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芬
(道真县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500)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其整体的抢救效率与护理水平不仅会关系到重危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医院整体的声誉。为此,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该项研究主要针对标准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随机选择了7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1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64±3.85)岁;干预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73±3.94)岁。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急诊危重症患者,且本着自愿的态度参与此项研究。但要排除精神疾病,合并恶性肿瘤以及不积极配合的患者。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给予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具体为当120到达急救现场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并尽快将患者安全的运送到医院接受更加全面细致的治疗。
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1)成立专门的急救护理小组:该小组要由专业的急诊科医生以及具备多年急救经验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并明确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分工,实施定岗定责管路,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可以各尽其能;(2)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急救前要再次检查与准备常用的急救药物,当救护车到达急救现场时,要立即给患者吸氧,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道[1];针对外伤出血患者要明确其出血部位,进行简单的止血包扎,并在运送的过程中进一步检查患者的伤势程度,并提前告知医院准备好相应的药品与仪器,做好救治人员的调度工作。(3)病情评估:在运送患者期间,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与分析,例如,患者是否处于昏迷、休克、心律失常以及严重创伤等状态,并根据上述病情的分析来判断患者是否应该直接送至抢救室进行抢救;若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就地进行心肺复苏。(4)明确分工:在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组织医护人员准备相应的抢救仪器,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2];监护护士要认真准备抢救仪器、快速连接好心电监护仪,完成吸氧操作,最后协助医生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与全面的检查;静脉管理护士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此来保证补液通畅,将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1)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2)护理满意度数据通过填写问卷与数据统计进行整理,满意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90分为满意、60~90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数/总例数×100%。
应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来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s)表示,对应资料通过x2与t检验,检验结果P<0.05为有统计意义。
对比组间数据,干预组的抢救成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抢救成功率比较 [n(%)]
表2数据证明,对照组的护理度较低,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值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急诊科作为重要的科室,其在抢救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常规的急救护理干预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对其进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3]。标准化急救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急救护理模式,其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果与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干预行为的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急救护理小组的成立不仅可以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急救准备工作,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从而为后续的抢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在此次研究中,选择标准化急救护理的干预组,其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选择常规急救护理的对照组,且(P<0.05)。这就进一步证实,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具有较为现实的临床意义。标准化急救护理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该种急救护理模式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