体操节目,这些节目每天占用52个波长,总计1205分钟。②广播体操让广播将听众和体育正式结为有机体,让“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传遍大街小巷。

三、从“报”到“说”的跨越与演变

(一)以“报”为主的体育广播节目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体育广播仍以“报”为主,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新闻节目以告知为主,无论是《体育谈话》还是《体育爱好者》,都是播报国内外体育赛事新闻。第二,突出解说员、主持人的主体地位,广播是听觉媒介,在新闻节目中听众要依靠主持人的播音获取信息。而在实况转播中,由于听众不能抵达现场,解说员必须尽可能还原现场的原貌,让听众句句入耳、声声入心,语速快、有激情成了他们解说的特点,也影响着听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尤其在1981年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中国队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电视信号一度中断,北大学子通过广播获知最后的比赛结果,热血沸腾,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而回到当时的历史时期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在坎坷中探索发展时期,需要广大民众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建设祖国的目的。体育赛事通过播音员的激情报道和解说,传递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听众能够受到鼓舞,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二)体育广播向“说”的方向转变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媒体也开始在不同媒介渠道扩张,1980年至1982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成立体育部,重视体育新闻的采编和制作。《体育报》《足球报》《体坛周刊》等体育专业化报纸也不断涌现,开启了体育新闻专业化建设的新局面。新世纪以来,以新浪网、腾讯网为代表的网络体育媒体也以海量和全时的体育信息呈现吸引了不少体育受众。当前,各类手机客户端和商业网站壮大了体育新媒体的阵营,受众的媒介选择渠道更加多元,视频影像和在线直播平台的崛起让受众有了更丰富直观的观赛体验。

在媒体深度融合、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受众不再担心体育信息如何获得,而是探索更深层次的体育内涵。虽然广播不再是赛事转播的第一媒体,但广播同样借助其特有的优势发挥了“说”体育的特有模式,主持人与听众一起搭建起新的体育谈话平台。广播节目从传播方式到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在这样大的傳播环境中,体育广播节目也在革新自身的播出内容和呈现方式。体育广播逐渐从“报”走向“说”,节目形态更加多元。

四、以“说”为主体的体育广播生态

在媒体深度融合、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广播不再是赛事转播的第一媒体,但广播同样借助其特有的优势继续在“说”体育,广播节目从传播方式到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统计,截止到2020年10月,我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中,共设有体育广播13家。其中北京体育广播(双奥之声)、南京体育广播、大连体育广播、上海五星体育广播等均以体育命名,部分体育频率和文化、休闲、交通等频率合并,如山东体育休闲广播、广东文体广播等。北京体育广播着眼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于2019年正式推出北京广播电视台体育广播双奥之声(FM102.5),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双奥”为品牌形象的体育广播频率,开设了《相约冬奥》《走进冬奥会》《冬奥加速度》等节目,内容涉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动态、冰雪运动知识、冰雪运动项目介绍、常见体育娱乐项目介绍等,积极宣传推广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向受众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冬奥项目知识,营造奥运氛围。

(一)“说”体育的节目形态

当前,体育广播从过去单一的播报体育新闻的节目样态转型到如今“说”体育的模式,通过丰富节目板块和节目内容,巧妙地将各种体育和健康内容融合,增强了体育广播节目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除了基本的赛事新闻和报道,谈话类节目、体验类节目和健康科普类节目也成为体育广播的重要节目形态,在节目中不仅是主持人在“说”,嘉宾、听众等也共同参与节目。

1.谈话类节目

谈话节目摆脱了单纯依靠主持人播报的方式,最能突出“说”的特点。如北京体育广播《体坛夜话》节目,围绕国内外重大赛事展开讨论,对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给予关注,同时该节目还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前发布节目话题,听众通过关注这些感兴趣的话题,参与直播节目的讨论,实现了节目与听众间的充分互动。山东体育休闲广播的《体娱潘铎啦》节目则让主播潘娇、王铎带领大家洞察国内外足球赛事,现场连线有多年体彩经验的人士,分析足球体育竞猜。

2.体验类节目

体验类节目重点在于向听众传达正确的运动方式,号召大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北京体育广播的《超级体验团》节目包含轻松的资讯和趣闻、对热点话题的另类解读和点评,并介绍科学跑步的方法,讲述励志故事等,通过与现场嘉宾或直播连线嘉宾的互动,带领听众体验不一样的运动,感受精彩的赛事和评测最新的运动产品。嘉宾有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教授、专业的体育运动员、体育项目研究所的成员和普通的体育爱好者等,多维度的嘉宾设置使听众对节目质量更信任,也充分展现了节目本身的科学性、权威性,同时有些嘉宾自带流量和影响力,也提升了节目的收听率。

(二)全民“说”体育与全民动起来

体育是从古代社会的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演变而来的,从本质上说,体育就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③对体育的宣传和考察必须深入研究人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体育广播的全民动起来主要从“运动”和“互动”两个维度进行解读:一方面,引导大众进行体育运动是体育广播节目进行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也是当前宣传全民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节目互动让听众参与到节目中,调动听众的互动热情。

北京体育广播开设了电台主持人和听众互动的室外活动项目——《邀你奔跑》,项目鼓励听众将每日跑步软件上记录的奔跑路线和“10.25公里”奔跑里程分享到微博空间,并@“北京体育广播”,来获得马拉松比赛参赛名额以及冬奥会周边产品,实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互动,让受众获得更强的参与感,鼓励更多人真正走出室内,一起奔跑,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而伴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加深,广播节目在呈现方式上也越来越多样,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频率影响力,扩展传播渠道,成为各地体育广播转型发展的生存需求。④目前,北京体育广播新浪微博有65万粉丝,青岛音乐体育广播新浪微博有37万粉丝。节目通过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发布每日体育赛事相关资讯和直播节目中会谈论的话题,让听众随时随地了解节目动态并积极参与到节目互动中来。听众还可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音频客户端“听听FM”中收听该频率中的所有节目。

(三)“说”体育的节目语态

随着体育广播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并具有趣味性,体育广播节目的语态也发生着改变,体育广播节目要求主持人以谈话聊天的方式为听众传播新闻。“说”,更多地运用了口语化语言,表达更加轻松自然,让体育节目变得更加休闲、娱乐,与受众的生活更贴近。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受众与广播节目的互动更加充分,体育广播的主持人不仅是解说员,更是体育论坛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持人播报方式的创新性,让体育广播变得更活泼,适配了人们生活中的多种场景。上海五星体育广播的《940体坛风云》和南京体育广播的《1043活力清晨》节目中,主播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将体育新闻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节目传递的信息。

五、体育广播的内容拓展与未来走向

赛立信发布的“2018?2019年全国广播收听市场风云榜”都市经济生活类频率TOP5排名中,北京体育广播和大连体育广播各占据一席。而随着大众健身运动的持续开展和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体育广播大有可为。未来体育广播的发展仍需适应我国体育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人本”和“泛体育”的理念出发,嫁接新媒体和新技术,打造优质节目。

(一)“泛体育”的宣传理念

在学术界,有关体育定义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学者界定体育的角度不同,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差异。总的来说,体育运动伴随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从竞技体育逐渐向“全民健身”“健康”“游戏”等理念拓展,打造“泛体育”理念,体育不再是“胜者为王”的竞技比赛,这就要求体育宣传也要落到实处。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五星体育广播与其他频率共同制作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特别节目在广播和新媒体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助力当地打赢疫情防控战。以健康为主题的广播节目将会成为体育广播未来的发展支点。

(二)满足受众的“运动”需求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強调要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⑤从听众层面看,广播本身不伤害眼睛,又能调动听众的思考,提高思辨能力,对于吸引老龄受众有着天然的优势。根据民政部的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养生和健康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广播要关照不同层次听众的需求,将体育广播的能动性发挥至最大化。在年轻受众的调动上,要借助大型运动会和比赛的契机吸引年轻受众参与节目互动和体育运动。

(三)优化节目形态,加强新媒体联动

体育广播节目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广播顺应媒介生态和体育生态,以人本思想满足听众需求的创新和变革。体育广播主持人要凸显自身的独特风格,广泛积累体育知识,提升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提升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带动听众共同参与到节目当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育广播可以借助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信息的传播和互动,让听众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信息接收和服务。

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不仅有赖于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应该借助媒体力量进行全方位的体育宣传和动员,体育广播既要担负好传播体育内容、宣传体育文化的平台作用,还要通过自身的媒介行为变革打造新型体育组织,成为民众参与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的重要工具。

注释

①张矛矛:《新中国体育广播发展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20年第2期,第86~90页。

②路云亭:《身体的集团仪式——作为权力、动作和误区的广播体操》,《体育与科学》,2011年第1期,第24~30页。

③鲁威人:《体育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④顾洁:《融媒体时代体育广播的现状和趋势》,《中国广播》,2018年第6期,第12~16页。

⑤《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本文系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面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体育传播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柳帆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徐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听众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