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
2020年2月12日,家住云南昆明的胡女士将母亲送到医院,医生鉴定,母亲胸12椎爆裂骨折,双脚踝粉碎性骨折,一级轻伤,有瘫痪的可能。胡女士母亲的伤是父亲造成的。父亲脾气差,爱喝酒,喝完就打人,长期家暴母亲,母亲曾提过离婚,但父亲不同意,还曾威胁母亲。
事发当天凌晨两点,胡女士的母亲独自在家里二楼的一个房间内休息,父亲竟用大锤把房间门砸开,打了母亲一顿,打完直接将她从二楼窗户往外推了下去。送母亲去医院的当天,胡女士报了警。警察将施暴者抓起来,但很快又放了。因为受疫情影响,警察只能对施暴者执行监视居住,等疫情过去之后根据伤情鉴定,再走法律流程。但对于胡女士和家人来说,这无疑加重了恐惧,她很担心父亲会继续施暴。
在这次疫情之下实施家暴的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家暴前科。万家无暴公益组织的负责人万飞说:家暴数量的激增,和疫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统计,90%的暴力缘由都与疫情有关。
夫妻之间真正做到朝夕相处,24小时不离视线,家庭矛盾爆发出来;居家过久,被限制而产生恐慌焦虑,夫妻之间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不能复工,没有收入带来的经济压力,因為父母孩子亲戚而产生的纠纷,使得众多家庭本不稳固的感情出现裂痕……因此,那些并没有家暴前科的男人们,有的此时也表露出了另一面。
王世民
控制欲强或者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在心中诸多负面情绪不断累积的时候,便换了一副残暴的面孔,将魔爪伸向了妻子和孩子。在活动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心理压力也较大的特殊时期,如果你不幸遭遇了家庭,你会怎么办呢?
疫情期间人们纷纷居家,是最考验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相处的时候。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轻伤、重伤、死亡,包括身体疼痛和精神痛苦。许多家暴受害者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来自于身体和心理的痛。
这次疫情,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承受来自于精神、经济、社会的不同程度的压力,人们说也说不出,本身面对疫情的焦虑、紧张和恐惧无法表达。如果自己又是家里平时比较扛事的那个人,那么他就习惯于把困难和痛苦自己一人承担,长期积压的情绪无法表达,一旦有外力诸如酒精等的作用下,就会采取暴力行为。尤其是平时关系就不好的夫妻,在密切相处时矛盾自然会激化,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那些之前没有暴力行为却在疫情期间实施暴力的人,有可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清醒和理智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暴力行为。可一旦在酒精等的作用下,自我意识的控制水平下降时,自己白天或者理智层面的伪装就会失效,当别人拒绝或让自己感觉不容易时,就有可能会采取暴力行为达到目的,这些人打过人清醒之后往往会道歉甚至下跪。
暴力行为是一些人不良情绪无法正确表达的产物,有的人甚至说是施暴者“无能的表现”,他们只能通过体力的优势获胜,而并不能找到解决事情的正确方法。他们面对困难和不满无法宣泄,总是找弱的一方去泄愤,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柿子拣软的捏”。所以妇女和孩子往往是暴力的受害者。
在恋爱中,如何发现对方可能有暴力倾向呢?我们可以观察对方和别人是如何互动的。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悲观消极,易怒,易激惹,事后也不愿意解释原因,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认死理,那么在遇到激发事件之后,多半会有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又分成身体暴力和言语暴力,两者都会对受害者产生较大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当遭遇第一次暴力行为之后,就要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拒绝暴力行为。如果施暴者自己能够意识到问题,并且想解决问题,可以帮助施暴者找到每次施暴时的激发事件或者共同因素。如果特征明显,比如每次喝醉酒后就会打人,那就先从戒酒开始,或者喝酒但不喝多。酒精依赖排在世界公认的心理问题前列,需要寻求专业治疗机构先解决酒精成瘾问题。一旦酒精成瘾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家庭暴力事件就会减少大半。
如果家暴原因复杂,无法找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帮助解决。需要了解:每次暴力之后,是谁受益?双方对暴力行为的解决有没有期待和动力?如果没有,就无法从心理层面解决,可能要从法律层面或者通过解除婚姻关系来远离家庭暴力。要想真正解决一个人暴力行为,需要长期稳定的心理治疗,需要双方有较好的感情基础作为支撑。
如若多次寻求解决办法却无果,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孩子。可以通过向当地妇联反映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来解决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