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求是》2020年第8期发表的《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 在全球抗疫合作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中国战胜疫情,依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以及中国政府科学透明、周密有力的防控举措,依靠的是14亿多同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艰苦努力以及世界各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真诚支持。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历史也必将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任何势力都诋毁和歪曲不了这些事实与真相。人类要战胜疫情,需要的是信心而不是恐慌,是团结而不是分裂,是合作而不是推诿。
外交部原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在2020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一文中认为: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判断会随着中国自身话语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加强话语能力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国情、体现世情的方法,使我国对外传播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增强感召力、穿透力,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更加靓丽。比如,当前我们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就要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讲清楚我国疫情防控的積极作为和进展成效,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利平在202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抗击疫情》一文中认为:习近平主席立足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超越了西方一些人所奉行的国强必霸、零和博弈观念,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精神,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察哈尔学会:【于洪君:当前对外传播要注重抗疫合作与发展合作两大重点】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于洪君认为:面临大灾大疫,世界各国除了摒弃前嫌,共克时艰,相互救助,联合行动,没有其他出路。要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地向各方阐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就与经验,不容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为全球抗疫合作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不容歪曲。(2020年4月8日18:53)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箫轲:推进中国国际援助的创新变革】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箫轲认为:从理念上看,中国的国际援助要树立义利并举的理念。从大战略的视野来看待国际援助,跳出经济合作的圈子,从战略层次进行安排。新时期的中国国际援助要在把握经济效应的同时,也考虑到以援助创造政治、安全和社会效应,使援助类型多元化。同时,还要注意到国际援助与外交、贸易和投资之间的战略性配合,以及重视能在心理和价值观上打动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软领域”的援助。(2020年4月14日9:36)
@中国社会科学网:【揭晓:掌握疫情防控舆论话语权】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揭晓认为:面对在疫情防控中各种形形色色的“话语”博弈,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及时发声,主动回应国际关切,引导国际社会坚定中国战胜疫情和维持经济社会稳定的信心。二是敢于“亮剑”,善于斗争,针对不负责的险恶言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剑”,理直气壮地给予批驳和反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效引导国际舆论。(2020年4月2日10:55)
@红延安在线:【于安龙:“延安故事”传播的成功之道】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于安龙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政治污蔑,通过积极开展与外国记者的互动交流,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打开了对外宣传的窗口,实现了“延安故事”的广泛传播。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虚假宣传,抹黑了中国共产党形象,误导了社会大众,给中共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中国的革命应该而且必须为世人所了解。面对复杂的局势和重重阻力,中共另辟蹊径,借助外国媒体和记者打通了向外“发声”的渠道,成功将“延安故事”传播到国内外,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2020年4月12日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