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江英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节选文从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写起,进而写“我”盼望着能够穿上它,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下雨,却未能如愿穿上新买的雨衣,最后想尽办法,终于穿上新雨衣的事情。文章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事情的经过,分别描述了“我”初得新雨衣、下雨盼穿雨衣、如愿穿上雨衣时的不同心理状态,把一个孩子急于表现自己以及对生活的渴盼、热爱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在设计这一课时,笔者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把文章的情节梳理为:盼变天——盼出门——盼雨留到明天——盼雨打在雨衣上。全文都是围绕“盼”字来展开叙述,故“盼”的心理活动应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在品味“盼”的心理过程变化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我”的心理描述
在“盼变天”这一过程中,有两个词多次出现“一直”和“安安静静”,一个“安安静静”已能说明此时“我”焦急的心情,而作者却用了两个“安安静静”,充分地表现了得到新雨衣后迫切想要穿上它的心理,而这“安安静静”前还用了一个“一直”,更表明此时“我”心中的迫不及待了。“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长”云彩?云彩怎么是“长”的呢?这就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原来作者在文中是要表现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云彩必是晴天,是晴天必不能穿新雨衣,没有机会穿新雨衣,那就更加突出了此时的急切心情,“天啊,你开始变化吧!”
又如,在“盼出门”这一情节中,因为已经发现有雨滴落下,“我”在放学进家门时用了一个“甩打着书包”,一个“甩”字很明显能读出因为下雨而内心高兴的心情。
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在教授这一篇课文的时候,笔者以这两个词语为例,其他的让学生去找寻,学生也能很给力的找出来,并从中品味出文中“我”的心情是随着天气、随着能否穿上新雨衣而变化。
修辞句品味心情变化
在“盼变天”这一过程中,作者连用两个问句,“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用反问的修辞表达我内心的无奈,天公不作美,我想要的是雨天,而为什么总是晴天呢。
又如“盼出门”这一情节中,发现天气由晴转雨,作者是这样来描写这一变化过程的,“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小树人格化,写出小树在雨将来时高兴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小杨树表达“我”想到雨将至时的兴奋心理。
又如“盼雨留到明天”一情节中,“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一个“逗引”,这原本是人才有的行为,但是作者却用来写雨,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我”想马上穿上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朗读中有意境之美
在“盼出门”这一情节中写道:快下雨时行人急匆匆的往家赶,而“我”却放慢了速度,看文中的句子“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这个句子初看就是行人与“我”在雨将来时的不同态度,而仔细去读,却能发现不仅是态度不同,而且心情也完全不同。“我”把雨点儿打在头上看做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因此在朗读这一句时,一定要放慢速度,而且要突出“我”的行为及内心的想法,重点强调“世界上”和“最美”两个词语。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我”的兴奋,读出“我”的高兴。
当然,“盼出门”时与妈妈的几个回合,也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读出“我”的焦急与迫切,读出妈妈的百般阻挠,读出“我”的无奈,读出妈妈的不理解“我”为何雨天要出门。
因为时间的关系,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部分没有通过课堂展示出来,如文章结尾处: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这个句子也应该要多次朗读,通过每一次的朗读去体味作者在文中用到的描写雨的拟声词,第一个“滴答”读起来应干脆一些,而“滴答滴答”则要轻柔一些,表现我如愿穿上新雨衣的那種愉悦心情。
结束语
上海市名师曹刚说过:解读文本的主要目的不是读懂、掌握一篇篇课文的内容,而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学习语言,要发现不同内容、相近内容的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表现形式的个性特点;要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感悟语言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要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学习、吸收、内化优美与典范的语言,并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语言。在这一课的设计上,笔者也力求做到,抓住对语言的敏感性,从而去体味文章之美,文字之美。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九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