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 郑礼民
职业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要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以下“三大难题”。
(1)“企业大师”融进课堂“难”。虽然国家、省、市等都出台了工学结合工作的相关政策,但工学结合势必会对企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增加企业师傅的工作量。甚至不少小企业没有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认为学生(学徒)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同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如何把企业中的一线技术人员引进课堂教学,让“企业大师”与学生面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亲眼看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实例”,这是需要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2)“学生学习”时间安排“难”。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后,学生作息时间就转化成工作时间,有时还需要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时间调整,这就造成了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不一定都是“同步”的。甚至,有时同一班级的学生进入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那么学习时间的安排就更是参差不齐了,势必会出现学生理论学习“不同时”和“不同步”的问题。这是需要破解的第二道难题。
(3)“学校教师”跟踪评价“难”。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施教,实操的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学校教师如何跟踪服务?一是要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问题,二是学校如何对学生跟踪评价。传统方式下,学校需要抽调教师跟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利用学生“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集中授课,在企业中开设“第二课堂”,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但这种方式的实际实施效果并不好,因为近的企业需要教师抽时间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往返,费时费力;而远的企业需要教师脱岗跟进,增加学校教学成本。这是需要解决的第三道难题。
要想破解以上三道难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打破工学结合中的“时空”限制。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将学习者浸润于实践共同体中,进行认知和行动的整合,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情境性的学习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例如利用浙江省专业学科“基地校空间建设”网络平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引导学生在应用空间开展课程选修、在线学习和交流协作,带动企业师傅在应用空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实现校企深度互动。让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备课,将企业前沿技术和维修资料通过信息平台引进学校,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对学生进行课中和课后的评价。彻底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学科和课堂的局限,重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称为“校企双师共进课堂”,如图1所示。
“校企双师共进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破解了上述三大难题,原因如下。
图1 “校企双师共进课堂”的教学模式
(1)打破了师资限制。该教学模式通过视频直播将企业师傅直接引进课堂,让企业师傅与学生实时互动,并带来企业一线最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找到了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的平衡点,学生学习效率更高,解决了“企业大师”融进课堂“难”的问题。
(2)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线上线下同时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直播室观看学习,还可以在电脑端、手机端登录学习平台观看学习,并且随时可以和教师、企业师傅进行互动。实现了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习,解决了学习时间安排“难”的问题。
(3)实现了多元评价。课程实施前的评价通过让学生借助预发的案例、视频和题目课前预习并线上反馈来进行,教师通过后台数据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同时知晓学生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实施中的评价,教师和企业师傅可以在线上或后台实时监控学生学习状态,比如问题回答的正确性、课堂作业完成进度等都可在后台进行汇总分析。课堂实施后的评价,同样可以通过学生对线上问题的解决得到评价。并且可以通过回放等功能,实现名师大师、学生家长等第三方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有效地建立起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多元化精准”评价,解决了“学校教师”跟踪评价“难”的问题。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中的一些难题得以解决,但仍然存在诸如中职学校参与学科基地校建设力度需要加强,校企联合多元评价机制不完善和信息资源短缺等问题,所以“校企双师共进课堂”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