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2020-06-08 10:30吕国民
考试周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教学立德树人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社会背景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受此影响,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精神引领合理组织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行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教育;历史教学;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对其中涉及的德育元素进行系统的挖掘,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对学生实施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学生逐步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历史教育条件,也保障初中历史教学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组织成效。

一、 立德树人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学德育内容

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正确指引,初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德育元素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具体德育教学内容开展历史教学指导,保障德育教学和历史学科教育能够有机融合在一起,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对立德树人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思想相对成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更加深刻,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历史教材中涉及传统美德部分的内容,针对性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选取能够激活学生爱国情感、忧国忧民意识;能强化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能培养学生仁者爱人、互相帮助理念等方面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而突出重点落实德育教育思想,确保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

例如,在开展《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渗透精忠报国思想、忧国忧民思想等,重点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中国共产党公而忘私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等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初中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精神理念的影响,能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促使他们在未来毕业后能够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

(二)革命理想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长时间抗战和建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就应该系统分析教材中涉及的革命传统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态势,深入理解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为社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程的过程中,就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井冈山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革命烈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英雄气概以及为了国家独立和富强所做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对革命精神形成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还能够形成革命理想,形成在未来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意识,增强学生历史学习效果。

(三)乡土历史教育

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体系中,不仅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乡土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重点把握这部分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适当地加强德育思想的渗透,可以为学生深化思想认识创造条件。

如教师在对部编版教材《科技文化成就》方面课程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搜集和整理家乡现代文学名士和优秀作品等资料,然后在班级中分享,说一说对家乡文学和艺术发展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或诗人等故事,引入诚实守信教育、严守纪律教育、敬业奉献教育、公平法治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循序渐进提升初中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如此就能够将乡土历史教育与德育教育思想系统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学生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二、 立德树人引领下初中历史德育教学方法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需要多元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因此在结合德育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循序渐进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德育教学效果。

(一)情境創设,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教育的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在激活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增强德育教育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对外开放》课程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对外开放前后社会状态方面的视频,使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到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迫切性,以及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教师渗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方面的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充分激发,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认同度,进而突出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实效。

(二)小组合作,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中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保障德育教育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钢铁长城》方面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组探究方面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我国人民陆军、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建设历史方面的资料,并尝试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文献为参考资料,论证科技强军的重要性,谈一谈对我国建设军事强国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对加强军事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形成更加深刻认识,在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正确指引。

(三)客观评价,实施有效德育激励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基于德育教育需求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调整,将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向,将客观评价和德育激励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能在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进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得到深入贯彻落实。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初中历史教育的革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系统解读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发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作用,明确初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初中历史教育中育人价值的彰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明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52.

[2]南永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J].才智,2019(29):106.

[3]李琼.德润心灵,德史兼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华夏教师,2019(27):25.

[4]叶德元.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赵树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8):21.

[6]张牧笛.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德育培养——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为例[J].现代交际,2019(2):152+151.

作者简介:

吕国民,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历史教学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