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

2020-06-08 10:22舒婉君
西部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准化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摘要:在我国日益开放、包容和多元的背景下,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严重挑战和冲击着中国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为应对这种严峻形势,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必须加紧探索其精准化路径:从“模糊”到“精准”,发挥精准思维的先导作用;各学科要从“小独奏”到“大合唱”,发挥一盘棋的作用;对学生的引导应从“共性”到“个性”,增强思政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从“成绩”到“成效”,增强思政教育评价的精准性。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层面的引领作用,以便进一步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化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多样化社会思潮;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090-03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环境日益开放、包容和多元,社会思潮获得了更加多样的传播途径和内容,并携带着日益复杂的特性冲击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教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对新形势下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耦合进行研究。

一、新形勢下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三维挑战

社会思潮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网络信息化和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状况,附带着异质性、危险性、削弱性,不可阻挡地走向多样化;与此同时,拥有复杂特性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利用新形势和新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进一步传播和渗透,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遭到冲击。

(一)全球一体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经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异质浸染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并附带着愈加复杂的异质性渗透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受到异质性浸染。全球化社会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全球文化系统,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共存于其中,这种多元性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的两面性。戴维-哈维在其“资本主义的空间转移理论”中阐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为了缓解其内在矛盾有了进行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空间转移的必然性;因而,这一空间转移的过程将可能蕴含着彰显资本主义利益的价值观念的输出,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主体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为了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制度和体系,为自身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便利用自身的经济和科技等优势地位,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对外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层渗透。在这般发展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思政教育难免会遭到各种外来思潮的渗透和异质浸染。

(二)网络信息4GT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

欲求全面研判高校思政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助推其精准化发展,还应着眼于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改变。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思潮的内容、传播途径和获取方式日趋多样化;但与此同时,它所潜在的、复杂的危险性也在逐渐增加。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也是“两微一端”的主要使用群体。在网络空间下,大学生既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创造者,又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接收人和传播对象,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多种角色决定其很难脱离网络交往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承认其给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改变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社会思潮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者和网络信息发布者的控制,这表明网络空间中所传播的社会思潮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这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大学生们在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极容易忽视其信息来源的客观性;不仅如此,就网络信息的内容而言,因其具有碎片化、感性化和复杂化等特性,大学生一旦对网络空间的信息缺乏反复的思考、认真的分析和系统的论证,就极其容易接收到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就网络传播本身而言,因其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加大了对多样化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使得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念传播隐藏着更多的危险性,进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危险挑战。

(三)改革开放下高校思政教育承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削弱性冲击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历经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阶段、“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不断向纵深化发展,成为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但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极富伪装性的社会思潮借助多样化社会思潮泛滥的机会,趁机大肆在我国的价值领域进行渗透和颠覆。其中,享乐主义主张享受、逃避痛苦的负性人生观,影响的群体不分年龄、性别和阶级,诱导着人们的消费从合理走向极端,过分地追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和更大程度上的不合理享乐。在这一社会思潮的渗透下,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青年群体由于年纪轻,社会经验浅,又极富求新、求异和攀比心理,极易受到享乐主义的诱导和渗透,忽视当下本应有的努力创造,最终导致社会上弥漫着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严重扭曲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又如,极端个人主义强调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后,割裂了个人同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关系,促使受众的国家和集体意识式微,不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共同繁荣的长远目标。除此之外,极端享乐主义与我国以人民为本位,追求全体人民的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准则相违背,极易诱导青年一味地索取和享乐,遗忘和忽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严重削弱了社会本位价值观对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导向作用,导致青年的价值观向个人本位价值观偏移;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削弱性冲击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

二、基于三维把握的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探究

面对全球一体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经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异质浸染,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危险挑战,改革开放下高校思政教育承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削弱性冲击,“文化陷阱”构建下高校思政教育遭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腐蚀性侵扰的严峻形势,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提高其针对性,加紧探索其精准化路径。

(一)从“模糊”到“精准”,发挥思维的先导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首先立足于思维模式,培养精准意识,以便精准发力。从本质上来看,精准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做到既重视整体又注重个体。正确地将精准思维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不是一味地强调对局部环节、个别问题的重视,而是必须既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思维能力的高低,又重视局部细节的精准处理,从而将整体思维与精准思维结合起来,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在全球一体化、网络信息化、改革开放纵深化的新状况和各敌对势力抓紧构建“文化陷阱”的新形势,必须全面剖析不同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遇到的挑战之间的普遍性,同时注重找寻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研判、精准分析,以此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施策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各教育部门、高校和思政教育主客体都应该注重培养精准意识,将精准思维运用到高校思政管理、教育、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对教育教学宏观把握的前提下,重视对微观视角下的各种细节的研判和问题的解决,以便更好地应对在新形势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性。

(二)从“小独奏”到“大合唱”,发挥一盘棋的作用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政理论课程来开展的,推动高校思政实现从“小独奏”到“大合唱”的转变,将其精准到各学科和课程之中,发挥一盘棋的作用。为了应对新形势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异质性、危险性、削弱性和腐蚀性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和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课程思政教育环节中发挥头雁作用的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小独奏”发展为各学科协同参与的“大合唱”。思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思政教育的核心资源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引导其他专业课老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所强调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小独奏”到“大合唱”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头雁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各学科“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唱好高校思政教育“大合唱”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大思政”思维,推动“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拓展渠道使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与资源精准贯通整个教育过程。

(三)从“共性”到“个性”,增强思政教育过程的针对性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多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个性”愈发突出,其价值观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努力实现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以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基于此情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分析其群体差异及深层的影响因素,以便为老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和行为方式选择上的依据。思政课教师要在开展普遍性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学生进行分众化的思政学习;此外,高校应加强新媒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重视掌握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尤其是要掌握“两微一端”阵地的思政教育话语权,在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借助网络信息化下的各种新媒介和新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学生思想价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抓手,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找准穴位,精准发力”,借助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际出发解读事件,将网络热点媒体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潜移默化的将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传递到大学生群体的头脑之中,以便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其实效性。

(四)从“成绩”到“成效”,增强思政教评价的精准性

要想解决好多元时代背景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给高校思政带来的各种影响,必须建立精准、科学和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必须切实建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摒弃“以分数定胜负”的传统评价机制,打造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推手。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对学生三观、的纠正与重塑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学生价值层面的认同情况,形成立体的多维角度评价体系。”在考核的方式上,必须改变期末“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要对教育和教学、老师和同学在思政教育各环节中分主体、分阶段、分类别的作出长效评价,从而使得每一主体和环节都有评估、有总结;在考核的内容上,要实行全方位考核,把实践能力、行动贯彻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起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在考核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把镜头对准新形势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给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带來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挖掘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精准化路径。

面对新形势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高校必须在坚持党的思政教育方针、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实现好从“模糊”到“精准”,从“小独奏”到“大合唱”,从“共性”到“个性”,从“成绩”到“成效”这四方面的转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好思维的先导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发挥一盘棋的作用,增强思政教育评价的精准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形势下的精准化发展,更好地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更有力的承担起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层面的引领作用,维护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舒婉君(1995-),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精准化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