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摘要】目的 观察评价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我院接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选取的时间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将所有患者采用电脑~随机选取的方式分成观察组50例,并给予患者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三联疗法治疗,并将最终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采取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四联疗法;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2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药物种类繁多,若药物选择不当,会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1]。为此,本篇文章中便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评价,见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100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5±3.2)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3.0±3.3)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三联疗法,患者每日服用一次200 mg左氧氟沙星、1000 mg阿莫西林、200 mg奥美拉唑;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四联疗法,患者每日口服两次20 mg胶体果胶铋、奥美拉唑20 mg、250 mg四环素;每日服用一次400 mg甲硝唑,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标准
测定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
1.4 临床效果判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经检查胃部溃疡面基本愈合;有效=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改善较差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x±s)描述及t检验;计数数据=n(%)描述及x?检验,当数据差异显著时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计量资料数据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均具备较大优势,两组患者指标对比存在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1。
2.2 两组计数数据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的共有49例,其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为98.0%,相比之下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低,其结果仅为88.0%,两组患者数据相比差异较大(P<0.05),见表2。
3 讨 论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长期的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疾病,其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已成为威脅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据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胃黏膜、胃黏液以及碳酸氢盐等防御因子作用减弱,加之胃酸、Hp以及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过强所致。所以治疗应以加强消化道保护屏障和抑制胃酸分泌为主要方向。在相关研究中,将四联疗法应用于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治疗中,取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该治疗方法中所采用的胶体果胶铋口服后在胃内形成溶胶,从而形成保护膜,对胃酸进行隔离;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对K+-ATP 酶活性及胃酸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耐药性好及刺激性小等优点。而四环素为广谱抑菌剂,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甲硝唑具有较强的杀灭厌氧菌作用,对细菌的合成和繁殖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3]。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促进胃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这在本文分析结果中也显示,与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采取四联疗法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由上文可见,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可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效改善,良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忠耀,古丹丹,邓文轩,等.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3):369-370.
[2] 朱叶珊.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127-128.
[3] 孙伟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4):137-138.
本文编辑: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