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创编新视角: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

2020-06-09 13:45梁坤马欣悦韩会君
体育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热身学习者阶段

梁坤,马欣悦,韩会君

(1.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发展幼儿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把“推动幼儿体育发展,引导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作为九大重大工程之一[1]。而幼儿体育课程质量作为幼儿体育发展的关键内核,决定着幼儿身心素质的强弱,关乎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成效。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作为幼儿体育课程的基础环节,存在着动作教学内容随意、形式单一,片面强调动作技能训练、缺乏多领域整合等问题[2],幼儿的动作学习更多停留在(甚至是低于)简单的、被动的观察模仿阶段,缺乏积极主动、专注于探究创造甚至更高层次学习的机会。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认为幼儿是有潜力、有能力、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应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勇于创造的精神。为此,2012年教育部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同时还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各领域(数学与体育领域)之间①、目标(数学与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研究重点关注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培养“完整儿童”(whole child)②;幼儿体育领域“在幼儿园阶段对儿童施以动作教育为主线的课程编制策略是值得推崇的”[3]与运动训练领域“动作就是竞技”的理念都重点关注动作(movement)学习的质量,这对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基础运动能力的提升、健康行为的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领域渗透视角用数学思维解决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中动作学习问题,推动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创编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为我国幼儿园领域渗透课程研究、幼儿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及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1 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

由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幼儿期“热身操”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获得,为此应了解幼儿期观察模仿学习的过程及阶段特征,以期为其“热身操”的创编提供新思路。

1.1 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三维阶段模型

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应基于幼儿观察模仿学习的具体实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及动作发展与运行规律,保持其身体动作组合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需遵循以下4个原则:一是起点性原则:幼儿观察模仿学习必须以观察到的榜样示范为依据,基于此进行后续的学习,表现出幼儿动作学习有共同的起始点[4];二是连续性原则: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阶段应体现幼儿身心发展及动作发展的历程,表现出幼儿动作学习的时序性和完整性;三是层次性原则;不同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阶段应体现出其动作学习的不同发展水平,同一幼儿在不同的观察模仿学习过程阶段其动作学习的层次也不同;四是共时性原则;不同的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阶段应表现出类似的身体动作表现特征,且同一阶段具有相同的共性。基于此,幼儿的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阶段应以m点为起点,基于时间维度(X轴,即幼儿动作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空间维度(Z轴,即形似模仿、神似模仿和超模仿)和内容维度(Y轴,即动作模仿、思维模仿和风格型塑)3个维度,形成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三维阶段模型(如图1所示)[5]。

图1 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三维阶段模型

在此模型中,m点(原点)即为教师示范的动作榜样;p点即为幼儿动作学习后达到的程度;幼儿的动作学习是基于m点。沿着X轴、Y轴、Z轴三维方向不断发展,最终达到超模仿阶段。超模仿是在“形似模仿”和“神似模仿”之上的一种由内心到外表扩散、由简单到复杂累加、由单向到多向过渡的高层次模仿,具有自觉、快速、精确等特征。基于此模型,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创编应沿着前期动作模仿的“形似模仿”阶段,逐渐过渡到中期思维模仿的“神似模仿”阶段,最终达到后期风格型塑的“超模仿”阶段,呈现出逐渐增长态势的三维空间学习体。

1.2 “模型”学习与“模式”学习的解离与重构

幼儿期“热身操”学习关键在于观察之后的“模仿”。英语中与模仿直接相关的两个词语是:“model”和“pattern”。研究表明,“模型”(model)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模仿或效法的“榜样”[6],是模仿的基础阶段,其核心特点是“形似”;“模式”(pattern),是一种跳出顺序排列的表面特征而发现序列内在结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指有规律的序列、事物、现象,或者说模式即“规律”,是模仿的高级阶段,其核心特点的是“(超)神似”。

1)“模型”学习与“模式”学习的重叠与剥离。

“模型”学习是一种模仿或效法教师动作示范所提供的动作榜样学习,其基本特征是:学习者通过直接观察,快速而准确辨别教师示范动作的所有外在特征,并详细准确地复制示范者动作中的外在框架及动作细节,其学习的关键要点在于快和准,类似于“形似模仿”阶段,属于表面上形态层面的模仿。而“模式”学习是学习者辨识并发现教师示范动作中的动作运行规律并利用该规律自主解决动作学习问题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对其动作组合框架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结合自己已有的动作模型,应用概括和抽象出的动作运行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并创造性动作表达或问题解决,其学习关键要点在于快、准且新颖,类似于“神似模仿”阶段,甚至可达到“超模仿”阶段,属于深层次内在机制层面的模仿。二者既存在重叠也存在剥离,重叠体现在二者都需要教师动作示范,即它们的共同起点都是“模型”学习;剥离体现在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炼和抽象出教师示范动作的组合及运行规律并创新出新的动作运行模式,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动作学习[7]。在此层面上,“模型”学习与“模式”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多维动态的动作学习连续体的两端(如图1)。其中,前者是起点(如图1中m点),是固定的,即为教师的动作榜样示范;后者是终点(如图1中p点),是动态的,即为幼儿通过模式学习后达到的动作发展程度;后者(p点)包括前者(m点)但又不局限于前者。

2)“模型”学习与“模式”学习的连续与层级。

“模型”学习属于直接观察模仿学习,是幼儿体育活动中“热身操”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即在教师进行动作示范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并即时模仿教师示范动作组合的先后顺序及动作细节,基本达到原版重现教师示范动作内容的程度,追求的是通过身体动作模仿达到动作组合结构的“形似”,即达到表面上外在形态层面一致,其高质量学习的关键特征是:观察细致、复制速度快、正确率高[8]。如在热身操《小木偶奇遇记》中,教师边做“拍手—长鼻子—拍手—长鼻子”的动作组合(ABAB结构)时边说:“请你们看一看,小木偶匹诺曹说谎以后,会怎么样?请你们用动作告诉我”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对该动作组合序列进行可理解、可操作的快速而精准的再现,形成稳固的运动动力定型(ABAB模式)。儿童早期这种对重复性模式中核心单元的抽象能力(如在ABABAB模式中,抽象出核心单元即 AB),是其模式辨识与复制能力发展的关键。

“模式”学习则是在已掌握“模型”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把教师的示范动作作为参照标或参照物,对其示范动作组合的结构框架进行辨识、推理和预测,从教师示范动作中概括抽象(整合)出ABAB结构(甚至AB-ABC-ABCD-等复杂结构)的动作运行规律[9],从而超越了简单化的直接观察模仿学习,逐渐达到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探究创造学习甚至是问题解决学习阶段,追求的是通过身体动作模仿和思维模仿以及更高级的风格型塑,超越了“形似”阶段,逐渐达到“神似”甚至是“超模仿”阶段,即不仅要达到表面上外在形态层面一致,更要达到深层次内在机制层面一致,其高质量学习的关键特征是:创编速度快(流畅)、结构精确(正确)、动作新颖(新颖)、自觉性高(主动)[10]。如同样在热身操《小木偶奇遇记》中,教师边做“拍手—长鼻子—拍手—长鼻子” 的动作组合时边说:“小木偶匹诺曹又说谎了,他的长鼻子又长长了,除了用手表示长鼻子,还可以用什么表示长鼻子呢(脚)?”引导幼儿根据该动作组合结构进行可理解、可操作的微调或扩展,形成新的身体动作组合结构(AB'AB'结构),如“拍手—(前后)叉脚—拍手—(前后)叉脚—”;后续动作学习中,可以基于这种思路,可进一步拓展成创造性动作结构AB'AB'C或A'B'A'B'结构,如“拍手—前后叉脚—拍肩—左右叉脚—”。此时,幼儿的学习就达到了“模式”学习层次的高级阶段,这里两种学习存在结构框架上的相似性,杜威[11]说过,相似性往往是一座桥梁,它使幼儿的心灵从一种先前的经验通过相似性这个桥梁链接到一种新的深层次经验。

因此,幼儿动作学习及动作技能形成是以模仿(即模型)为基础的[12]。“模型”学习与“模式”学习之间的连接是一个由内而外自然展开的连续性、层级性、放大性的螺旋上升的三维空间学习体,前者(m点)是后者(p点)的初级阶段(表面上外在形态层面),是后续动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后者(p点)是前者(m点)的高级阶段(深层次内在机制层面),是后续动作学习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包括前者(m点)的过程与结果,是对其高度概括抽象与演绎推理,具有更高级的反省思维成分,体现出动作学习的连续性、阶段性与规律性。

1.3 “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内在机制

由此可知,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过程的3个阶段与直接观察模仿学习(即动作模仿-“形似”)、探究创造学习(思维模仿-“神似”)和问题解决学习(风格塑形-“超模仿”)是一一对应的[13]。直接观察模仿学习旨在帮助幼儿辨识并再现各个身体部位、各个身体部位动作组合之间的序列关系,能够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及安全感,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模式的辨识与复制,是与模型学习对应,属于表面上外在形态层面的模仿;探究创造学习旨在帮助幼儿探索、尝试各个身体部位动作组合之间序列关系及动作运行的简单规律,能够满足幼儿对自我空间及时间空间意识、自我认同、自尊自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基于直接观察模仿学习并超越之,上升到低层次的模式学习阶段的一种学习,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模式的微调与扩展,属于浅层次内在机制层面的模仿;而问题解决学习,则是在熟悉各个身体部位动作组合之间的关系及动作运行的较复杂规律基础上进行准确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旨在帮助幼儿探索在个人空间(自我空间)及一般空间中如何使用身体动作创意组合以形成复杂的动作组合“心像(imagery)”[14],满足幼儿对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永恒追求,是超越直接观察模仿学习和探究创造学习之上的新层次——高层次的模式学习阶段的一种学习,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模式的删除与创造,属于深层次内在机制层面的超模仿。因此,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创编过程中“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内在机制是符合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综合体(如图2所示)。

图2 “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内在机制③

由图2可知,“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内在机制是由形似模仿的观察模仿学习阶段逐渐向神似模仿的探究创造学习阶段和超模仿的问题解决学习阶段过渡,是一种由下到上、由浅到深、由外向内、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聚拢提升、抽象概括的螺旋上升式深度学习过程,是从基本动作技能向基本运动技能过渡,形成基本运动能力的必由之路[15]。因此,“模式”学习对于幼儿“热身操”学习过程中基本动作模式的掌握、动作技术能力的最佳表现,促使幼儿成为辨识动作组合与运行规律并利用该规律解决动作学习问题的探究创造者及问题解决者意义重大,据此应该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辨识、发现并利用 “模式”解决动作学习问题(即辨识、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动作学习问题的能力)的机会。

1.4 “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教育价值

幼儿在掌握复杂的技能或动作模式之前,必须掌握基本的动作模式(basic effort pattern),进而形成丰富的动作库(movement repertoire)[16]。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与幼儿学习方式和角色的转变旨在帮助幼儿在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过程中,引导其形成丰富的动作库后,逐渐撤出“教师支架”,使幼儿成长为自觉、主动的动作学习者。

1)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的转变:主动示范者——主动示范者+精明引导者。

以上两种学习中,教师教学方式都是通过直接的动作示范,幼儿进行观察模仿学习;教师的角色都是主动的动作示范者,即高级榜样。但模式学习层次中的教师,不仅要主动示范,更要注重精确地引导幼儿发现动作组合结构及运行规律、提升幼儿主动辨识规律的思维(学习)品质,此时教师既是示范者也是引导者。

2)幼儿学习方式和角色的转变:被动模仿者——自觉模仿者+主动创造者。

模仿在经验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幼儿的动作学习中,更是如此。幼儿动作学习的经验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连续性、层次性[17],在“模型”学习中,幼儿被动地观察模仿教师示范的动作组合,此时幼儿是被动的观察模仿学习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用情景化的游戏教学吸引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地观察,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再现示范者的动作组合结构,为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养成积累稳定的运动动力定型;此时幼儿才能由被动的观察模仿学习者转变为自觉的观察模仿学习者。在“模式”学习中,幼儿基于“模型”学习所积累的稳定的运动动力定型,通过适时地创编、尝试探究并创造出新动作组合模式,形成新的运动动力定型,才能快速、准确而又新颖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学习,促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此时由自觉的观察模仿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创造学习者甚至是问题解决学习者。

因此,两种学习方式蕴含的内在教育价值不同,其在幼儿大脑中显示的思维发展路径图也各异。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过程指明了当前在提升幼儿体育活动中“热身操”动作学习质量和学习品质的基本路径、基本规律和前进方向,这种路径和规律决定了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思维品格、掌握关键的运动能力、养成优良的健康行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别强调应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18]。因此,在“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幼儿学习方式和角色、幼儿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以及学习品质(包含体育品德)都在不断地优化提升,这有助于逐步形成适应其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9]。

2 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教育建议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经验的不断增长,幼儿对“模式”学习(特别是较高层次的探究创造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幼儿“热身操”创编过程中的动作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动作模仿之“形似”模仿阶段——“模型”学习层次,应推动“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下面仍以《小木偶奇遇记》为例,具体阐释幼儿动作学习的转变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2.1 模式辨识与复制——进行直接观察模仿学习即“模型”学习

动作学习的前期阶段(即前期模仿-形似模仿),也是动作学习的认知阶段[21],主要任务是模式的辨识与复制,以动作概念和了解动作组合方式及规律为特征,不断尝试和犯错,通过词语性动作(语言),进而获得动作概念、动作序列组合及动作组合规律。

1)模式辨识——发现并描述动作组合规律。

识别动作技能发展的序列是一个判断基本动作技能是否形成的常用方法,包括整体序列法和部分序列法。二者都关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或动作行为模式的质的变化[22]。而“热身操”创编由“模型”学习转向“模式”学习的过程属于从“整体-部分-新整体”的最佳教学设计序列[23]。因此,在动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使用情境故事以游戏化方式对示范动作组合及组合序列整体进行详细讲解(整体),同时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使用数数、排序等策略辨识并描述教师动作示范的组合序列(部分);使用空间、关系等策略(如刚刚哪些动作是向上/下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描述动作组合之间的关系及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描述、动作序列表征“热身操”的故事情节全貌(新整体),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节奏与动作序列及运行规律的关系,促进幼儿“热身操”的学习[24]。

例如:教师问:故事中小木偶匹诺曹为了做回真孩子,做了哪两件好事(点火把、拉大锯)?怎么用动作表达的(火把造型、拉锯造型)?它们的前后顺序是什么(先…后)?这些动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火把在上、拉锯在下,火把在前、拉锯有前有后,动作协调配合)?帮助幼儿使用数数、排序、空间、关系等数学策略感知、辨识并记忆身体动作组合序列及其间内在联系,形成稳定而完整的运动动力模型ABABCDE。

2)模式复制——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

教师引导幼儿使用语言、数学及演绎推理等策略发现并描述示范动作组合结构及规律,幼儿在经历模仿动作结构和多次试误学习后,形成动作定势或习惯性动作技能,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运动动力定型。这些动作的动力定型给幼儿大脑中留下动作学习的深刻痕迹,促使幼儿快速而正确地辨识并准确再现教师的动作示范,提高幼儿动作学习的效率和完成度。此时,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幼儿进行动作学习的基础,幼儿是直接的观察模仿学习者。

2.2 模式微调与扩展——进行探究创造学习即低层次的“模式”学习

动作学习的中期阶段(即中期模仿—神似模仿),也是动作学习的联系阶段,主要任务是模式的微调与扩展,以对动作组合方式微调或拓展为特征,采用多种动作形式表征情景化动作模式,并通过词语性动作(数学语言提示)和自我调适,获得稳定的运动动力定型及简单的动作运行规律。该阶段属于低层次的模式学习,主要包括简单化的探究创造学习和创造性的探究创造学习,二者的差别在于创编的动作元素多少和难度的差异。此时,教师在幼儿动作学习中的精确引导和及时支持至关重要。

1)模式微调——简单化的探究创造学习。

在确保幼儿已经理解和掌握“模型”学习的基础上,对动作组合中单一动作元素进行微调形成新的动作模型,如在ABABCDE动作结构中,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A(B-长鼻子变成B'-短鼻子),给幼儿动作学习一定的自主权和留白机会,即形成了新的AB'AB'CDE动作结构模型。这种对单一动作元素的微调,促使幼儿发现动作组合及运行规律,形成“新动作模式”,推动幼儿的动作学习进入了低层次的“模式”学习阶段,即简单化的探究创造学习阶段。该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发现同一个模式可以使用不同的核心动作元素来表征[25],初步学会使用数学策略及语言策略等主动辨识、提炼、模仿基本的动作模型,并创编“新动作模式”,成为主动的探究创造学习者。

2)模式拓展——创造性的探究创造学习。

教师在确保幼儿已经掌握简单化的探究创造学习的基础上,对动作组合中多个动作元素进行拓展(如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难度增加),促进幼儿将其先前积累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动作学习中来,以形成新的动作组合模式,如在AB'AB'CDE动作结构中,教师引导幼儿把A动作(火把造型)创编为A1、A2,就形成了新的动作组合模式,即A1B'A2B'CDE动作模型,这与最初的ABABCDE动作模型的直接观察模仿学习(即模型学习)有很大不同。该阶段幼儿已能够快速而准确辨识简单的动作模式,并能够适当地加入新动作元素创编新的动作组合,成为了创造性探究创造学习者。

2.3 模式删除与创造——进行问题解决学习即高层次的“模式”学习

动作学习的后期阶段(即后期模仿——超模仿),也是动作学习的自动化阶段,主要任务是模式的删除与创造,以创造新动作模式组合规律及运行规律为特征,通过自我导向性(自我控制)策略,创造出“新模式”,进而获得复杂的运动动力定型,动作各元素之间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教师在确保幼儿已经掌握简单化和创造性探究创造学习基础上,对动作组合中所有环节的若干动作元素打乱重组或混搭,创造出各种动作组合与运行模式,形成动作组合及运行“新模式”[26]。如在A1B'A2B'CDE动作结构中,教师引导幼儿把A动作创编为A1'、A2',把B动作创编为B1'、B2',把C动作创编为C',把D动作创编为D',就形成了A1'B1'A2'B2'C'D'E的复杂动作组合“新模式”。当幼儿能够自主建构起A1'B1'A2'B2'C'D'E复杂动作组合“新模式”时,证明幼儿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运动等方面的策略进行即兴创编,久而久之养成主动辨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迁移解决“热身操”学习问题的习惯。此时,幼儿是一个自觉主动的问题解决学习者。

3 结论

在当前幼儿体育活动“热身操”创编过程中,应重视幼儿观察模仿学习的内在发生机制,结合“三维阶段模型”、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掌握“模式”学习思维和方法,引导幼儿由形似模仿的低层次“模型”学习阶段转向神似模仿和超模仿的高层次“模式”学习阶段,使其学会主动辨识“热身操”创编过程中动作组合模式并利用其提高动作学习效率,从被动的观察模仿学习者转变为自觉主动的探究创造学习者和问题解决学习者,推动其运动能力、健康行为、思维水平及学习品质不断提高。

注释:

① 幼儿园课程主要包括五大领域:分别为健康(体育与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数学与科学)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美术与音乐)领域。

② “完整儿童”(whole child)是一种儿童发展的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发展,还包括数学与科学、执行功能、自我意识、社会性情感及创造性的发展。

③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认为:观察模仿学习与探究创造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都是幼儿阶段的典型学习方式,应推动幼儿学习由简单的观察模仿学习向深层次的探究创造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深度学习形式过渡,以促进其学习品质、思维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热身学习者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世界最大“充电宝”为冬奥“热身”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两会热身: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