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研究

2020-06-08 10:22陈森亮
西部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陈森亮

摘要:随着大量国际学生来华求学,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关注国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国际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把握国际学生文化适应规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而“规则塑人,健全法规服务,培育守规意识;心理助人,建立帮扶体系,形成结对式格局;文化育人,创立品牌文化,打造菜单式服务”的探索模式,有利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荣华的国际人才以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关键词: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07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学生争相留学的目的国之一。新时代的来华留学事业步入了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面对越来越多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国际学生来华求学,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一、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国际学生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且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外国学生。他们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鲜明底色,是衡量“一流”大学重要指标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来华国际学生规模正持续扩大。2018年,来华国际学生的人数规模逼近50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正逐渐向国际化趋势发展。随着中国正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纵深发展,如何让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量国际学生来华求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有着强烈兴趣。加强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进国际学生知华、友华、荣华、爱华意识,推动国际学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使他们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建设者和重要参与人。这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

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探究

(一)关注国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关于国际学生个体心理在学习目的国的变化,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有美国学者利兹格德(LVsgaard)提出的u型曲线假设理论,奥贝格(Oberg)提出文化冲击理论,葛勒豪(Gullahom)提出的w型曲线假设理论。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国际学生进入学习目的国后心理适应与心理变化的时间节点存在争议,但他们普遍认为:国际学生进入学习目的国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压抑、感觉不适、焦虑等心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会有所缓解,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反复的现象。中国学者刘同兰按照来华时间1-3月,4-6月,6月以上对112位来华国际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常悦珠等按照来华时间1-6月、6-12月、12-24月、24月以上对179位来华国际学生日常生活、价值观念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都部分验证了u型曲线假设理论在来华国际学生的适用性。

导致国际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有很多,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文化差异,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备等都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伍志刚等利用问卷调查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位来华国际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来华国际学生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更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适应更加困难。人类文化学家Oberg认为:“进入新文化后人们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信号或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这种焦虑表现为对陌生环境的排斥,对周围世界的不信任以及内心深处的惶恐和不安,甚至出现失眠、多梦等生理上的反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慎重考虑来华国际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调节来华国际学生的情绪,积极培育来华国际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构建来华国际学生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让来华国际学生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学会理解中国文化,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根据来华国际学生的心理变化的时间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节奏、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来华初期:重点关注,着重加大生活上的帮扶,提供住宿、签证、饮食等相关方面的服务与指导;来华适应期:建立帮扶体系,关注国际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来华融入期:加强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与服务,全面支持中国学生与来华国际学生的交流和交往,形成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娱乐的融合局面;毕业回国前:特别关注国际学生的学习状况,合理疏导因就业、学习困难等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二)尊重国际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撑点

以学习的视域来看,对待国际学生与中国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方式,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外教学理念差异,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多以教师为核心,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发布者,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国外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对知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二是国内外教学方式差异,中国的教学方式以求“同”为目标导向,课堂的互动相对较少。课堂活动更突出教师对学生的输入,在这种境域下,知识被泛化一种缺乏灵动体验的产品,学生只需被动接受,知识的理解通常固定化,模式化,注重强化标准答案的解释力,以期达到“准确无误”的同质化认知。国外的教学方式以求“异”为目标导向,注重学生独特禀赋和自由意志的彰显,教师只是知识的牵引者,课堂环境相对自由平等,学生在接受教师输入知识的同时主动对知识进行质疑、评论、创新的理解和表达,知识的吸收被赋予了学生个性的理解和体悟。三是国内外考试考核差异,国内高校一般倾向于通过作业完成程度与考试试卷完成程度进行成绩评定。对实践性和体验性的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而国外比较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突出学习实践和知识体验,考核考试方式比较丰富。综上所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敏锐地觉察来华国际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为他们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破除语言障碍。组织多种形式的语言交流活动,提升中国学生与来华国际学生的交流频率,组建中外学生学习小组,让国际学生尽快适应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其次,联合专任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语言也需要适应国际化,尽可能全英文授课并根据来华国际学生理解程度,适度地调整授课的節奏和授课方式,促进来华国际学生学习理解力的提升。最后,联合教务部门,制定适合国际学生的考核考试方式。国际学生在其母国的教育多注重学习实践和知识体验,因此,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国内高校需注重对国际学生学习实践和知识体验的过程性评价,更合理地安排国际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制定符合国际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

(三)把握国际学生文化适应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国际学生流动实质上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对不同文化的感知。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汉字文化吸引了无数国际学生来中国,追求不一样的东方文明。来华国际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后,文化差异会对来华国际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即文化感受阶段、文化博弈阶段和文化认同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国际学生的心理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习俗的理解,生活方式的适应,学业困难的克服逐渐趋向健康积极。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来华国际学生文化适应规律,创新国际学生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方式;通过文化感知、文化体验、文化熏陶等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来华国际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三、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规则塑人,健全法规服务,培育守规意识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明确指出: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对违法违纪留学生严处。普及中国法律教育是国际学生建立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开展普法教育,培育国际学生的守规意识。来华前期,将法律法规教育放在始业教育的重要位置,邀请一些一线从事法律法规工作的公安干警或者法律专家开展普法讲座,将生活中时常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传递给每一位来华国际学生;来华适应阶段,加强国际学生规章制度的学习与考核,定期开展法律法规考试,在评优评奖中设置关于中国法律法规学习的最低分数,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文体活动,如中国法律知识竞赛,将法律法规学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华融入阶段,针对个别违法违规案例,加强批评教育,以个案处理为警示,教育全体国际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二)心理助人,建立帮扶体系,形成结对式格局

根据国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心理档案,实时了解心理状况。从国际学生进入高校伊始,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联合心理专家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全面普查来华国际学生的心理基本状况,并在日常接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好来华国际学生行为记录。根据来华国际学生的日常表现,诊断来华国际学生的心理变化。依据不同国际学生的心理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帮扶方案,有重点帮扶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第二,建立心理帮扶队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来华国际学生由于进入相对陌生的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建立,因此容易出现焦虑,压抑,感觉不适等心理状况。“社会支持是影响国际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它指的是国际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在跨文化旅居生活中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为了缓解来华国际学生刚人校时心理压力,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来华国际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一支朋辈心理帮扶队伍,聘任一批积极向上,责任心强,英语水平高的心理辅导员,由英语比较好的高年级中国学生或者由汉语比较好的高年级国际学生担任。每一位心理辅导员针对所结对的来华国际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定期找来华国际学生谈心谈话,交流感情。通过朋辈帮扶,让来华国际学生尽快建立起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文化育人,创立品牌文化,打造菜单式服务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国情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对来华国际学生开展文化育人,创立文化品牌,编制文化活动清单,打造菜单式服务。首先是国情文化,来华国际学生虽然来中国之前对中国有一点了解,但是都是基于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带领来华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组织学生定期观看有关中国文化的视频和影像资料并组织相关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次是地域文化,每一所高校所在的地方都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充分感受浓厚的地域文化能让来华国际学生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来华国际学生户外旅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经济名城,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地方志。感知地道的城市文化,体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提高来华国际学生对高校的认同,加快来华国际学生融人在校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国际学生迎新晚会,跨年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为来华国际学生提供文化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来华国际学生将自己母国的文化尽情地展示,提高来华国际学生主人翁意识,提升来华国际学生的获得感,同时,通过引导中外学生共同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活动中促友谊,在友谊中增共识。

四、结语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量的国际学生涌人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常态。来华国际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高校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切实把握好国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顺应国际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理解国际学生文化适应规律,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他们培养成為知华、友华、荣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建设者与重要参与人。

作者简介:陈森亮(1987-),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单位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