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两创”的心路历程

2020-06-07 11:45谢剑辉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两创儒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谢剑辉

摘   要: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资政价值,儒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跟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同步。国人在漫长时空中,其心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即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两创”战略完成了心路历程,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儒家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儒家文化是其杰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跟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同步,在这期间国人对其的态度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即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两创”,体现了高度责任感和治国理政的杰出智慧。

一、古代中国的无比强盛与中国文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盲目自负

古代中国的强盛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颇具神秘彩色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综合实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一直处于世界之巅。古代中国的强大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领域来考察,更直观的当然是直接看得到的东西,比如疆域的辽阔、人口的数量等。汉唐宋时期被公认为古代中国最强盛的阶段,以彼时的中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做比较,结果是前者在GDP上全面占据上风,汉朝的GDP占世界总量的26%,唐朝达到了58%,到了宋朝这个数字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0%。中国的强大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境外人,尽管大家对《马可·波罗的游记》对古代中国强盛的赞誉尚存在争议,但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确实处在世界前列,其强盛的客觀事实不容置疑。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古代中国的强大。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习近平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因此“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使自身“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1](1-2)。在中国古代众多思想潮流中,儒家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自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统治者采纳之后,儒家学派便取得了统治地位,从此经久不衰。宋朝理学占了统治地位,然而这种新学本身就是以儒家为基础,融合佛、道诸家思想而形成的,被称为“新儒学”。无论汉唐还是宋明时期,中国在国际上都算得上超级强国,肯定离不开作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起了重要作用。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个国家的辉煌文明都曾经在历史上中断或者变异,唯有中华文明尽管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这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让中国拥有顽强生命力是分不开的。

古代中国因强大而没有对手,造就了国人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盲目自负。长期处于世界强国的前列使古代中国的国君乃至普通民众对自身文化逐渐产生优越感,对儒家文化更是如此。中国的统治阶级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位列世界的中心,周边都是蛮夷之地。中国文人渐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文化虚骄感,对自己的文明过分抬高而瞧不起异域派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当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后有了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古老中国却依旧裹足不前,深深陶醉在“文化帝国”世界里。因为没有及时跟上世界文明前进的车轮,古老的农业文明最终被先进的工业文明所打败,固然与晚清政府的制度腐朽有关,但不能说和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盲目自负毫无关联。

二、近代中国的衰败没落与一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卑

近代中国的衰败令人痛心。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的民族优越感荡然无存,此后西方列强侵略活动不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不平等条约和协定的签订,大量的割地、赔款、强迫通商及其他一系列特权的出让,深深地刺痛着中国上层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心理。吴玉章在回忆录中谈道,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消息传到家乡,很多人为此痛哭流涕,感到万分难过。他们最痛心的是卖国条约的内容,国家主权的出让和领土的支离破碎,令他们感到万分失望,开始尝试从思想文化角度探究其中的原因。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没落,是近代中国衰败的重要原因。因为反抗外侵的失败,一些人转而质疑自身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这是错误的做法,它没有找到真正落后的原因,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习近平同志强调,儒家学说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然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的精华部分却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积极作用被湮没。北洋军阀时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偏概全,专注“三纲五常”之信条,将儒家学说抬升至“国教”地位,要民众对其行普遍信仰之礼,使之背上“孔家店”恶名,引起了许多进步人士的强烈不满。以科举功名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没能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有效传承和弘扬,反而使糟粕得以遗留,最终走向没落之途,近代中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没落中逐渐衰落。

近代中国的不断衰败使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甚至感到自卑。进入近代,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必然与本土的文化产生交汇,两种不同类别文化的冲突、融合,引起了国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战争的失败和遭受的耻辱,使一些人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乃至否定,转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洋务运动中清王朝打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子,依然彰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信心,但甲午中日战争及随后经历的一系列失败和屈辱,使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缺失,进而产生了文化虚无思想,以至于慢慢发展为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三、五四运动的兴起与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自觉

五四运动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尤其是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彻底程度,更令世人震惊。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五四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深刻变化,为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条件。从某种意义来说,五四运动真正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勇敢地完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还在运动进程中替无产阶级完成了此项工作,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这是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却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早期先进分子重新审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四运动進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形成一股具有相当影响的潮流。与此同时,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注意区分其精华与糟粕,对其中的优秀成分给予高度认同,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理性精神。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大力批判孔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但也肯定重要的文化价值,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李大钊、陈独秀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如李大钊认为,人们对于孔子的评价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存在很大的偏差,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有苛求古人之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说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陈独秀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看待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他认为世人对于孔子学说应该有敬重之心,在没有深刻学习和领会之前不可轻易下结论。这种批判地继承的扬弃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接纳性。

中国先进分子走向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自觉。文化自觉的真实意义在于把握文化的实质,树立国人对文化的科学认识,需要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有理性的认识态度,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在中国近代革命深入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对早期先进分子传统文化观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在此基础上走向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自觉。中国共产党主张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中国革命实际方能发挥指导功能,这离不开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的领会和吸取,在特定条件下促使两者走向结合是推进中国化的重要条件。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34)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著名论断,在具体如何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鲜明观点,批判了简单粗暴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体现了作为中国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鲜明立场,代表了这时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四、实现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中国梦开启中华民族历史新征程。新中国的成立,解除了压在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站起来”意味着新的民主革命的重大胜利。在这以后,党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一种全新的制度得以在中国确立,这是共产党人实践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又一里程碑,已经站起来的国人的步伐在前进历程中更稳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需要调节和变革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又适时进行了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和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开始走向“富起来”的方向,发生的改变令世人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认为经过上百年的奋斗,光明前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且从未如此之近。

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必然与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层次的觉悟,代表对于自身文化具备的内在价值的看法,所形成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代表了正确的态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内在地包含对儒家文化的积极态度。习近平同志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3](12)事实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演讲时频频引用儒家经典,足以看出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两创”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和整个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身需要有转变,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弘扬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习近平同志做了一系列讲话,形成了很多重要观点,主要精神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求“正确取舍”,反对“照套照用”的错误做法。在2014年2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164)。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要求联系具体实际,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有现实意义的,从内涵上加以完善,在形式上进行更新,以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党对待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两创”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反映了对传承历史文化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与科学的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同时,为自身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重大转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两创儒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