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摘 要:基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随着媒介形式的变革,其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本文基于对莫雷事件的舆论分析,通过解读“沉默的螺旋”的悖论,分析促进双向螺旋对抗的关键因素,以此总结新媒体环境下双向螺旋的对抗条件。
关键词:莫雷事件;媒介碎片化;双向螺旋;对抗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092-02
2019年10月5日,NBA休斯顿火箭队经理莫雷发布不当涉港言论。相关人士中,一部分表示支持莫雷表达言论自由的行为,另一部分谴责莫雷不了解情况。在这个多场域、跨文化话题上,美国社会出现了两种相互背离的舆论倾向——正反双向“沉默的螺旋”的对抗。
一、媒介碎片化趋势下“沉默的螺旋”的存在形态
1.新媒体环境中“沉默的螺旋”效应仍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基于一種社会心理假说:即来自社会的意见压力以及个人对于被孤立的恐惧,导致多数人在表达意见前会衡量情境与意见气候。当持有的态度与主导意见不一致时,人们倾向于保持沉默,从而造成主导意见的持续增势[1]。
“沉默的螺旋”本是基于传统媒体而诞生的强调社会情境的传播效果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群体压力与个人感知孤独的情况仍以“弱效果”的姿态普遍存在于社交网络,“沉默的螺旋”的影响力仍是客观存在的[2]。
2.媒介形态变革下的舆论背反模式
媒介的碎片化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的细分形态以及信息交流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分散化的发展态势。
在媒介形态变革的背景下,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等延伸理论。“反沉默的螺旋”强调舆论的寡头化定律不是一般规律。清华大学刘建明指出:“沉默的螺旋”非但不是普遍适用的规律,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舆论背反模式”[3]。
根据“反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寡头化定律在媒介碎片化形态下可能失效;但沉默的螺旋效应却仍然存在,这导致螺旋的存在形态出现变化——围绕同一话题,“沉默的螺旋”以微观、双向的形态存在并且对抗着。
二、 莫雷事件的螺旋对抗分析
针对莫雷言论,NBA官方声明,不会因莫雷个人表达言论自由的行为而对其进行处罚,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各品牌宣布撤销与NBA的合作。因莫雷言论对双方造成的负面影响,各方就其行为展开了论战。
1.悖论:“沉默的螺旋”下的言论自由
基于莫雷言论形成的“沉默的螺旋”中,主流媒体支持言论自由所营造的意见气候仍然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而其中的矛盾在于,不同主体的表达需求受到正向螺旋的压制,导致螺旋以反自由的方式支持自由。通过解读三大微博话题得知以下三种矛盾点。
(1) #《人民日报》质问莫雷#——不同场域主体间的矛盾特征。“如果暴徒在休斯顿地铁纵火,您也会支持他们吗?”言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可能导致主体间表达需求不兼容。
(2)#莫雷言论惹怒球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特征。莫雷事件涉及中国对领土完整的坚决捍卫、美国追求言论自由的政治行为、NBA对中国市场的开拓等难以兼容的利益行为。
(3)#詹姆斯被喷上推特热搜#——聚焦点(意见领袖)的矛盾特征。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批评莫雷在不清楚真相的情况下表明态度。作为事件聚焦点,詹姆斯对于话题双方都具有代表性,其言论倾向往往加剧不同主体的对立。
2.重构:消解悖论,反向螺旋生成
(1)突破螺旋压制,反悖论的舆论倾向。针对正向螺旋存在的多维度矛盾,舆论另一方展开抨击。NBA篮网队老板蔡崇信从中国国情的角度谈到:“被很多西方媒体误会乃至忽视的,是中国14亿人民对于主权领土完整的重视”。美国篮球评论员史密斯认为:“这是关乎很多很多人的大事,他们远比你自己重要!”莫雷的言论对多方利益的挑动促成了舆论对抗。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之一,詹姆斯应该为自由而发声;作为中国球迷最喜爱的球星之一,詹姆斯被期望从具体事件出发,理性发声。从结果来看,詹姆斯选择了对抗正向螺旋的态度倾向。
(2)二次发酵,寡头螺旋失效。在詹姆斯因发表态度受抨击之后,NBA相关意见领袖中,2人公开批评詹姆斯,5人公开支持詹姆斯并批判莫雷。意见领袖的发声引导沉默群体发表态度,单极的正向螺旋逐渐失去舆论掌控力。
三、双向螺旋对抗的条件机制
1.宏观表达空间: 媒介形态碎片化趋势
表达空间指在媒介碎片化的背景下,群体差异及其差异表达逐渐多元化。媒介通过打造多样化而非整合性的群体意见对舆论实施影响。
(1)媒介碎片化打造了“多渠道+高自由度”的表达形式,使得情境判断偏差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主流媒体、单极群体等对事实的主观解释往往造成同一社会中出现两种及以上情境判断:缺乏了解机会的人根据解释形成态度,多渠道了解的群体依据对事实的认知做出判断。
(2)传统媒体的式微、媒介的碎片化导致社会意见呈现以意见领袖为中心的分散性整合趋向,参考群体的异质性主导着舆论对抗。在一项有关“参考群体”的双重作用实验中发现:在参考群体的意见与大众媒介相反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去寻求参考群体的支持[4]。
当勒布朗·詹姆斯等意见领袖发表与主流意识相悖的言论时,部分群体倾向于改变态度以寻求与参考群体而非主流媒体一致。
(3)媒介碎片化对群体压力的消解,增加了次级意见对抗主导螺旋的可能性。在压力逐渐削减的条件下,舆论形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以上研究还指出,单位时间内陷入沉默的人数与时间变量呈负相关的关系[4],这种关系为反向螺旋提供了生长空间。
2.微观反思空间:正向螺旋的矛盾属性
当正螺旋存在多维度矛盾,导致螺旋自身并不能长久占据舆论场时,会出现双向螺旋对抗的现象。
(1)不同场域主体间的矛盾特征。文化背景、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同一议题在不同的场域中得到差异化解读。在同一社会形态中表现为,美国社会既存在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与国情的群体,也存在局限于从美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出发的群体。
(2)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特征。主体多样性往往会强化对抗。单极舆论往往只能满足同一主体的利益需求,面对多样化的利益群体,正向螺旋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多样的利益诉求要求多样的意见表达,进而促成双向螺旋的对抗。
(3)聚焦点(意见领袖)的矛盾特征。双向代表性的意见领袖的意见选择很大程度上会激发螺旋一方的对抗意识。认知失调理论提到,“当个人的认识与社会支持体系相对,便会造成认知上的失调”[5]。此时一部分群体则会强化其行为以支持其固有的态度。
四、结 语
在媒介碎片化的趋势下,“沉默的螺旋”难以全面控制社会舆论,但螺旋效应并未失效,而是以更加微观的形态存在着。双向螺旋的对抗推动着媒介碎片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细分意见得到多样化表达的过程,也是强化媒介形式的过程。对抗将反向螺旋的作用凸显出来,打破主流媒体所营造的意见气候,这是传统媒体环境下不具备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德)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伊曼著.关世杰等译.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2001(5):62-67.
[3] 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39-41.
[4] 王成军,党明辉,杜骏飞.找回失落的参考群体: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边界条件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4):13-29.
[5] (美)利昂·费斯汀格著.郑全全译.认知失调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