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喜 宗凡 高永胜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自主选课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自身能力评估和培养方案理解、自觉性和自我管理、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成因包括学习目标缺失、自控能力差、学习环境不适应等。最后从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纪律管理、建设优良学风、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对学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举措。
[关键词]完全自主选课 学习困难群体 学生自我管理 学习帮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完全自主选课的培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重点高校的关注和采纳。然而,完全自主选课带给优秀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学业困难学生群体逐级扩大。高校学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学习效率下降,出现连续挂科,面临留级甚至退学等后果的一类学生群体。近些年,各大高校学业困难群体数量逐年增加,這不仅影响学生本身的发展,也给学生、教师及家长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分析和帮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新认识自己并树立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刻苦努力学习、达到顺利脱困的目标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完全自主选课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1.自身能力评估和培养方案理解
传统的高校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务部门及学科自身能力评估和培养方案理解建设负责教师,根据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并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直接给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同时给学生指定课程内容。一般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授课,学生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教室上相关课程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课程考核。很少有学生会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知识水平进行充分评估,或者对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解读。
在自主选课模式下,学生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充分评估,然后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进行各个学期的选课。如果对自身知识缺乏准确而有效的评估,所选的课程可能会过难或者过易。而过难的课程将会导致自身考核分数低,甚至会出现挂科现象。而过于简单的课程,有可能导致自身学习兴趣不高,学不到相应的知识等。而且如果学生对培养方案缺乏理解,将会导致其错过选课的最佳时机,从而加重自身的学业任务,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学生漏选课程,进而影响他们的毕业。
2.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自主选课模式下,学生需要在培养方案指导下对所有课程自主进行选择,同时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同年级、同班级、同宿舍的学生所选课程都不一样,学生的上课时间、地点就会非常分散,使得作为一线管理者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难以有效掌握所在年级或班级学生的上课情况。因此,就要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如果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可能会逃课或上课玩手机等,任课教师也很难第一时间有效地反馈给辅导员或班主任,而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自主选课模式也容易和学生所学课程存在冲突,尤其是考试时间比较集中的时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时抓紧时间学习,一旦遇到课程冲突或考试集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自我管理进行调整,从而顺利完成学习和考试。
3.交流和沟通能力
自主选课模式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将在一起上课,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不同心理年龄等。课堂上任课教师往往会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及学习。有时候,任课教师甚至会要求同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作业,这就要求在一起上课的学生会交流和沟通。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自课程学习中的困难,需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及时掌握知识点,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因此,只有具备和教师、同学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学生,才能在自由选课模式下游刃有余地进行学习。
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
1.学习目标缺失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考上好的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却对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不清楚,缺乏远大的理想,甚至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平时不用上课,考试只要突击复习一下及格就可以了,大学四年混一混就毕业了。但现实是大学靠混很难混毕业,特别是重点工科类院校。当前,很多重点工科类院校采用自主选课加完成学分制,而且取消了大四清考。在这些严格措施之下,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往往会考试通不过、成为学业困难群体、无法正常毕业等。
2.自控能力差
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中学的教师和他们的家长都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所有的学习和生活都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安排好了。这种情况下部分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甚至考入重点高校。而进入大学之后远离了中学的管理及家长的监管,加上目前网络非常方便且诱惑多,如果学生自控能力差就很容易会沉迷网络、睡懒觉、逃课等,甚至会缺考。不同的是,重点高校,特别重点工科类院校的课程大部分存在前后的连续性及关联性,如果学生的部分课程知识无法跟上进度,这将会导致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进而无法根据培养方案进行正常进度的学习。
3.学习环境不适应
中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学生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安排好的。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地方,语言、风俗、饮食等类似。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都存在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各地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比如有些地区对学生文化知识要求比较高,有些区域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有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弱等。高校只能根据学生的总体平均水平进行课程设计和学业安排,很难完全顾及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这种情况下部分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如果不努力就很难跟上进度,同时也会导致来自发达地区学习超前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
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帮扶方案
1.树立人生目标
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挑战性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教育好学生,引导好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一方面可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比如航天航空专业在讲述航天动力学时,可以重点介绍钱学森同志当年如何克服层层阻挠回到祖国,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可以介绍钱学森同志在中国科研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锲而不舍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政教育课程、实践、讲座等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远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大学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来解决未来的问题”的情况。学生会质疑“过去知识是否已经过时,是否能解决未来的问题”,这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是从事科研工作任务的工作者,其可以结合自己的当前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来给学生讲授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并树立起未来的创新不是凭空创新,而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未来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在以往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并意识到当前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必然在未来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明白了道理之后才会对当前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
3.加强学生纪律管理
学生出现学业困难,基本上都存在纪律松懈、自控力差等问题,因而加强年级纪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年级纪律管理主要包括无故缺课、上课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不上晚自习、上课睡觉、不交作业、考试无故缺考、考试作弊、宿舍脏乱差、不按时到校、不参加班会等。对出现的纪律问题,校方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绝不能姑息,同时,组织好各班班委加强对本班同学纪律的管理和检查工作。
4.建设优良学风
好的学风可以有效地影响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减少学业困难群体的人数。优良的学风包括班风和宿风。通常一个具有优良学风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不错,而且学生还会踊跃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相反,学习成绩差的班级往往学风非常差,学生经常不去上课,或者上课期间玩游戏等。宿风也是类似,学风优良的宿舍,全宿舍基本上都能拿到奖学金,而学风差的宿舍,整个宿舍有一半以上学生都是学业困难,甚至达到学业预警。因此,我们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进行,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可以指导其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监督学习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校可以鼓励学风优良的宿舍和学风差的宿舍结对子,平时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等。
5.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支持体系
加强学生成长成才支持体系建设,通过鼓励和引导本科生形成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利用现有教育教学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学生成长成才支持计划,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释放和提升,为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包括“早鸟”晨读计划、离寝计划、小教授课堂、学校“一帮一”、考前敲重点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各个班级上报的计划应经过学院评定和审核通过之后开展有效的实施。学院根据每个班级实施计划的难度和强度,将计划评定为五个具有不同权重的等级。该计划实施后,将采取三个月一抽查,半年一考核,全年一验收的成效评估机制。考核评估小组将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本科各年级辅导员及部分优秀班主任为成员共同组成。
结 语
高校采用自主选课模式培养学生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而由此形成的学业困难群体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刻苦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支持体系的帮扶下,学业困难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李潇洁、李洪涛、刘晓黎:《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助推工作机制探索与实践》,《管理观察》2015年第35期,第103-105页。
[2]康乐、孙巍:《高校學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高教学刊》2015年第7期,第99-100页。
[3]魏旖旎、郑成华、冯永宁、刘剑华:《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教育现代》2019年第15期,第154-156页。
[4]孙立锐、郭强:《大学生学业困难群体教育与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年第2期。
[5]陈静宇、黄东风:《公共基础课程自主选课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7期,第77-78页。
[6]郑宏星:《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制度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8卷第5期,第102-105页。
[7]黎春虹、屠雯静:《焦点解决模式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的探索研究》,《科教导刊》2018年第9期,第171-172页。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