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希林 申双花
摘 要: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能力成为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呈现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特殊能力发展不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不充分的实然状态,高校只有统筹系统、理清机理、谋划路径,方能在整体、脉络、方法层面全面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关键词: 学习能力 大学生 机理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世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成为终身事业,学习能力成为人类生存的一项基本能力。国际上第一个进行学习能力研究的国家是日本,且日本是第一个把学习能力作为教育的正式术语加以运用,在课程改革中提出“新学历观”的国家。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提出,学习能力在我国被当作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青睐。
一、大学生学习能力内涵概略
认知学习能力,首先要认知“学习”意蕴。我国古代“学”“习”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孔子最早将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表达现代“学习”一词意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即学了知识之后要及时地温习,知行合一。“鹰乃学习”[2](88),这是古代最早将“学”“习”二字合用表达现代意义的。孔子关于学习还有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6)墨子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3](8)。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学习”一词主要涵盖“知、思、行”几方面。
其次我们要认知“能力”一词。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64)。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有智力差异,要因材施教。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受到智力因素(感知、记忆、思维等)、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策略因素(组织策略、监控策略)等因素的影响[4](105)。人的能力包含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简称为智力。特殊能力是人们完成某项特殊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比如绘画能力、音乐演奏能力等。究竟何为学习能力,我国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刘知新教授认为,学习能力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5](23)。边文霞认为,“学习能力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和需求发展的能力”[6](68)。
我们在研究中,对学习能力内涵认知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般学习能力,即完成学习活动所需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特殊学习能力,即大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等;自主学习能力,即大学生完成学习所需的取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三种实然状态
(一)一般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
一般学习能力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个体特征,是人类发展的智力因素。大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涵盖感知、记忆、思维等能力要素。一般学习能力发展大多呈现感知、记忆能力发展成熟,而思维创造能力极大短缺的不均衡状态。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强调记忆、刷题、反复学习,学生会做题,但是不会解决问题。因此,在遇到从没有遇到的突发性状况,以及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短板。从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尤其是高阶思考能力,习惯于教师课堂讲授,被动接受知识,不会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高阶创造性思维很缺乏。大学生只有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才能深入做到知识的联众贯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一般学习能力的关键点。
(二)特殊学习能力发展不突出
大学通过专业设置成为大学生学习特殊能力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进入大学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专业,专业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学习数学专业的人理应具有高超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学习音乐专业的人理应具有较高的韵律能力。高校针对每个专业的发展都设计有培养目标,一般采取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高校的实然状态是课程门数设计多而全,虽然专业技能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够获得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但是专业学习的“专”却不能最大限度得到体现,比如专业发展的历史与前沿,以及在很多高校课程设计中缺乏对这门专业的纵深认识。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够在专业方面获得一定能力层次的发展,但是对于专业的宽度及专业发展的深度,却缺乏视野与格局,不能够利用专业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大学生特殊学习能力发展不突出。
(三)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不充分
一个人实现终身学习最关键的要素是自主学习能力,它是大学生离开高校之后能够继续学习,获得各项技能与知识的核心工具。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主要表现有:
1.自主无意识。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前的基础教育注重感知、记忆的训练,通过题海策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导致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因此,大学生对于信息获取、时间管理、自我控制没有实践的机会,因而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进入高校,大多管理者认为学习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疏于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与大学生双主体自主意识的缺位,导致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首先在教育者的意识层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自主无时间。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学校公共课、选修课、专业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验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完全被挤压,疲于奔波于各个课堂上课,导致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大部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阶段得不到有效锻炼,处于被动安排学习阶段,大学生想要自主学习无法自主有效地安排时间。
3.自主无机制。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没有系统的培养机制,许多学生临近毕业,发现自己需要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对于毕业設计与论文书写却无从下手,导致最后毕业设计阶段达不到毕业标准,对于如何独立进行毕业设计、书写毕业论文处于茫然状态,大学生培养质量达不到预设标准。
三、大学生学习能力应然机理与路径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统筹系统、理清机理、谋划路径,才能在整体、脉络、方法层面获得全面提升,有效扭转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不突出、不充分的实然状况。
(一)科学统筹系统
科学统筹系统,旨在引导高校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制定培养目标、理清发展机理、谋划培养路径,从方向、规律及具体方略上有效发展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校需将大学生学习能力作为大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培养目标,并且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各细化条目中,科学制定《大学生学习能力标准及各专业学习能力标准表现及说明》,可以专门制定大学生学习能力内容标准体系,也可以将标准体系融入专业标准建设体系中,从而改变高校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无意识状态。
(二)理清发展机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大学生学习能力各要素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与发展规律的。因此,有必要理清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机理,有效把握发展规律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1.理清学习能力发展层次结构。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涉及大学生一般能力发展要素。一般能力的持续发展与突破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工程,拥有良好的一般能力发展才能有效促进专业学习能力的突出发展,而这两者的发展又离不开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障。
(1)一般能力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工程。一般能力的感知包含感觉与知觉,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首先从认知开始,通过感觉与知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进而进入记忆、分析、理解等环节,课堂教学及实验实践等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感知的主要途径。记忆是经历过的知识、情感、生活等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外界刺激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是人类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人类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记忆产生机理主要依靠人脑中的联想与反复功能,可以分为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两个类型,大学生学习能力主要依靠理解记忆知识。国外学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人的思维的发生机制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过程为“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国内学者黄国祯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的核心竞争力为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7](276-291)。因此,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特殊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阶梯。特殊能力是指人在某个专业活动中展现出的并能促进活动高效率发展的能力。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特殊能力的重要平台,专业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因此,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特殊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阶梯。专业学习能力包括专业思维、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等。专业思维能力是指大学生对某个专业的横向拓宽及纵向研究的把控,遇到问题能够利用专业的思维解决。专业技能具体是指大学生在专业中所习得的技能,比如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空间立体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
(3)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发展的前提要素。自主学习能力涵盖取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其中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筛选、判别、联想等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一个人能够通过前期信息的获取占领风口获得成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二个要素是时间管理能力,有效管理时间能够实现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保证学习者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先机。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三个要素是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称为意志力,信息与时间能够扩宽我们学习的广度,意志力能够保证我们学习的深度,对一个领域的钻研能够保证我们的特殊能力极大发挥。
2.遵循学习能力发展规律特征。
(1)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1965)与何恩(Horn,1976)认为,人类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8](429-430)。其中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包含人类对奇异事物的迅速认识、记忆及理解等能力,它的发展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在20岁之前就能达到发展顶峰,到30岁之后快速降低。晶体智力是人类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发展新的知识、技能的能力,它与人的受教育程度及知识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经验获得提升,晶体智力会出现大幅增长。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应该充分尊重智力发展规律,充分发展流体智力,有效培养晶体智力。
(2)遵循创造思维发展规律。韦德海默(M. Wertheimer)在其晚年创作的《创造性思维》中认为,以联想式教育哲学为主的教育制度完全依靠灌输和死记硬背规则及定律,束缚学生的创造性。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理论:创造性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意愿下,承认情境的要求,以探索开始,通过寻找问题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找相互依存的内在本质。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9](5),发散思维的关键点在于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人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尊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发散是一种思维方法,结合是归纳与提升,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3)遵循能力自主活动形成规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10](189),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人的能力并不能在消极被动的活动中得到形成与发展,只有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某项事情与活动,才能真正形成与发展能力。自主活动是形成能力的基本前提,是人的能力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高校中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谋划培养路径
1.探索“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互助小组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基于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在我国的教学表现程序主要为“复习+教授+练习+评价+间隔复习”,课堂教学呈现为教师一对多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教学程序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学习过程包括“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体验探究式教学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但是如果能够将三种模式的优点最大化设计利用,将会有力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传递接受式能够保证极大化地将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理论基础,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互助小组式教学能够通过小组协助,培养团结、竞争、协作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11](61-64)。因此,如果进行“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互助小组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设计良好的教学程序,将极大地强化大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发展思维能力及开发自主探索知识能力。
2.探索“知识+问题+研究+成果”项目成果导向式课程设计。
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设计,抓住课程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如果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当作一个大的项目处理,在课程教学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对专业或课程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感知;第二阶段,探讨所学课程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作为课程教学需要攻克的项目;第三阶段,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竞争评价机制,分配分数权重,纳入期末课程总结评价;第四阶段,对小组设计方案、创作实物、报告、论文、竞赛成果等开展等级评分,导向成果。如果一门课程是个大项目,那么具体章节可以作为分解小项目处理,环节也可以参照总体课程设计方式设计每个章节,只是在总设计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每个小项目的评价权重。项目成果导向式的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其思维探究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机制。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有效获得检索信息、有效时间管理及意志力的培养。除了少数部分教师或高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训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外,现今对于大學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些高校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引进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实属必要。高校可以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通过形成性评价助推大学生主动参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自主研究项目或者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形成评价。这些项目可以是专业课程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发明制作、文化展演项目等,高校通过立项、研究、结题、成果转化等,在项目各个环节设计权重与测评分数,最终形成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量化评价结果,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论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2]鲁同群注评.礼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墨子,著.墨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4.
[4]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郎好成.学习能力与成才 做有文化的一代新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6]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7]Lai C L,Huang G J. Effects of Mobile Learning Time on Students Conception of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omplex Problem-solving,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Creativity[M].Geneva: Inderscience Publishers,2014.
[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谢贤扬.创造性思维训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武志海,张君,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应用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7(1).
项目来源: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和谐教学研究”(XJK0 12AG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