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莉
(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徐州 221200)
目前临床多建议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而患者即使会因为对生命的渴望而积极配合手术,但围术期仍会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1]。同时手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创伤,因此如何降低患者的负性应激反应,保障手术顺利实施,已受到医护工作者的充分重视[2]。本研究给予乳腺癌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旨在分析对其应激反应的影响。报道如下。
将2017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60例患者均经查体、术后病理学等资料确诊为乳腺癌,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并签署相关同意书。对照组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45.05±9.12)岁;TNM分期:T1N0M0者16例,T2N0M0者14例。观察组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4.26±8.09)岁;TNM分期:T1N0M0者19例,T2N0M0者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前责任护士进行备血、备皮等准备工作,提前调节手术室温湿度,并于术前0.5h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解释手术流程,辅助医生完成麻醉及手术操作,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水平;患者清醒后将其转运至病房,做好与病房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在常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手术室护理干预:(1)术前: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于术前1d至患者病房,诚恳、通俗易懂地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说明禁食禁饮时间,使用图片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环境,演示麻醉体位和麻醉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的预期效果,建立康复信心。同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有无负面情绪,并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措施,保证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2)术中:在实施麻醉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一步减轻其对手术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给予术中意识清醒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如患者体征出现变化,则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向患者解释操作的必要性,缓解未知操作所引起的恐惧,同时术中尽量降低隐私部位的暴露时间。(3)术后:患者恢复意识后,告知手术已经结束,并以温水擦去其皮肤上遗留的消毒液和血迹,同时更换床单和病服,保护好引流管和切口,做好保暖工作。术后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生理指标并向病房护理人员详细介绍患者的手术和心理情况。
(1)使用HAMA(14个条目)、HAMD(24个条目)量表测定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的焦虑、抑郁状态,得分愈高,表明焦虑、抑郁状态愈严重。(2)测定两组术前、麻醉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
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s,分)
HAMD评分入院时 术后1周 入院时 术后1周对照组(n=30) 21.90±7.05 15.70±6.35 19.23±5.64 15.74±5.26观察组(n=30) 22.07±6.92 12.18±5.12 19.69±5.70 11.17±4.41 t 0.094 2.364 0.314 3.647 P 0.925 0.022 0.755 0.001组别 HAMA评分
观察组麻醉前及术后心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率水平对比(±s,次/min)
表2 两组心率水平对比(±s,次/min)
组别 术前 麻醉前 术后对照组(n=30) 75.10±5.59 98.26±8.06 84.30±2.72观察组(n=30) 75.62±5.80 89.00±5.74 78.28±3.16 t 0.364 5.126 7.908 P 0.725 0.000 0.000
手术是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应激源,通常患者因手术会破坏女性第二性器官的完整性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反应过于强烈,会对内分泌、循环及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
手术室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围绕整个手术过程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从心理、生理等角度实施精细的护理干预[3]。本研究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其术后HAMA、HAMD评分及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此种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本研究中,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提前到病房与患者交流,积极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针对性疏导的同时通过详细说明手术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建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护理工作;手术室护士全程陪伴患者进行手术,能够掌握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理、生理变化,在麻醉前进行交流,减轻恐惧心理,并在手术时积极鼓励,术后与病房护士交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利于增进下一步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利于确保手术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