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状态下精神病人的护理

2020-06-08 15:49吴茜李艳
关键词:抑郁症护理干预

吴茜 李艳

【摘要】目的 探究抑郁状态下精神病人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综合评估,处于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将以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精神病人经过干预后的抑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抑郁状态下的精神病人给予合理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程度,对患者的心理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调控能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1

抑郁状态下的精神病患者,其临床通常表现为兴奋性极度减弱,出现情感低落、思维活动减缓以及活动减少等情况[1]。多发于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以及更年期精神病等神经病患者当中,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其较高的自杀率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2]。在此,本文对抑郁状态下精神病人的护理方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全文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综合评估,处于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将以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所有患者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23~64岁,平均(31.5±2.6)岁。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精神病人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护理、用药护理以及简单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措施。

1.2.2 观察组精神病人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

多多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引导患者向朋友或家人进行倾诉,帮助病人将负面情绪进行合理的发泄。当患者病情出现好转,且认知能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示肯定以增加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社交活动,提高患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感,帮助患者恢复信心。

(2)营养护理

抑郁状态下的患者经常会发生拒食的现象,应对其拒食原因进行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做好患者的营养护理,补充充足的食物与水分,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及代谢平衡,多以易咀嚼、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以及维生素丰富的食品为主。

(3)睡眠护理

抑郁状态下的患者往往睡眠存在很大问题,针对此情况,应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在睡前不与其进行过多的交谈,并帮助其使用热水进行泡脚,适当情况下可播放助眠音乐来诱导患者入睡,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安眠药物。

(4)安全护理

抑郁状态下的患者经常出现自杀的意念及行为,应随对患者自杀意念的强度及可能采取的方法进行密切的关注,严密注意患者周围的环境,并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患者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精神病人在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70例精神病人的数据资料全部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文中计数(x2检验)、计量(t检验),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 结 果

观察组精神病人经过干预后的抑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对于处在抑郁状态下的精神病人,若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患者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因此,需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护理,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可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抑郁状态下精神病人的心理状态调节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临床作用,与常规的护理干预相比,可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因此,对抑郁状态下的精神病人给予合理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程度,对患者的心理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栾淑新.抑郁状态下精神病人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196-197.

[2] 郅凤莲.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5):28-29.

猜你喜欢
抑郁症护理干预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抑郁症患者脑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