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广东产业升级

2020-06-08 15:50王冰
中国商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措施金融服务

王冰

摘 要: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是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主要驱动力。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低水平、高能耗的规模式扩张不可持续,传统制造业面临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升级趋势。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大湾区涵盖了广东省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同样面临发展瓶颈,升级需求十分迫切。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理论研究都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经历了从初期的“润滑剂”、 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到信息时代的“推进器”的演化过程。广东制造的升级同样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引擎”。本文借助大湾区政策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项创新措施,以期通过金融创新促进广东制造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 金融服务  创新措施

1 广东制造面临的发展需求

1.1 广东制造的重要性

根据银通智略等研究机构近三年的广东制造业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虽然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广东第一大产业,但制造业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2018年广东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在广东所有企业当中占91%,收入占86%、利润占73%。制造业仍是广东经济的支撑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广东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达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2 广东传统制造业发展受限

广东制造业发展需求更多地取决于耐用消费、出口等最终产品需求的增长。广东制造的瓶颈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当前国内工业行业普遍产能过剩、“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直接制约了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其次,近几年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广东制造业相关投资增长。再次汽车消费需求方面,广东城镇常驻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已接近30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2)预测,到2022年,我国汽车千人拥有量、总保有量和新车产销规模分别达到230辆、3.25亿辆和3900万辆,并在此前后过渡到饱和期。汽车是21世纪以来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龙头产业,这个产业长期需求峰值的出现,预示着投资增长将触到需求增长的“天花板”。最后,在服务已成为广东第一大产业,传统的广东制造业投资增速很难继续2014年和2015年两年20%以上的水平。

1.3 广东制造产业升级的内容

什么是产业升级?这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但其内涵很丰富的流行概念。产业升级,主要是国内学者通常把它理解为产业机构升级,如产值结构、资产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有学者认为,产业升级主要是指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针对制造业领域,所谓升级就是通过全面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行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促进广东制造业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即通过对原有项目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原有生产流程的优化和加大适销对路新产品的研发,改善原有产品的质量、增加中高端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2)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即通过新建或改建一批节能环保的制造业基地,扶植一批在技术先进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

(3)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即根据区域资源环境特征和资源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链特色,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如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和珠江东岸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

(4)制造业自身结构的优化。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2 金融服务创新对广东制造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

2.1 金融服务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

(1)20世纪初期,国外就已开始对金融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

1911年熊彼特特别强调了一国金融部门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关于金融对制造业影响的研究,哈顿2000年分析指出,金融在制造业领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以通过证券交易组织对制造业企业已辅助管理为主;后来商业银行对制造业企业以管理支持为主;近代全球金融中介、国际性大项目融资服务组织对制造业企业以战略导向功能为主。

(2)制造业升级的过程是一个“技术武装”+ “服务武装”的动态调试过程,金融服务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引擎”。

按照制造工艺特点,制造业可分为离散型制造和流程型制造。其中,离散型制造业的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不连续的工序加工、装配而成;流程型制造业的特点是管道式物料输送,生产连续性强,流程比较规范,工艺柔性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这些特点决定了两者在生产运作和经营战略的特殊性。在制造业的整个链条上,金融服务作为高端生产要素,以独有的集聚金融资源、配置金融资源、督促公司治理、便利风险管理、方便商品、服务和合同交易等功能,引导、凝合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在制造业的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金融服务急需创新

近年来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国际上以信息技术和现代运输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制造模式也不断涌现,制造也向服务化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服务型制造。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金融服务对继续升级的制造业企业的支持缺乏抓手,急需金融创新。

(1)金融结构发展不协调,资本导向滞后,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制造产品的技术研发方面。从事研发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研发的收益却明显滞后,即使在今天有些技术从发明到创新应用的时间间隔也要近十年。虽然一旦研發最终取得了期望的回报,其收益巨大,但正是研发的三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使金融资本望而却步。

(2)直接融资比例较低,产融结合不畅,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与服务品种单一。虽然现有一些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但供给总量较匮乏;而供给量较大的银行信贷虽然对生产和技术改造有相应的信贷产品,但贷款用途、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的限制较多,制造业升级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充分满足。

(3)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金融机构更关注盈利模式的持续稳定性,而新的制造业模式和新的市场需求往往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出于保守经营的理念,金融机构不得不依赖抵质押物而忽略物流、现金流和信息流。另外,金融机构的资金一旦进入企业后,缺乏快速退出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

3 依托大湾区金融创新推动广东制造升级的具体举措

3.1 大湾区金融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

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城市群的重要载体。大湾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人口总规模占全国约5%,但创造了超过12%的全国GDP总量。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更依赖于合理的经济政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湾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区域GDP已经超过10万亿元,超过俄罗斯,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金融资源,且其GDP增速为四大湾区之最,潜力无穷。大湾区的金融创新,将加速大湾区内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整合大湾区内的金融资源,带动大湾区经济各行业经济的发展。

3.2 大湾区的金融创新空间较大

大湾区存在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注区的特征,三种货币条件建设,国家上没有先例,必须加大创新,也只能依赖创新。

大湾区金融创新是以突破粤港澳三地金融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发展为目的,进行的完善金融制度、设计新金融工具、优化金融监管、改进金融财税政策等创新活动。

3.3 针对制造业升级的具体金融创新举措

(1)加大金融机构多方联动

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在研发,研发最急需的就是资金。常规的银行信贷难以直接介入研发资金需求,目前比较成熟的融资模式就是投贷联动。但目前广东省仅有10个试点银行可进行投贷联动业务,而没有权限的银行一般通过设立境外子公司或与VC/PE合作两种模式实现投贷联动,与保险、担保机构合作更是少之甚少。

下一步具体措施应该集中在扩大试点银行、简化银行与非银机构的合作流程、明晰责任分摊,以多方联动业务创新。

(2)建立对研发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机构的金融扶持机制

“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企业和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企业出资,高校或研究机构出智,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通过转让专利等方式转售给企业,助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这种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已有相当成熟的模式,而在国内受限于高校体制,推广不顺。大湾区的高校资源丰富、市场经济的成熟度高,借助大湾区的各项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通过金融这个黏合剂,以金融创新服务给予“产学研”合作机构金融扶持,必将催生一大批优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为一批无力进行重大研发的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新技术或新产品。

(3)探索建设“科技通”,实现资金互投互通

以芯片设计企业为例,专业研发公司基本可拥有数个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但这个行业如果不考虑以前的积累,18个月开发一个新产品,产生规模效应至少还要18个月,没有以前的积累,5~10年的投入期很常見,而且芯片行业是个烧钱的行业,基金公司往往难以提供穿越周期的长期资金。中小型的专业研发企业,往往由于后续资金不足而中途夭折或者被资金充足的大公司直接买走。要完成芯片的研发、制造到商业化的完整过程亟需各类资金的介入和融资模式的创新,可以参考“债券通”“深港通”机制,设立“科技通”,借助大湾区科技金融发展平台,实现风投私募资金、信贷资金在湾区内互投互通,建立以香港为支点的科技资本跨境投融资体系,这种投贷联的模式,对给予芯片设计这类研发周期较长、后续效益很大的企业以持续的资金支持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姚奇富,熊惠平.制造业能级提升的金融服务研究:宁波制造业发展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王朝阳.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研究:兼论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美]苏珊娜·伯杰,著,廖丽华,译.重塑制造业[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创新措施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现状与创新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管理创新分析
电费抄核收管理的创新及意义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