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灾难教育(磨难教育),即“灾难应激”,是指当一个人处于突发灾难之时,如何作为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生命遭到损害。真正的灾难教育不仅是关注灾难本身,而是通过灾难让人们对生命生活的反思更加深入,并且正确、科学、勇敢地去面对人生的挫折、痛苦和恐惧。
疫情之下高校开展灾难教育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逐步被打破,生态环境随之不断恶化,导致地震、洪水、虫灾、传染病等灾难频频发生。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饱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侵扰,但“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我们从未被打倒过,反而迎着逆风不断发展不断强大,这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因为每当灾难之际,总有一批挺身而出的勇士,而青年力量凭借活跃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往往走在中国救亡图存稳定进步的最前端。
新時代青年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缺乏相应的磨炼,所以爱国意识、奋斗意识和吃苦精神等方面都稍显欠缺,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将此次疫情磨难作为一次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新构建高校的教育模式,让青年学生在这次磨难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认清肩上的重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快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疫情之下高校灾难教育开展的具体内容
疫情防控期间和疫情过后,各高校应更具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灾难防范与应对教育,通过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人格教育、爱国教育等内容,弘扬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加强生命教育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幸福,在疾病和灾难面前,人类有时会显得很脆弱——这应该是此次疫情给普通人的最大感悟。在阳光下奔跑、和家人团聚、去学校上学,这些往日再寻常不过的事,如今却那么令人期待。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通过疫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要轻言放弃生命,要活出人生的精彩。
疫情防控的鲜活教材,不仅要教给学生对身体的保护和生命的热爱,更应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截至2月24日20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3387例,许许多多医护人员倒在了抗疫的第一线。没有人不惧死亡,只是有的人更有担当!只因他们大爱无疆,只因他们无私奉献,才守护了我们的生命和家园。新时代青年学子要传承这种奉献精神,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2.培养科学素养
高校应该借此机会对学生广泛宣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出包括传染病防控知识在内的一系列科学防护知识,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要加强学生的科学和理性认识。作为具备高素质高学识的大学生,理应在增强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防范对策,担负起向社会大众普及基本科学知识的任务。
3.坚守人格底线
有人说:“对待灾难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不可否认,在这场疫情中,形形色色的人轮番登场,但让我们欣喜的是,曾经眼中那群善于放飞自我的年轻人在这次磨难中长大了,成长为具有自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
一声声“我要报名,我要参加”,一个个青春“逆行”的身影,一支支火速成立的青年战疫队,青年们在风雨中奋力前行,在摔打磨砺中增长见识,在战“疫”中锤炼本领。在共同防疫抗疫的坚定决心和艰巨斗争中,出生在物质丰富年代,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曾经被认为“吃苦精神和奋斗意识较差”的一代为自己证名——我们是有担当的一代。
4.增强爱国意识
世卫组织的专家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特效药,不是疫苗,是武汉人壮士断腕的决心,是医护人员逆流而上的牺牲,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是举国之力共同抗击磨难的壮举。在灾难面前,我们个体是如此渺小、脆弱,我们只有齐心合力、同舟共济,把个人力量融入集体的大海中去,才能最终战胜疫情磨难。这就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杀手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经风霜、历经磨难而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华儿女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炽烈的爱国情怀不仅成为我们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强大底气和坚定信心,也应该成为高校学子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高校应该借此疫情磨难,通过多种形式教育青年学子树立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识,真正肩负起文明大国的国民担当;要积极向抗疫中的青年先锋学习,学出信仰、学出担当,学会以小我融入到大我展现青春能量;让青年学子迅速成长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强烈民族意识,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成为自强的一代,奋进的一代,担当的一代。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