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的“时空”穿梭的“人”

2020-06-08 05:33周晓霞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时空漫画口语

周晓霞

时空常常令人恍惚:究竟是时空静止,我们穿梭其间?还是“我”本静默,任由时空于我身边变幻?这样的迷惘常常具体到某些细枝末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出来了,就习作主题,聂闻主编提出了一个《“变”与“不变”》的话题。于是无论是操作层面的还是思维层面都变得“哲学”味起来,沙龙当然是无解的,因为我们只有过程;但沙龙又是有解的,因为我们必须操作。萦于心间的这个恍惚再次纷扰于我,于教材中写作内容编排结构中又读到那个时而在时空一端静默,时而穿梭于时空之中的“人”,随记静默时的冷眼所观和穿梭时的一路风景。

三到六年级统编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除了六年级下册之外,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的写人主题,共八次(以日记为主题的宽泛主题可能涉及写人的主题不在其内),统计如下:

三上:习作1——猜猜他是谁

三下:习作6——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四上:习作2——小小“动物园”(家)

四下:习作7——我的自画像

五上:习作2——“漫画”老师

五下:习作4——他       了

习作5——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六上:习作8——有你,真好

定身看那四年里穿梭的时空

写人,可谓一个万古长青的话题。而且所谓的“人”,无非两个:自我和他人。那么纵观统编教材这样的编排,又将“人”置身于怎样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呢?如此一罗列,就不难看出,这时空真的是可以如水般流淌在“人”的身边的。

(一)越来越“窄”的时空

《猜猜他是谁》是一种纯粹的表层观察训练,是“摸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述,确实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与其说这是一次写作,莫如说更像一次游戏,一次凭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呈现的“摸人”训练游戏。而下学期《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依然是要写出人的特点来,但这一次显然要正式而丰富得多。这次训练不再是纯粹的“摸”,而是要调动被描写人身边的一切空间去“感受”这个人:

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运动健将、幽默王子、故事大王、热心肠、昆虫迷……不再是光凭借一次游戏和某一刻眼睛观察所得了,它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观察,或是集体的行为,或是典型的事例中得以证实的评说。为了写好这个人,你必然需要逆转时光去追溯“曾经”,还要将其置身于某个特定的空间去完成。《小小“动物园”》是要求以“家人”为写作对象的:“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呢?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要求,显然对时空有了更具体的限制,相对于之前的“摸”及“感受”,这一次需要的则是一种更亲近才能获取的“感应”。只有朝夕相处的人才能准确而充满情感地去“感应”出一个人的“动物本性”!

(二)越来越“真”的时空

大多人都觉得最了解的人应该是自己,而事实上,一个孩子对于“人”的了解恰恰是从他人开始的,他们对于“人”了解的过程,正是由“摸”到“感受”再到“感应”的,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感知到了“社会”性。这样的过程更多的是在感知“自我”,因为“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方能看到自己,关注自己,修整自己,这种向外的探寻恰恰是为了完成向内的解剖。于是,在四年级下册,教材先安排了“口语交际”《自我介绍》,设置了诸如:刚刚转学到另一所学校,老师让你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应聘校报记者,负责人让你介绍一下自己;报名参加电视台“我是小歌手”节目,导演请你作自我介绍;去家门口的车站接一位不认识的客人,你需要先在电话里介绍自己,接站时让他能够认出你……这些极“社会化”的需求,来达成自我介绍的口语交流训练。在此基础上,习作7安排了《我的自画像》的主题写作。这次写作,既衔接了“口语交际”话题中的“自我关注”,又提出了书面交流与口语交流本质上的不同要求:你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你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最大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你还想介绍自己的哪些情况?可以用什么事例来说明?显然这样的要求比之口语交际的“临时性”和“即效性”,更具有“长期性”和“资料性”。而且如果说“口语交际”是一种纯粹的外向行为,那么作为作文的《我的自画像》则兼具了一种外向的社交性和自我认识的内向解剖性。

这种对于个性的体悟,必然需要将人置于一种“真”空状态,在自身表现为一种“解剖性”,而对于他人“解剖”同样需要合适的“手术刀”。在五年级上册安排的《“漫画”老师》中的“漫画”就是这样一把奇妙的“手术刀”:不仅“解剖”,而且还“放大”。写作指导中,不斷地给予“放大”策略的提示:如果要给一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是总爱穿裙子,说话像连珠炮的语文老师?是整天笑眯眯,走路像一阵风的数学老师?还是教学中“怪招”迭出,课后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体育老师?而这一切“放大”都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

(三)越来越“深”的时空

如果说《猜猜他是谁》中人物的特点是浅层次的用手“摸”到的,那么《他  了》写作要求中之于人的特点则是一种深入地用心“体悟”的结果。且看其所举范例: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正如这里的“他”一样,要想去体悟一个人的感动、生气、伤心、兴奋……这样的情绪,必然要有一种置整个世界于不顾,眼中只有“这一个”的境界,才能感受得到。

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则是一个专门的“习作单元”,主题是“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明确提出了“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要求。本单元安排的课文是:《人物描写一组》三个较为典型的人物描写,《摔跤》——选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两茎灯草》——则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另有冯骥才的《刷子李》。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至此,已经要求将“人”沉浸到具体的事例中去,不再以简单的“概念”化的评价来呈现人物的特点,而是透过某些“故事”所形成的“空间”,让读者去透视“人”。

万物都有其包容的空间,当由微生物逐步推至“宇宙”时,仿佛到了极致,此刻却有人笔锋一转,写出了更高境界:“比宇宙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所以将“人”置身于最“深远”的时空,莫过于人的“心灵”。《有你,真好》——只有已经驻扎于心的人,才能得到如此简单而至高的评价: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这是要将触及心灵、有所感动的人作为描写对象的。

看似并没有太多变化的写人主题,有了这样的编排,逐渐看清人物所置身其中的时空之变化,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旁观者,要想写好每一个“人”,不妨先定下身来,将那纷纷扰扰的时间和空间理顺,充分领略“人”之舞台立体效果,才利于对“人”之特点的理解和把握,让笔下的“人”鲜活起来。

定神看那穿梭于时空里的人

写人,自然是先从看人开始,看得越“透”写得越好。看教材所安排的这种写人主题的训练,从时空上感受,梯度是明显的:从描述对象与写作者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空间的不断改变,人物关系随之不断地改变。就其写作要求的梯度所体现的正是那穿梭于时空之中的“人”之形象变化。

(一)越来越“清晰”的人

《猜猜他是谁》的训练中,为了达成“被猜中”的目标,作者必须学会不断地寻找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区别于那“芸芸众生”。“他有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也即有哪些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地方。这样的过程就像绘画中的人物素描,先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逐步深入细节,笔触不断细化起来,人物也就不断地清晰起来。通过这样“形”的描摹和训练,才会实现“神”的捕捉,进而实现《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写作,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也即由“形似”到“神似”的一个台阶。

(二)越来越“个性”的人

再到《小小“动物园”》中出现的人物,那则是要求画出其“性”了。因为是平日最为常见之人,尤其是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亲人,从那些日常的细枝末节中感受到的是人物的个性,这种个性来自最为本真的常态,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用“动物”之特性来联想描摹,其实更符合生活之原初的状态。在家常状态下,一个人最易显现出其本性,与之相处的人自然形成某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因为日常的琐碎而不断地被强化,也就将其“个性”鲜明地呈现出来。对于每个自我来说,“个性呈现”具有一定的表白性,可能其动机就像口语交际《自我介绍》和习作《我的自画像》中設计的提示那样极具社会性,但同时,以写作为目的的《我的自画像》还具有对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而人,正是在这样一次一次地“自画”过程中,完成着对自我形象与灵魂的“塑造”。写作之“写”原本就来自绘画之“写”生,《“漫画”老师》所借鉴的手法亦然,作为学生除了家长之外接触最多的人群莫过于老师和同学,而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个性”又日积月累地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地被强化,被夸张,被“漫画”。在学生圈中形成相对“共识”,所以“漫画”老师是学生们特别爱做的一件事儿。因为写作要求,可以合理地“夸大其词”,会带来一定的喜剧效果,所以这样的习作交流起来也具有促进作用。

(三)越来越“亲近”的人

如果说写出人物的“个性”,相当于“画虎画骨”的话,那么在五年级下册及六年级上册的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则是要求“知人知心”了。《他        了》这样的习作,重点要求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一切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的驱动,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或是心理,可以立体地观察这个人: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而这一切都是围绕人物心理描写的。《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要求关键词仍然是“特点”,似乎与《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相同。但比较过后你就会发现:三年级时的“特点”训练是直接评价式的“概述”,所谓的事例只是为了印证“特点”的准确性。而到了五年级,则以将人物“特点”写具体为目标,将其旋置于一些典型的事件中,让其“特点”得到鲜明的渗透,这种“特点”是一步步从细节中品味出来的,而不是标签式的概念。可以说三年级时,是带着“标签”去找人,而五年级的这次写作是在事件中找“人”。

当学生进入小学最后一年学习时,他们对于“人”的综合感悟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对人的观察和体察能力。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一个人物主题单元:鲁迅。以臧克家的诗句作为单元开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随后呈现了鲁迅的两篇写人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另外还安排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组文章都是在用“心”去写,所描写的也是来自人物的内心。“有你,真好”这一定是有过心灵沟通的人方能说出的话,这样的感触定然是有“故事”的,而且是极为“走心”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必然是与自己极为亲密接触过的人。而写作者则是心怀感恩地提笔,由衷地去拥抱这样一位“真好”的人,也就渐渐地去拥抱那“真好”的世界。

时空是不断地变幻的,而穿梭于其间的人更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然而时空与人的这种关系是亘古不变的。“我手写我心”的理念是不变的,而所写的那“心”却又是无时无刻不在随着时空而不断变化。有了这样的解读,写作教学无非就是完成笔尖的“穿梭”与“定格”;于“游戏”间的穿梭与定格;于“言语”间的穿梭与定格;于“心灵”间的穿梭与定格……于“变”与“不变”之间的编织、塑造和呈现着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最美好的精灵——“人”。

猜你喜欢
时空漫画口语
跨越时空的相遇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看影视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