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来 王迅
新时代的壮族“歌者”迈出家乡山水,将壮族的文化血脉汇聚至现代文明的海洋,激发了书写故土的文艺创作浪潮。广西民族出版社隆重推出“我们从书壮家作家作品系列”,将11位中青年壮族作家精品结辑出版,展现了新时代壮族文学成果,可谓正当其时。牙韩彰散文集《屈指家山》列居其中,是以细数壮乡山水风情为引起,飞扬纵览广西历史文化的高格,乡情细语里别有超然物外的本真。
中国山水游记的源头远及魏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带来了山水诗文的勃兴。这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浓重一笔。山水在文人的笔下不再只是风景,而是寄寓着文人力图超然现实的深沉哲思。这一文脉流变至今,使山水和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牙韩彰也不例外。《屈指家山》辑录的散文描写八桂山水和家乡风物,寄寓了对八桂文化与家山乡情的深沉思索。山水长流,人世千秋,古往今来有多少孤傲的歌者试图凌驾于山水,驭山水于私情,屈山水于心象。而牙韩彰在面对家乡山水时表现出的谦卑,却无意是值得欣赏的。他的散文不因纵情山水而滥笔,不因散逸山水而忘言,因此更能描摹出山水的本真,从容地突进壮乡山水的文化内核。
说到文化散文,不得不提的是90年代“文化散文热”与余秋雨先生。彼时“秋雨”如今洒进壮乡,竟然别生了一脉有力度的激流。与余秋雨相似,牙韩彰也是以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介入散文创作的,同样凭借深厚的人文素养为读者打开山水景象背后浩瀚的文化审美空间,挖掘山水风物的文化内涵。然而与余秋雨先生不同,牙韩彰很少因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断裂而长吁短叹,而是从正面展现壮乡山水风物,为其赋予新时代精神内涵。可以说,这样的散文冲破了当下地域文化散文打开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写作范式。更可贵的是,牙韩彰的文化散文敢于将文字钉入现实,每每在文末笔锋一转,突入现实,引人深思。这种艺术范式彰显了一位老媒体人的人文情怀与担当精神,显示了新时代壮族文学应有的风骨。
以山为骨是《屈指家山》突显的审美意象。作者的视野流转于八桂山脉,南宁青秀山、桂林独秀峰、桂林叠彩山、桂平西山、柳州伏波山……尽收眼底。而近期连续写就的九篇“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散文是《屈指家山》中最令人瞩目的部分。
上述可见,牙韩彰将壮乡人民最熟悉不过的名山纳入创作视野,然而对作家来说,见惯的风景却是最难写的。可他的散文不落俗套,不荡墨于惯常景物,而是工笔于对文化典故的寻访考据,便有了“见山不是山”的新意。青秀山原来是王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独秀峰为何当之无愧为“南天一柱”,叠彩山竟是亦文亦政、交相辉映……若不是长期行走于八桂大地,熟稔风物典故,怎能如此驾轻就熟地撷取个中精粹。倘若是寻常文化散文,资料做得如此扎实,就值得反复品读、为之击节叫好了。只是牙韩彰散文在此之上竟别有曲径通幽之妙,卒章寥寥数语引领读者又入了另一重新的天地。为何阳明先生过化青秀山后,对广西虽有影响,其声望却似乎不怎么上得去;又缘何徐霞客先生未登独秀峰顶,令书写独秀峰宣传册的人捶胸顿足不已;而叠彩山的石山崖壁,如今敲打刻字是怎样的大煞风景……原来散文中段冷静内敛的笔调,竟是为这引人深思之处留下伏笔,最终让读者思绪喷薄而出,随着作者走入对世事人生的思索。
新世纪以来文化散文多“务虚”之风,要么是一己私情的表露和挥洒,要么是脱离现实的历史追索和风花雪月。这种“务虚”范式每每把散文弄得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遁入云里雾里,因为这样的文化散文缺少对社会人生的真切表达。然而,牙韩彰散文在品读再三后,便透出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深意。寓的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深思,讽的是历史文化宣传中的怪相,问的是历史文化联系的种种世情,赞的是历史文化缝隙中隐现的人性本真。这样看来,牙韩彰散文的笔锋似乎并不凌厉,“余味”却颇有些辛辣。如此看来,九篇“八桂文化名山寻访”不愧是其严肃的文化思考中拔地而出的九座秀峰。
以家润形是《屈指家山》彰显的浑厚品格。与前半部以“山”为主轴成对,散文集的后半部分中,“家”是后半部最具有宽度的字眼,辑录的多是对家乡、对故人旧景的淡淡情思。牙韩彰本来就是壮族人,他的人生思索也代表着当代壮族人走进城市后,对故人故土的思念。在他的笔下,“家乡”的概念不仅是沙爱街、林玉屯、鳳山县这些固定的地理与景象,更是亲人、师长、挚友、英模等鲜活的形象及其灵魂。文化是人创造的,更可以说,是人“活出来”的。如果文化散文只是关注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抒写,那么注定是远离现实的,是单调而浅薄的。《“方形水槽”林玉屯》《半工半读》到《三六九圩沙爱街》等作品点点滴滴回忆自己的“来处”,细腻诉说了自己与家乡的血脉联系。离开家乡四十年,牙韩彰当然也避免不了被现代城市同化,寄居于现代都市反而使他赋予家乡别样的情愫。《“三通”之后盼什么》《田园将芜胡不归》在喜悦于现今家乡条件日渐改善的同时,亦别添了对家乡未来发展的关切。而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情结又在牙韩彰多年的经历中进一步升华,在《触摸绿城》《长河涛涛挽忠魂》等篇中,化作了对壮乡大地、对壮乡杰出英模的真挚感情。
当然,在对家乡故人的热切回忆中,牙韩彰也保持了清醒的笔调,该批评处亦不吝笔。说到底,地方文化散文离不开的乡情、乡思、乡恋,少一些虚无缥缈的历史命运感叹,因而能够联系到最真实的民族生命,也就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同。《屈指家山》中的土地情感其实并不止于牙韩彰个体,而是三四十年前大举迁移城市的人们时近暮年形成的共同情感,促使他们格外珍惜自己的“家”。是的,“家”历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血缘、亲缘、地缘交织着的丰沛情感从不因时间、空间的阻隔而失却。而历代知识分子更将家的情感与国的情感统一,这样一来就拓展了“家”的宽度。牙韩彰在城市工作多年,又常年行走于八桂大地,这种识见使他的散文可以将其对家乡的怀念与追忆上升到对壮乡、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感。
常言道,水流山不改。历史上书写壮乡名山的诗文多如流水,只是流水易逝,而青山依旧。平心而论,牙韩彰敢于挑战山水、人文、家乡三个有难度的常见题材,又能让《屈指家山》中的艺术世界成为一股有冲击力的激流,委实不易。又,常言水无常形,以水比喻牙韩彰的文化散文,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文化典故信手拈来,以文化典故代替主观抒情,举重若轻地打开散文叙述的审美空间。正因如此,牙韩彰的散文寓意颇深,情感冲击下,更有思想的余波发人深省,恰如流水无形中蕴含的力量。对于读者而言,他的散文有时也如流水静寂的深邃,其中寓意不易察觉,读到文章结尾方才醒悟到构思的精深。因此,牙韩彰的散文亦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不会盲目以炽热的语言向读者进行歇里斯底的自我表现,不会以作家的声音劫持读者的思考,而是点到为止,贵在以对现实的深切体悟服人。
春雷到,壮乡家山有激流。如今广西文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做好“美丽南方”的审美表达,抑或讲述好“广西故事”。文化散文更是承载广西文化、弘扬广西文化的重要载体。牙韩彰在《屈指家山》中的“九座名山”已然布下了一局好棋,有理由期待他继续从容布子,打造出一个有力量、有高度的文化散文系列品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卢恩来,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教师;王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