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引娟
[摘 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观念上,树立协同渗透劳动教育的思想,成为班级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和建设者;在实践上,创造机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同时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术水平;在评价上,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让学生成为一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班主任;高中;班级;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83-02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指南,激励广大学子为实现中国梦发奋努力。
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高中阶段班级劳动教育呢?
一、观念上,树立协同渗透劳动教育的思想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阶段的班级劳动教育不能单靠班主任一个人,班主任应当成为班级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和建设者,利用各种平台推进劳动教育、渗透劳动教育。
1.联合各科教师协同渗透
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例如,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说的,“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整合校外资源
班主任要转变观念,整合校外资源,创造機会,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劳动,体验劳动。例如,“请进来”,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等场合请一些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到班里向全体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领域,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虽然社会上的职业千差万别,但那只是分工不同,劳动本身并无轻重贵贱之分。所有的劳动都值得尊重,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并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又如,“走出去”,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联系一些劳动单位,如特巡警大队、城管局、伊诺众创空间、中铁十四局等,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走访,体验劳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不同行业劳动的理解:尽管劳动者采用的劳动方式不一样,劳动效能不同,但他们的劳动价值都是一样的,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践上,家庭、学校、社会同步开展劳动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应在“做”中“学”、“做”中“教”。其中,关键是一个“做”字,缺少了这个“做”字,教育将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在“做”中“教”,学生的“学”也一定要在“做”中“学”。归根到底,高中阶段针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也是“做”出来的,而不可能是通过“说”或者“教”就能实现的。为此,作为新时代班主任,我们需要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一切机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通过同时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帮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劳动观念和提升劳动技术水平。
1.从家庭劳动教育层面来看
班主任应当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劳动教育的起始点是家庭,而不是学校。父母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热爱劳动、具有吃苦耐劳品质、生活上能自理的人。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班主任可以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做一些日常家务劳动,如洗衣、扫地、做饭、整理房间等;对于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家庭,班主任可以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到农田里去干一些农活。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建议家长安排孩子照看街区内的留守儿童,到当地敬老院探望老人等。通过安排这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避免学生形成“唯学习论”的错误观念和倾向,改变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尴尬现状,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一,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他人的事情要帮着做,公益的事情要争着做;其二,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一定是“干”出来的;其三,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从学校劳动教育层面来看
班主任应当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利用各种机会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具有良好劳动习惯和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日常工作中,笔者的一些做法如下:首先,教育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笔者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任课教师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下课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其次,落实值日生负责制。每个班级都有学校分配的固定保洁区需要打扫维护。笔者要求,一方面,固定人员,责任到人,培养劳动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及时打扫,按时完成,不拖延,培养劳动纪律意识;除此之外,对保洁区,不仅要做到打扫整洁、干净,还要注意日常维护,及时制止乱抛乱丢行为,增强爱护劳动成果的意识。第三,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1)竞赛类活动,如栽一棵树、包饺子比赛等。(2)公益性活动,如参加植树节活动、充当交通小卫士等。(3)常规性劳动,如每月一次班级大扫除等。
3.从社会劳动教育层面来看
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班主任应:(1)通过建设社会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乐趣。班主任可以联系并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或者向学校申请,建设固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类似于班级“土地承包”的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田野,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2)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社区服务劳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走进当地的孤儿院和养老院,陪孩子们做游戏,与老人聊天,帮助孩子和老人整理内务,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服务社会的情怀。(3)开展职业劳动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开展“做个环保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观垃圾分拣中心,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知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技能,体验环卫工人的辛苦,争做环境保护达人。(4)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如,在高一年级阶段开展走进军营、接受国防教育训练活动。学生将脱离父母,进行独立生活,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
三、评价上,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评价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恰切的评价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学生,大家聚焦的往往是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因此,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改变当前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突出劳动教育的导向作用。
1.改革课程体系,在高中阶段开设一些劳动教育课程
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高中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高中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績。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课程体系,在高中阶段开设劳动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2.改革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劳动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占比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改革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评价中突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占比,有利于引导高中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体会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
3.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奖项评选活动
开展有关劳动教育方面奖项的评选既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外在体现和价值引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例如,班主任可以每个学期开展“美德少年”“优雅学子”“劳动之星”等奖项的评选,做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激励更多的学生成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新时代高中生。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在观念上树立协同渗透劳动教育的思想,实践上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途径同步开展劳动教育,评价上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等策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为一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