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娜
[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并结合设置悬念、平等互动、自主探究、结合实际等有效手段实现情境式教学,密切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的联系,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使其获得稳定的学习幸福感,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和素质教育。
[关键词]积极学习环境;幸福感;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70-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广大教师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置悬念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维度,在课堂上有日的地设置问题,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境中,引发其好奇心和兴趣,进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領下深入探索,催发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要注意问题的衔接,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课后再借助习题进一步设置悬念,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消化吸收。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引发疑问等环节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时,先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氧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收集氧气?”接着教师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归纳氧气的性质。有的学生提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的学生想到了医院的病人需要吸氧。相互交流后,学生大致总结了氧气的几点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解于水、支持呼吸等。然后,教师借助铁丝、带火星的木条、硫、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让学生再次思考。学生认识到物质在空气中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教师又让学生根据氧气的性质思考如何制氧,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可以尝试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教师表扬了这一合理的想法。最后,教师演示了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三种制氧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实验的步骤。学生全程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教师设置的层层疑问的推动下,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大胆产生各种联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平等互动,培养自信
学生在愉悦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心情低沉时的学习效率,因而教师要发挥教学设计者和活动组织者的职责作用,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平等交流,同时积极引导、耐心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首先,教师要备好课,积极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包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金属与金属矿物》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金属的基本知识,如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硬度最高的金属、熔点最低的金属等,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互动,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其次,通过各种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的性质,如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稀硫酸的反应等,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有的学生经常忘记写反应条件或不会配平,对此,教师应耐心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检验对错,并逐渐掌握学习技巧,进而树立自信心。
学生只有在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享受化学学习的乐趣。
三、自主探究,开发思维
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培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化学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思维的力量,体验创造、探索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多媒体T具、生活案例、常识矛盾等促成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合作交流、自主实验、解决难题,进而开阔思维。另外,教师也要注重作业的质量,布置的作业要难易适中,理论与操作并行,给学生留足自我学习的空间。
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一课中,教师先借助视频、图片等形象生动地展示酸、碱在生活和工业中的不同作用,然后向学生展示酚酞、石蕊溶液与碱、酸作用后的不同反应,让学生明白酸碱指示剂的意义。接着,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自带花草自制酸碱指示剂。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花草在酸性和碱性的环境中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热情高涨,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课后布置涉及酸碱理论知识的作业,安排学生设计实验检验稀硫酸、石灰水、食盐水溶液的性质;在家收集白醋、苹果汁、肥皂水、清洁剂、自来水、洗发水等,并用自制指示剂来检测。
教师把课堂改造成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开放平台,让学生在自我摸索中掌握知识、寻找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进行知识迁移,把握事物的本质,为学生化学思维的提升提供机会。
四、结合实际,体验乐趣
化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化学最终要应用于生产生活,为人类造福。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把学生熟悉的表面问题剖析成深刻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生产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从情境中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在工厂、自然界中讲解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化学与材料》一课时,让每个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材料,并提问:“这些化学材料有什么特点?属于哪一类?”学生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很快得出了结论。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化学材料,教师带领学生一边参观基建T程,一边讲解化学知识,讨论这些T程在哪些方面运用了化学材料,运用了化学材料的哪些性质,让学生深刻体验化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灵感,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渠道。因此,和生活贴近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这种抽象、难度高的科日,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会有较大障碍,因此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就显得很关键。教师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悟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切实地保证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