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发展对策

2020-06-08 10:52吴艳艳
对外经贸实务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欧班列SWOT分析一带一路

吴艳艳

摘 要: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政策下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扩展中欧班列运输的业务范畴,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针对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从效率、安全性以及成本的角度剖析其优势,从设备、规范方面剖析其存在的劣势,从发展前景、市场潜力剖析其发展机遇,从运输形式、市场竞争、各国的交通制度以及市场认同程度的角度剖析危机。最后提出优化国内驮背运输的设备条件、建立相关管理系统与规范制度、精确掌控相关定位等相应的措施,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欧班列;驮背运输;SWOT分析

自从2013年以来,我国“一带一路”政策正式落实之后,中欧班列获得了快速发展,开行数量获得大幅度增加。到2018年8月份为止,中欧班列已经开行一万余列,在我国境内中欧班列开行到达已有48个城市,开往欧洲十四个国家中的四十多个城市中。未来,中欧班列的运输服务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而驮背运输恰好是达到高质量服务的有效方式。驮背运输在我国发展较晚,并没有进入市场化运营,不过驮背运输专用运输车目前已成功研发出,其市场发展潜质巨大。2018年9月8日,我国第一趟铁路驮背运输试验班列成功开行,对于该种运输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我国到欧洲各国的“门到门”运输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部分精密设备,需要尽可能地降低装卸次数,最大程度地降低货物磨损风险,驮背运输的方式在欧洲地区的使用率较高,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市场潜力巨大。

一、中欧班列发展的现状

(一)国内开行城市、班列开行次数与运送货物迅速增加

中欧班列自2014年至2018年,累计在国内开行城市达到15个。2012年中欧班列国内开行城市2个,累计运送货物数量15万标箱;2016年中欧班列国内开行城市增加至10个,运送货物数量增加至57万标箱;截止到2018年,中欧班列在国内开行城市累积达到15个,中欧班列运送货物数量提升到80万标箱。据图1所示:中欧班列自2014年至2018年开行次数与开行次数同比增长率迅猛提升,根据数据统计与分析,截止2015年,中欧班列开行次数累计达到937列,开行次数增加近400列,同年开行次数同比增长提升6个百分点;发展至2016年,中欧班列开行次数累计达到1408列,中欧班列开行新增开行次数近600列,同年同比增长保持在28.37%,首次突破千次大关;截止到2018年底,中欧班列开行次数累计达到12037列,全年开行次数超过2012年至2017年六年总和,同比增长提升至38.99%。

(二)班列运行时间不断压缩

据数据显示,2012-2018年中欧班列由中国向国外运送商品的时间不断地压缩,其中主要是由于中欧班列全程运输图纸的构思、设计以及实践操作。发展至目前为止,中欧班列在国内运送货物已经可以保证在一天之内送达,由中国向国外运送商品与货物可以保证在六天以内送达,运送时间的压缩促使中欧班列贸易商品的种类范围得到扩大。中欧班列涉及食品、机械、鞋帽、服饰等商品。在2012年,中欧班列由中国向欧洲运送商品与货物需要15天时间;2014年随着全程运送图纸构思的优化,运输时间压缩到11天;2015年到2016年,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得到较高程度的建设,由中国向欧洲运送商品的时间压缩到8天;2016-2018年,两年时间由中国向欧洲运送商品与货物的时间压缩到6天。随着运送时间的压缩,一方面有利于中欧班列运送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可以保证中欧班列运送的商品,尤其是熟食、生鲜、水果等产品的新鲜程度,降低由于中欧班列运送过程中时间拖延导致的经济损失。

二、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的SWOT分析

驮背运输指的是把公路货车与半挂车装上专门在铁路中使用的运输车而进行运输工作的一种公铁联运模式。驮背运输在前后方进行装卸工作时,一般是公路货车或者半挂车自行开往铁路运输车,便可以使装卸的工作减少,更容易做到“门到门”运输。驮背运输在公铁联运方式中是最先实施的,历经数年发展,在欧美地区已经有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及独有的运输特征,即便是集装箱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该种运输方式依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驮背运输在我国发展较晚,并没有进入市场化运营,不过驮背运输专用运输车目前已成功研发出,其市场发展潜质巨大。

(一)优势(Strengths)

1.效率更高。与中欧班列集装箱运输模式相比,驮背运输的效率相对更高一些。在驮背运输的过程当中,多数载重货车以及半挂车利用自轮动力进行货物装卸,少数情况下会使用吊装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装卸工作的次数,因此节约运输的时间,进而使装卸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欧洲车站工作时间一般要比我国更长,所以利用驮背运输的模式能够节省更多的工作时间,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以及其市场竞争能力。

2.安全性更高。一直以來,中欧班列闻名全球是凭借其安全性高且速度快的优势,开行数量持续增加,如今,中欧班列在国际物流陆路运输当中已经是最重要的一种运输形式。然而,现在中欧班列以集装箱运输模式开行难以做到“门到门”运输,这种运输形式需要经历多次装卸工作,安全性降低,从而提高了货物损坏的风险。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的方式,能够真正的做到“门到门”运输,而且利用此种运输方式,货物通常只要在前后端进行一次装卸车工作,能够有效地减少货物损坏率,运输安全性进而提升。

3.成本更低。首先,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的方式能够把公路与铁路两种运输相结合,运输流程简单,货主只用办理一次手续就能够实现中国到欧洲地区的全程运输,减少人工成本。另外,因为驮背运输方式使装卸次数减少,相关费用也随之减少,特别是欧洲单次装卸工作的费用要比我国高出许多,利用驮背运输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输成本。

(二)劣势(Weaknesses)

1.强化配套设施设备。我国的驮背运输形式目前并未进入实际运营的状态,一些发运车站欠缺驮背运输工作的条件,铁路驮背运输专用车辆的试验班列已经顺利开行,铁路发运车站驮背运输要进行实际运营需要技术以及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更多支持。

2.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与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成熟管理系统有一定差别,现在,驮背运输在我国并未有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系统,特别是针对于成本核算、安全监督以及保险理赔等各方面,没有相关法规制度或者是行业规范进行管束。我国发展驮背运输模式首先要健全与其有关的规章制度。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绝佳的发展机会。近些年我国“一带一路”政策逐步落实,且装备制造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大批量的中国企业步入欧洲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或者是中欧贸易,致使中欧班列的运输需求更加多元化,运输的货物从食品、服装等日用品逐渐转向精密仪器等设备设施的方向多样化发展。运往欧洲的设备设施通常货物价值较高,而且对于运输的质量有更高要求,驮背运输方式凭借其安全性高、毁损率低的优势,能达到此要求。而且,中欧班列在长距离运输方面与空运相比成本更低,与海运相比又能够减少运输时间,所以如今是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的最好契机。

2.市场发展潜力大。驮背运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欧洲兴起,随着欧洲地区高速公路以及城市道路规划的建设与运营,驮背运输能够获得迅速发展,其年增长量和集装箱运输方式比较而言,驮背运输有明显提升。驮背运输在欧洲公铁联运市场中所占比重高达两成,而且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市场认同度高。而且,开行中欧班列驮背运输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欧洲的驮背运输工作环境成熟,相关的管理系统与规则制度健全;另外,德、法、意以及西班牙等多数欧洲国家,汽车驾驶方向与我国一致,均为左舵车且在右侧驾驶,不会出现班列抵达欧洲之后,载重货车或者是半挂车由于车辆种类或者是驾驶方式存在差异而造成行驶上的阻碍。

(四)威胁(Threats)

1.运输形式市场竞争。铁路集装箱运输模式历经数十年发展,凭借其方便快捷、经济安全以及成熟的运营模式的优势,在我国公铁联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中欧班列的集装箱运输形式在我国与欧洲之间陆路运输中成为最重要的方式。驮背运输在我国境内依然属于新鲜事物,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要建立健全运输系统,根据自身的特征,在市场中进行精准定位,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进而推动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快速发展,在中欧班列运输市场中占据一隅之地。

2.各国交通法规存在差异。欧洲各国针对外国车辆行驶有各自的规章制度,中欧班列驮背运输方式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针对交通法规作出深入探究,而且要利用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制度,处理我国载重货车或者半挂车在欧洲配送形式的相关问题。

3.市场认同度有待加强。尽管驮背运输在欧美地区已经是成熟的运输模式,然而在我国依然是新鲜事物,市场认同度普遍偏低,驮背运输从兴起发展至在市场中占据一隅之地必然要历经市场的考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发展对策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要针对自身的内在条件以及外在环境做出整体剖析评判,能够了解到,尽管其发展依然具有部分外在风险,然而凭借其自身的显著优势,必须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发展的重大机遇,参考欧洲各国驮背运输发展的成功经验,利用配备设施设备以及健全规则制度的措施,推动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一)改善国内驮背运输的设备设施条件

根据我国目前研发试行的铁路驮背运输专用车的车型特征,在部分中欧班列的始发车站进行试运行,配套相关设备设施以及工作条件,利用市场来考验并精准定位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市场需求。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逐渐向我国各大中欧班列的主要货源地的货运站加以推行,对于一些货场作出针对性的设备改良,进而建立大量发运站点,在选择站点时首先考虑我国目前已有的铁路商品车运输发运站点,一些设备设施能够共享,降低改良的成本支出,利用上述方法,逐渐改善我国的驮背运输所需设备条件。

(二)制定驮背运输管理系统与相关规范制度

运输管理系统与规范制度是确保驮背运输模式在我国成功运营的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该运输模式能够合理合法、稳定有序地发展,在中欧班列运输市场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驮背运输业务在欧美地区各发达国家已运营多年,目前在公铁联运市场中依然占据较大份额。参考欧美各国的成功经验,利用中欧班列强化我国与欧洲各国技术标准互联互通的机会,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以及中欧班列的特征,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输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规范制度。

(三)精确掌控中欧班列驮背运输的市场定位

中欧班列驮背运输主要针对价值较高的货物,体现其运输优势,降低装卸次数,提升运输效率,进而加强中欧班列的运输服务品质。现在,大量中国实力强大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附加值高的货物大量出口至欧洲地区,与此同时,欧洲大量高附加值的货物也利用中欧班列进口至中国境内。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模式,务必要把握市场需求,精确掌控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全方位地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走出去”战略机遇,针对性地进行市场扩展,增加市场份额。

(四)激发中欧班列驮背运输方式的市场潜力

驮背运输方式在欧洲地区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其市场份额稳定,中欧班列在发展驮背运输方面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针对回程货源组织情形时,此运输方式具备先天优势,能够快速加强市场占有率。驮背运输的发展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增加宣传力度,在试运行阶段减少运费,加强运输服务品质等措施,快速占据运输精密仪器等附加值高的货物市场份额。在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之时,我国国内要进一步加强该运输模式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激发市场潜质,使国内外驮背运输一同发展。

(五)确定并吸引目标货源

装载货物的公路货车或者是半挂车是驮背运输的目标货源。2018年度我国的社会物流行业发展整体较佳,货物的运输总量稳定增加。铁路货物运输的总量近37亿吨,同比上涨了10.7%;公路货运总量共368億吨,同比上升10%。社会物流总需求不断增加,公路货车运输需求逐渐提高,货源量是发展驮背运输的重要保证。因此,铁路要向货主充分展示驮背运输的优势所在,可将长距离且稳固的公路货源发展为驮背运输的核心项目。

四、结束语

驮背运输具备高效率、高安全性、低成本的优势,能够做到“门到门”运输,与其他的运输形式相比具备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使得中欧班列运输市场获得迅速发展,对于驮背运输而言是最佳发展机会。中欧班列发展驮背运输必须要把握此次机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亮点,将精确地掌握市场定位作为出发点,改良设备设施配备,制定并完善驮背运输管理系统及规范制度,增加中欧班列运输的市场范畴,不断强化运输服务质量,满足我国与欧洲地区货物运输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中欧班列的市場竞争水平。

此外,充分利用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通知》(交运发[2015]107号)等文件精神给我国铁路驮背运输带来的发展战略机遇,探索构建以铁路驮背运输为主体、铁公一体和铁水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发挥中欧班列的线网优势,通过“门到门”服务,提升中欧班列市场竞争硬实力。

参考文献:

[1] 蒋晓丹, 范厚明.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开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对外经贸实务, 2017(1):28-30.

[2] 关艳萍.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8):134.

[3] 冯芬玲, 马靖淋.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运输市场秩序与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4):34-39.

[4] 李娜. 中欧班列:打造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J]. 中华儿女, 2018(10);12-14.

[5] 郑旸. 精心打造中欧班列经营服务平台——2017年,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开行中欧班列[J].大陆桥视野,2018(1):16-17.

[6] 中亚班列和多式联运班列同比增长116%、45%和160%[J]. 大陆桥视野, 2018(1):16-17.

[7] 刘卓然, 刘垠, 赵圆圆.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对内蒙古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19(4):126-132.

猜你喜欢
中欧班列SWOT分析一带一路
基于SWOT的中欧班列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以国家战略提升中欧班列货物联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