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心女,梁东霞,黄芸香,刘 燕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广东 江门 529400)
在临床诊疗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比较常见疾病,患病后患者会存在低血压和胸闷等情况,严重会发生心律失常,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科学选择护理方法,是保证患者有效治疗的关键,同时可以改善其预后[1]。本文取160例患者为对象,主要对循证护理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科学评价其优势和作用,详细信息如下。
取2018年0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病例数为160例,急性心肌梗塞80例,心律失常有80例。根据奇偶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试验组(80例)。对照组:年龄为59-78岁,中位数(68.5±1.5)岁,女性38例(47.5%),男性42例(52.5%)。试验组:年龄为60-78岁,中位数(69±2)岁,女性37例(46.2%),男性43例(53.7%)。对照组和试验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差异无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患者选择基础服务方式,根据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和心电图检查情况,对患者展开全面监督,明确其实际状况,以改善患者病情症状。
1.2.2 试验组
患者主要是以循证护理为主,具体方法包括:(1)创建护理小组,全面收集相关资料,掌握服务证据和数据,确定服务目标和方式。(2)合理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按照文献内容和临床经验,科学提出相应问题[2]。(3)总结问题解决方法,首先搜集资料,确定循证依据,确保各项活动的展开具有科学性特点。(4)全面落实:首先需要护理人员强化日常巡检工作,如果存在心悸或头晕情况,需要及时抢救;对于探视时间予以管理和控制,将温度、湿度调整至舒适范围内;向患者给予关怀,营造和谐氛围,同时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内容,使其树立良好认知理念,以便于提升治疗信心;饮食严格管理,日常饮食需要将清淡类食物作为重点,严禁摄入酸奶或刺激类食物[3]。与此同时,整个护理工作中,还需要确定家属辅助的重要作用,为其展开辅助护理教育,可以正确掌握辅助技巧,在实现家庭支持同时,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
研究数据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算,心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均选择(%)表示,组间进行x2检验,选择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意义。
对患者进行心功能评分发现,试验组I级80%(64/80),Ⅱ级7.5%(6/80),Ⅲ级5%(4/80),Ⅳ级7.5%(6/80),对照组I级12.5%(10/80),Ⅱ级22.5%(18/80),Ⅲ级11.2%(9/80),Ⅳ级53.7%(43/80),试验组心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统计分析护理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发现,试验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发生率为12.5%,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
表1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患病后,患者极易发生心悸现象,甚至会出现室颤和猝死等情况,此过程需要根据心率室颤发生特征和规律进行护理干预。在整个护理期间,采取基础护理服务很难改善患者心功能,无法正确引导和协调,会对护理工作的展开带来直接影响[4]。因此,临床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根据护理特点和患者需求展开处理,可以实现整体护理效果的提升,以满足预期服务目标[5]。
根据上文研究可知,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评分,同时降低并发症,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P<0.05)。可见,循证护理的应用需要创建护理小组,通过搜集文献和资料,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问题进行预测,再按照患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整个护理过程,需要展开饮食指导和基本知识讲解,利用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引导家属积极参与其中,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生活习惯,进而改善患者护理效果,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时,循证护理具有较高应用效果,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水平,对患者给予重视,不断创建工作模式,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化特点,可以为后续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充分发挥循证护理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