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尼 付荣霞 张军 范志华 孔庆学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全课程育人模式的内涵,然后以细胞工程内容为主线,结合细胞工程发展史、植物细胞培养与次级代谢产物制备、多倍体与单倍体植物、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等代表性内容,同时结合时事热点,简述了如何在细胞工程教学中实现全课程育人。
关键词:全课程育人;细胞工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065-02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生物技术,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细胞产品或新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1-2]。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4],都揭示了教书育人规律即首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发挥细胞工程课程本身的特色,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灵魂要素,实现细胞工程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课程育人。
一、全课程育人内涵
全课程育人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是专业课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5],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本节课讲授的专业內容及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状态,通过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6]。全课程育人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融合性”,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将课堂教育和改革的各个方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实现立德树人,充分挖掘出本学科的德育资源,更加注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主观情感体验,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受到涵养和启迪[7]。
二、结合知识点育人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择李志勇老师主编的《细胞工程》一书作为主要教材,全书分为细胞工程基础、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三大部分,全课程育人将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不同知识点及发展现状展开。
(一)细胞工程发展历史
在细胞工程发展史上,青霉素的发现可谓是里程碑事件,由此带来了抗生素工业的兴起,标志着生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霉素的发现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这主要归功于弗莱明。在青霉素发现之前,弗莱明对溶菌酶做了持续7年的研究,但这种酶的杀菌能力不强,且对多种病原菌都没有作用,直到1928年,偶然发现了青霉素。通过青霉素的发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中新的发现都凝聚着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何去观察和解释新的发现需要独立思考和不断验证,科学研究要不断地做出假说,又要不断修正和丢弃它,这是科学研究的成功要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植物细胞培养与次级代谢产物制备
通过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用天然产物代表了植物细胞培养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例如,紫杉醇作为一种效果显著的广谱抗癌药物最初从红豆杉中提取获得,造成红豆杉被大量砍伐,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目前野生红豆杉并不多,濒临灭绝。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被公认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避免红豆杉的大量砍伐,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稀有植物的重要性。再如青蒿素传统上主要来自植物提取物,中国北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极低,最高可达干重的1%—2%,提取非常困难,屠呦呦以身试药,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终于发现了青蒿素这种全新的抗疟药,为人类抗疟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教授通过植物细胞培养制备青蒿素的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体会屠呦呦的这种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的精神,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多倍体与单倍体植物
染色体工程是按照一定的设计,有计划地消减、添加或替换同种或异种染色体从而达到定向改变遗传性状和选育新品种的一种技术[1]。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1]。袁隆平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之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并迅速扩大试种杂交水稻,1987年杂交水稻增收达150亿千克。袁老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 、全人类之福。袁老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用一粒种子,成就了一段用一生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传奇。以此可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温袁老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初心与梦想。
(四)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1975 年德国科学家 Kohler 和英国科学家 Milstein 利用杂交瘤技术将 B 淋巴细胞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功地建立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1]。2013年非洲塞拉利昂爆发埃博拉疫情,我国首次成功分离出三株具备高中和能力的抗埃博拉病毒(Ebola)的单克隆抗体,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埃博拉的医学干预手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升华整节课堂的主题,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新发突发和再发传染性疾病早已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界限,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防止烈性传染病在全球的爆发,保障世界人民安全的使命,也一定能够在全球健康面临的大挑战中,展现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結语
从“育人”到“育分”,课程价值遭遇“偷梁换柱”;从“育分”到“育人”,课程价值亟待“回到初心”;从“理念”到“行动”,课程建设急需“生命滋养”。重建细胞工程课程的生命价值就要做好课程外在功用和内在价值的整合,要真正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德育不能脱离教学而进行,教学也不能超越道德教育而继续,道德教育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
以细胞工程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承载一定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启蒙功能,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将党的政策主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准则悄无声息地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旗帜鲜明地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志勇.细胞工程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5.
[2]陈志南.工程细胞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4.
[3]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张俊玲.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49-50.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6.
[6]仝文玲,胡青平,徐建国.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全课程育人[J].高等教育,2018,(10):185-186.
[7]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ull-course education mode, then takes Cell Engineering as the main line,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ell engineering, plant cell culture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polyploid and haploid plant, hybridoma technology and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current events, to expound how to realize full-course education in Cell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 full-course education; Cel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