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金
【摘要】笔者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然后从“遵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遵从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合理选择
数学课堂的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科学合理地选择数学教学方法。富兰克尔曾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要做到科学合理地选择数学教学方法,我们应遵循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环境等需求,因此,合理并科学地选择数学教学方法,应遵从以下几点:
一、遵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就会不同,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不同。小学数学知识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同一类的数学知识在不同的年级就会出现不同教学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小数这一内容,三年级上册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由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数的应用特别广泛,小数早已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中。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价格就是用小数出示的,这是小学生最常看到的小数。因此,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情景,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分析归纳法进行教学。而在四年级教学较为系统的小数知识时,就是将小数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上来。比如,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这一内容,由于教学的目标是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所以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出示,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小数的性质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这节课可以采用猜测教学法、操作法、验证法,观察法及对比法进行教学,从学生的探究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养成探求新知的优秀品质。
二、遵从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数学知识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根据所教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讲解法,用语言描述并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启发。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相遇问题和归一问题的问题情景及数量关系各有特点。相遇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距较远,而归一问题则比较接近。因此,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直观演示法。出示课件,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直接获得两个物体相向运动就是相遇的感性认识,为下步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提供直观情景,从而形成理性的思维。而归一问题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常有出现,在教学归一问题时,可以采用讲解法或谈话法一般就能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数量关系并找到解答途径。再如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纯属规定性的知识,采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出推导,更不需要加以演示。在教学运算定律时,就应该通过演算、比较和总结等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定律的产生的过程,从而牢记定律。用练习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计算做到熟练运用计算定律。
三、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发育阶段,在学习数学方面有一些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級学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倾向于学习活动本身及教学内容中的趣味因素,比如,有趣的数学情景故事或有趣的数学问题,老师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教学语言,教材中拟人化的动物插图,具有竞赛性的练习题等。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表现为希望答对,答快,接着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肯定的掌声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虽然还会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称赞,但是他们已经懂得将学习动机和个人的兴趣、理想,甚至国家民族的担当结合在一起了。如,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就懂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具(有时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及生动有趣的课件,并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学生都是人手一份学具的),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老师多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来提问题,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学习游戏、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适当地选用直观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讲解法、分析法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增加学习的原动力。比如,通过教学物体的面积、体积,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学习,懂得知识的环环相扣;通过简便计算或一题多解的练习,使学生领略数学的奥妙,体验到积极思考、寻求巧妙解法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促使学生感到自己数学知识的不足,渴望进一步学习。这种迫切的学习动机与为明天的大好前程而努力的学习动机结合起来,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新动力。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有直接的联系。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基本上处于直观形象水平,他们往往只看到事物外部的、形象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从实例中自己归纳、概括出一般的结论还比较困难。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做出全面的正确判断,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发展到比较本质的认知水平,可以简单地进行抽象的概括,领会概念间的一些逻辑性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他们逐步可以进行归纳、概括出一些法则、概念、结论或一些解题方法。这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公式的推导,还得借助于直观教学。比如,教学圆柱体的知识时,由于该单元的知识较为抽象,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直观的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甚至学生自己动手摆弄,在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相关的知识,得出结论。
教学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思维特点,适当地采用不同地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实物、教具的演示,结合学生的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来理解和掌握。而在中高年级就可以适当地简化直观这一步,也就是说,同样是直观演示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使用的程度和方式都有所区别。再如,都是采用谈话法,在低年级,教师的提问可以有趣些、细致些,还可以带有一点暗示;而在中高年级,如果提问过细,或有暗示性,那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的三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考虑,科学合理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