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讲讲古人的“后来”

2020-06-08 10:52阿金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匡衡忠臣学学

阿金

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勤奋好学的匡衡曾是多少學子的榜样。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好学少年长成后的故事呢?其实,匡衡后来官至宰相,告老还乡时还被封了安乐侯。但只过了几年,这位安乐侯就将自己的封土扩大了四万亩之多。最终,他因“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不久便穷困潦倒而死。

勤奋好学成就匡衡仕途,品行不善又让其走上毁灭——就此而言,长大后的情形尤其是老年不光彩的一页非常有必要讲讲,尤其对于孩子,可以明白更多道理,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

《世说新语》的《周处》,就讲得相对全面。都知道周处最初被乡亲们列为“三害”之首,除虎斩蛟失而复回得知自己的风评,遂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文章用两句话结尾,“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其实这篇文章写到“处遂改励”为止,结构也算完整,但最后一句“终为忠臣”,进一步证明“古人贵朝闻夕死”的道理。还有“司马光砸缸”,孩子们都耳熟能详,记住了这位古代少年的勇敢机智。试想,如果让孩子们知道司马光后来的人生历程,了解到他的“为国为民”事迹,榜样的形象必然更加丰满。

古人的“后来”,无论是其小时候的逆转,还是其小时候的顺延,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既然是事实,全面客观真实地讲述总有益无害。假使一个孩子犯错后以周处为榜样,起码知道周处后来成了忠臣,会因为抉择的正确而愈加自豪。设若孩子学习少年司马光的勇敢机智聪明,也了解司马光在北宋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能也会萌生出将聪明“用之大处”的积极。同理,孩子若看完了匡衡的一生,怕是也会明白,拼命好学的同时还要品行端正,才是真正的“善始善终”。

讲讲古人的“后来”,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读者尤其是对孩子负责。课本上没写也无所谓,老师可以学学《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可以学学《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略加变通在课本之外顺带说上一两句,对于懵懂儿童的启发将是巨大的。

陈福民荐自《北京日报》2019年12月31日

猜你喜欢
匡衡忠臣学学
石奢自刎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我的生日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萌萌的斗牛犬
凿壁偷光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凿壁偷光
学学防弹秘籍
夜读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