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蕾 陆倩 杨沛文
摘 要:垃圾分类处理是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也是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議题。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垃圾的处理压力剧增,如何减少垃圾、促进循环利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代谢的产物之一就是垃圾,垃圾也是城市想要快速发展的重要阻力,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的城市都出现过垃圾围城的事件。但是对于当前的城市来说,垃圾却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城市宝藏之一。这样的思考不仅是对垃圾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垃圾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背后的经济意义深重。本文将先分析垃圾分类的意义,再结合行为心理学、中外对比进行分析,在政府、市民个人两个层面对上海的垃圾分类提出对策。
关键词: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行为心理学;案例分析;中外对比
一、垃圾分类
(一)垃圾分类实施意义
1.城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资源优化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表明,居民对城市生活垃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们意识到垃圾中可能含有可回收利用资 源,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城市生活垃圾是无用的。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新陈代谢的产物——生活垃圾明显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早期消费的产品中,由于人口少,消费量相对较低,居民消费品多为天然产品或简单加工产品,因此,废弃物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但是,工业技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造成人口数量激增,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带动与化学相关的合成产业的进步;另一方面,越来越来多的合成 产品已成为人类消费品,然而自然界中可能有且仅有少量 的合成产品,甚至根本不存在,因此难以被自然所分解,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来。
2.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尽管垃圾处理技术种类多样,但是相关实践表明:垃圾处理技术因垃圾成分、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而有区别,且都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和极大的缺陷。囿于混合垃圾成分的复杂性,单一的垃圾处理方式会显得顾此失彼。因此,可以通过推行垃圾分类的方式提高垃圾处理的有效性。
3.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可持续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不断增加的垃圾产量、错综复杂的组成成分,正在破坏生态及生活环境,如果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分类和处理,就不可能满足建立生态文明的需要。根据国 家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垃圾数量,有效降低城市垃圾带来的威胁。简言之,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优势,也是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上海面临的垃圾分类问题
1.分类知晓率、参与率低
我国部分城市自2000年开始试点 进行垃圾分类,但历经十七年,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调査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效果。
2.管理不规范
对生活垃圾在概念上的分割,导致了我国现行垃圾管理体制呈现“多头管理“局面貝习惯上理解的垃圾特指生活垃圾,由市政部门监管;废旧物资归商务部门监管;电子垃圾归玉信部门监管;有害垃圾归环保部门监管等等。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沟通难度大,很难有效实现垃圾分类。
3.法律不健全
尽管我国颁布了《生活垃圾分类 制度实施方案》,但垃圾分类的法律体 系还不健冬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4.基础设施不匹配
垃圾分类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整个流程必须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分类失败。我国目前关于分类设施的配备投入主要在前端的投放设备上,在分类回收体系及分类处理体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了前端分类投放后,到了收运环节又进行了混合装运,到了末端又进行混合处理。
5.政策措施不配套
财政政策方面,以往对垃圾分类 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实现对废旧物 资回收和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成本上涨,如塑料袋、玻璃等低值的废品无人回收,混入生活垃圾中。对低值废品的分类回收,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补偿,才能实现有效回收。同时缺少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政策的支持,导致回收网点没有生存空间,难以持续经营。
(三)上海垃圾分类现状
上海是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与过去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相比增加了前端督导的环节,且把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了分离等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达100%,且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的比重越来越高。《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湿垃圾处理产能为3480吨/日,包括处理能力300吨/日的上海黎明处理场、180吨/日的上海环兴环境等处理单位,与理论产能相比目前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上海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市湿垃圾产能已基本匹配产量,且有多项指标完成度超过了《行动计划》中所定的目标。而在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方面,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1.上海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达100%
上海是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与过去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相比,变化主要有:一是增加了前端督导的环节;二是干湿垃圾从源头开始分离,并建立独立的湿垃圾转运、处理环节;三是可回收垃圾趋向于集中管理;四是有害垃圾的单独收集和处置。
可回收垃圾是由分散到集中的管理制度上的变化,居民的有害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因此在源头上垃圾充分分类后,对于整个环节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湿垃圾的转运和处理,一方面体现在垃圾车的需求的增量,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新增湿垃圾处理设施。一般而言,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利用处置:一是有害垃圾采用高温处理、化学分解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湿垃圾采用生活化处理、产沼、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三是干垃圾采用焚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置。
2014年后上海清运垃圾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2017年上海垃圾清运量达到743万吨,人均垃圾清运量为841g/日,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达100%。
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以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难以为继,目前上海正朝着“回收利用率更高、填埋比重最低”的方向不断努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7年上海市垃圾焚烧比重显著提高,垃圾填埋略有下降,相比于2011年的8.41%焚烧比重,2017年已经提高到48.55%。2019年7月,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正式启用,新增焚烧处理能力6000吨/日,垃圾填埋比重有望进一步降低。
2.上海湿垃圾产能已基本匹配产量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湿垃圾处理产能为3480吨/日,包括处理能力300吨/日的上海黎明处理场、180吨/日的上海环兴环境等处理单位,与理论产能相比目前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上海逐步提升湿垃圾处理能力,计划2020年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6300吨/日,并逐步降低干垃圾末端处理上限,计划2020年降低到1.81万吨/日。
二、国外垃圾分类政策对比
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经过半个世纪对生活垃圾分类研 究和经验的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分类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德国
德国自1992年开始就对包装垃圾实行“绿点回 收系统”收集,分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世纪90 年代,玻璃的回收量已经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 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回收量达到其产 生量的41%。
(二)英国
英国垃圾分类管理非常严厉,并通过立法来强制 实施,垃圾分拣循环使用已成为英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了在公共场合外,各个居民点的垃圾必须在指定地 点投放,如果乱投或偷盗垃圾,将负法律责任。英国计 划在2015年前把垃圾的回收率由目前的26%提高到 50%。
(三)日本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 家,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完备,垃圾分类参与主体 责任十分明确。该国将垃圾分为可利用垃圾、可燃垃 圾、不可燃垃圾、危险品垃圾四大类,垃圾投放时间有目前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填埋占36%,回收 占33%,焚烧占31%。美国西部的填埋占58%,回收占 39%,焚烧占3%。
三、上海市完善垃圾分类政策对策
(一)政府因素
(1)宣传教育政策
现在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不了解,对于人类思想的灌输应该从幼儿就开始进行,人的习惯、思想成定势了之后再改变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将垃圾分类这种意识编入上海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教材中,在高校设置讲座,让居民从根本上进行垃圾分类。
(2)经济激励政策
垃圾分类实施得不成功很大一部分上跟政府并没有出台明确的奖惩政策很有关系。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一套明确的奖惩政策,可以效仿德国进行垃圾税的增收,或者扔垃圾刷卡,积垃圾分类的分可以得到奖励。在生产层面也需要有相关政策支持,比如在经济方面支持那些生产更利于垃圾分类的材料的企业,鼓励生产商之上而下地生产环保原料。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处的环境管理,生产脚踏式垃圾分类垃圾桶,保持垃圾分类环境的整洁,更能让市民便捷、自愿地垃圾分类。
(二)个体心理因素
(1)价值感观
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发现,97.4%的人在2019年7月1号上海正式出台垃圾分类政策之前对垃圾分类根本不关注,不知道垃圾分类对于环境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98.9%的人是认为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具体的政策之后,作为市民应该应政府响应配合进行垃圾分类。由此可见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并不是跟从本心去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没明白垃圾分类这件事背后蕴藏的价值。我们应该通过电视、网络宣传垃圾分类这件事代表了什么,垃圾分类不光支持环保、改善生活环境,更可以带来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将这些价值融入市民的思想中。
(2)人类行为心理学
心理咨询有个“认知行为治疗”(CBT)学派,讲求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是种限制。当我们的认知贫乏,我们就只能在貧乏的认知中找答案,自然能找到的答案有限。所以从CBT的角度,我们告诉市民「垃圾」是什么,会对市民的认知产生影响,这个影响连带会影响行为。比如在瑞典,他们不把垃圾视为肮脏、恶心、「剩余」的东西。瑞典人把垃圾视为「资源」,垃圾可以回收,变成火力发电的原料,甚至瑞典国内垃圾不够,还买国外垃圾当燃料。颠覆常人讨厌垃圾,敬垃圾远之的观点。所以我们跟市民解释垃圾,是从剩余的角度,还是资源的角度,决定市民对待垃圾的观点。当市民也把垃圾当成资源,他们对垃圾的嫌弃感减少,也就更容易愿意去从事与垃圾相关的事务,包括垃圾分类。
四、结束语
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不仅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更能节约处理成本,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应起到领头作用,而自身垃圾分类处理需要经历1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出台可行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等。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使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工作科学、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现状分析[EB/ OL ].(2018-06-29)
[2]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方 式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0),200-202.
[3]卢英方.瑞士、德国的垃圾管理[J].城乡建设,2007,2:71-74.
[4]陈爱民.垃圾分类在日本[J].21世纪,2007,7:40-43.
[5]乔露.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实效调 查及对策研究D].经济研究导刊,2017,(1):117-118.
[6]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 类的影响因素研究[D].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42-151.
[7]高秀红,杨春维,田雨,等.四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2):89-94.
*项目来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松江区居民垃圾分类调研研究 编号:cx19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