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施工图”,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趋势要求下,职业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等相关文件,立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实际,对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关键进行梳理,为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掌舵、护航,提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目标;方法;关键
中图分类号:717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4C-0058-0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施工图”,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独特的应然表达和要求。2019年6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明确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总体要求。而中高职衔接项目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存在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其人才培养是中职、高职分段培养,中职、高职学校分别实施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中高职学校应联手根据《指导意见》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等相关文件,立足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对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现就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关键点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科学研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
新形势下,新颁布的《指导意见》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根据《指导意见》和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等文件,职业院校应基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科学研判,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指明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方向。
(一)落实立德树人,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德育品牌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中,应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规划、管理和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施工图”。职业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规划和实践,应完整、系统地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德育品牌是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首要目标。
(二)对接区域经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应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只有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才能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职业院校应进一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准相应岗位的需求情况,在明确中高职衔接项目必要性的基础上,将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成为职业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助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快速发展。
(三)构建一体化课程,力争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无缝
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于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专业,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简单的叠加,而是人才培养全方位的无缝衔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是中高职衔接专业试点的关键和难点。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职业院校应充分调研,明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划,一体化设计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四)推进教改实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指导意见》已融入最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书证融通”“学分银行”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要求。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职业院校应在方案中呈现教学改革的推进计划和时间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计划推进教学改革,可以强化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威性,保证人才培养的严肃性、严谨性和一贯性。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成果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中,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得到可持续优化,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勇于跨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方法
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受政策文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办学历史和学生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不可能只局限于中职学校或高职学校,由中、高职两学校独自“闭门造车”。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职业院校在团队组建、课程改革和学习场所等方面应勇于跨界,以跨界为方法,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为人才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一)团队跨界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团队必须跨界,来自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一般来讲,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团队有职教课程分析专家、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或人事部门管理人员、企业生产或服务部门管理者、企业技术骨干、中高职学校领导管理者、中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骨干、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等等,涉及的人员多而广。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優化的团队组建及制度管理中,明确人员职责和科学组织行动是职业院校应关注的两个基本点。
1.明确人员职责。根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过程,参与人员可以分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团队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团队两组。两组人员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人员的专长可以重叠交叉。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应自始至终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全过程。其余类型人员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仅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第二类仅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第三类同时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两个过程中。第三类人员有利于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两个阶段的连贯性,减少或防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两个阶段因理解不到位而出现断层现象。各学校、各单位人员应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通力合作,各尽其才,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质量。
2.科学组织行动。由于人员多而广,行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重视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组织。在人员组织中,选定一名合适的组长统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尤为重要。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组长应熟悉《指导意见》和相关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文件,熟悉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和要求,熟悉工作任务分析的基本操作和质量要求。因此,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组长建议由课程分析专家来担任,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辅助其工作。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方案制订中,组长应发挥专业特长,指导完成专业调研,获取相应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岗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等信息,与团队人员共同探讨完成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课程体系等任务。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主要由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根据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具体实施,职教课程分析专家进行指导。
(二)课程跨界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跨界是指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职业院校应冲破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等的自身学科框架,围绕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勇于跨界,跨出学科体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公共基础课程:强调专业视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意见》明确了对公共基础课程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要求,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公共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一致,但实施时却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公共基础课程的跨界是指强调专业视野,与专业紧密结合,在开设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呈现等方面彰显专业特色。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规律设置、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使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更科学;另一方面,结合不同专业内容丰富公共基础课程,使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不枯燥,发挥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性、工具性等作用。
2.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任务导向。根据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是相应专业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在已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中,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教学要求虽已明确,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对职业岗位的任务与能力进行分析,确立能力标准,建构学习内容”[1],在制订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差异。因此,国家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中对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是总体要求、基本要求。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核心课程的跨界是指职业院校应立足国家的总体要求,从学校跨界到本地企业,与本地企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层次对接,用典型企业任务将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要求具体化,基于区域技术技能水平,调整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时间、课时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体现“做中学”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3.专业方向课程:基于生产产品。专业方向课程直接指向职业院校学生预期的就业岗位。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其判断標准之一是是否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而企业岗位的要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体现综合性,中高职衔接专业对应的岗位尤其如此。因此,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应体现综合性。为提高专业方向课程改革的成效,专业方向课程改革的跨界是指职业院校将生产产品作为学习的载体,引入中高职衔接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中,根据产品生产逻辑组织教学,“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教学”[2],用生产产品或服务呈现学习成果。基于生产产品的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学全面呈现真实岗位复杂环境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选择生产产品作为中高职衔接项目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载体时,教师可以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和课堂中,大大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时间。因此,基于生产产品的专业方向课程改革跨界是不同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学校、企业和行业等)、不同技术工艺规范(传统和新兴)之间的综合跨界。
(三)学习场所跨界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场所可分为学场和职场。学场是指“学生在学校如教室、实训室等场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场所”[3];职场是与职业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岗位所在的场所,是职业院校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学习场所跨界是必不可少的。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职业院校应基于一定的原则科学转换学习场所,实现学习场所的跨界。一是遵循规律,科学安排。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在教育教学上有其特有的规律。如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做中学、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形象、特殊、生动、体验、互动等)、相关专业工作知识的学习规律等学习规律。学习场所的安排应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安排。二是按照实际,合理安排。企业实际情况是学习场所跨界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根据企业生产,合理地转换学习场所,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有利于学习场所跨界的可持续性。
三、聚力把控:抓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关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一个复杂工程,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又涉及中职与高职衔接问题。因此,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职业院校需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提高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的成效。
(一)切实开展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基础。只有切实地开展专业调研,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才能确定。许多职业院校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脱离学校实际,照抄照搬,两学段自然分裂等现象,其根源是没有切实地开展专业调研。职业院校需充分认识专业调研的价值,明确专业调研的要求,为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目标全面性。要切实开展专业调研,职业院校应明确专业调研的目标,一是反映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院校应对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数量、职业院校生源状况和继续学习需求情况、兄弟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综合反映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对相关行业企业所需相应岗位数量和规格等情况进行调研,完成中高职衔接项目企业岗位分析,形成职业能力体系,为构建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内容做准备。三是推测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起码是在六年以后才走进岗位。因此,专业调研应在现有调研的情况下推测学生在六年以后毕业时的经济社会变化,判断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的趋势变化。
2.过程长期性。从时间上看,专业调研不是一项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前,专业调研需要形成阶段性成果——一份专业调研报告,但这绝不意味着专业调研就可以画上句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产业的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要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长期持续收集相应行业产业的信息,用来调整与优化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职业院校来讲,中高职衔接项目专业调研应是一个长期持续性工作。
3.安排常态化。由于专业调研具有长期性,职业院校要有意识地将专业调研与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的常规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常态化安排,减少专业调研的成本,提高专业调研的成效。例如,可以将专业调研融入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企业师傅进校上课等环节中。专业调研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專业调研的质量。
(二)坚持完善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着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将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1.融入新要求。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职业院校应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变化、新要求,重新制订或修订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例如学生学习,学校应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内容,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定学生学习监控指标体系。
2.过程智能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智能技术逐渐影响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职业院校应有意识地通过智能化技术将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数据化,及时精准反馈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过程智能不仅能高效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可以做到有问题,提前干预,充分发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预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国家专业教育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论坛.2017(30).
[2]王正勇.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
[3]姜汉荣.双场合一: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新思考[J].职教论坛.2015(27).
责任编辑:谢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