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0-06-08 09:55林丹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课程思政新时期

林丹丹

摘要:新时期,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行的教育教学新局面,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政教育范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思政教育影响力。文章重点研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希望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课程思政;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061-02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较为第一,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所有课程均具有育人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有必要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习近平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高校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且将其有效应用于人才培养之中,进而发挥其育人作用,实现“三全育人”。要想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高校不但要注重思政课程,还应该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二者协同育人,有效发挥所有课程的立德树人的作用,达到育人效果最大化。

一、新时期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高校办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努力为社会育人才、出人才,进而使我国逐渐变为人才强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本领,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学生的思想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他们成长在国际环境复杂、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除了在学校接受主流思想外,还容易受社会非主流舆论和各种价值观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所有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递知识,又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高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该目标,仅仅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约80%的课时属于专科课程,思政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三)提高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思政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重视理论分析,在分析和思考专业问题时,专业教师可运用思政语言来提高自己课堂语言的说服力、逻辑性,进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说服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时,可结合思政教育中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帮助专业教师换角度思考、换方式对话、换方法分析,也能帮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单纯专业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

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是显性教育,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是隐性教育。思政课程蕴含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程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仅通过思政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肯定力不从心,高校必须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协同育人。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职责,跟自己无关,自己只要传授知识即可;有的教师重视专业知识,轻视思政教育,认为在专业课上花费大量时间讲授思政理论知识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发展没什么作用。这就导致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听讲。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更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融合方面,很多高校还未建立思政教育与科研教学的双向融合模式,缺少师生互动平台,更缺少专业化和分类管理的教学方法。

(三)缺乏一支专业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课程思政”的基础和保障。现阶段,高校缺乏一支专业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队伍。虽然思政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但是其他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的教师的思政素养还有待提高,再加上高校缺少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培训,缺少常态化的备课机制,导致非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效果欠佳。很多非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处于“随机状态”,这不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三、新時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非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关键。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仅依靠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也必须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第一,提升非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高校通过邀请一些课程思政方面的专家来学校讲座和指导,逐步提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其他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提高这些课程内容的说服力、思想性、人文性,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提高非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通过各种常态化学习,或者促进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之间的沟通,帮助非思政教师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确保非思政教师逐渐具备思政教育的能力,进而胜任“课程思政”工作。

(二)更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第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意识。专业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教学情境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教师应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将不同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引导。第三,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灵活实施翻转课堂、情境体验、小组合作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到渗透式教学的转变。

(三)建立专业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

第一,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的思政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提高其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思想基础。第二,高校应对非思政教师积极开展具有示范性、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建立常态化的备课制度,进而不断提高非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第三,高校应不断加强教师的理论自信,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确保教师清楚如何立足课程特点,将课程理论知识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很自然地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并将其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总之,新时期高校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隐形教育资源,落实“课程思政”,以“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基点,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更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建立专业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倩.“大思政”格局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如何融入“课程思政”[J].文教资料,2019,(18):217-218.

[2]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04):168-173.

[3]郑敬斌,孙雅文.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逻辑前提、现实梗阻与实践指向[J].高校輔导员,2019,(04):29-3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work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ms a new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which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o hand in hand, which will help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thinking about politics education,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the world, and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thinking about politics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 perio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ptimization path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课程思政新时期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