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屠志青 蒙毅
摘要: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考核方式和内容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本文首先分析了贵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未来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方向和方案,并在“App技术与开发”课程中进行考核实践。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课程考核;改革方向;App技术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5-015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单科性高校纷纷转型为多科性大学,由于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新增专业迅速增加,导致师资力量短缺,专业水平不高,短期内无法形成教学团队,更缺少领军人才,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考核环节的思考相对不足,难以形成公正、公平的科学评价体系,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亟须改革既有的考核评价方法,文中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讨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方案。
1 改革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1.1 当前考核模式
该校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大学,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详见图1所示,非常适合于中医、中药等主干专业,这两类专业有较强的教学团队,一门课程有多个教师授课,协同授课和考核,形成科学和系统的评价体系。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016年成立)则不然,该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医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专业,其典型的特点是实践性非常强,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用同样的一套形成性评价机制考核评价专业课程,收到的效果却不太理想。
1.2存在问题
(1)终结性考核占有相当比重(60%),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大多数试题机械、刻板,多数学生为了及格或奖学金,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的成绩与应用能力不一定吻合。
(2)过程性评价考核所占比重40%,包括分组讨论、课后作业、实验、论文、学生自评或互评等项目,任选其中的二项,一般老师都选择作业和实验,课后作业一般是书面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抄袭严重,教师评价的效率低下;实验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甚至将宝贵的上机时间用来写实验报告。老师凭实验报告给分,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3)无论是作业还是实验,学生将作业和实验报告上交老师,老师批改以后反馈给学生,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地交流,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问题积累过多,势必会引起部分学生厌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挂科。
(4)形成性评价的每一环节,均由人工完成,容易出现教师随手给分或人情分的问题,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客观、真实。
采用合理、科学、创新、量化的评价手段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期末给予学生中肯客观的评价,已经成为各个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1]。
2 考核评价研究思路与方案
2.1总体思路
总体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这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所指出的,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2]为将该要求落实到位,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科形成特色鲜明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能力体系也是以生产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更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性实践性教学环节[3]。考核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绝对不是终结性环节,除了对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检验作用,更应该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后者应该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2 改革方案
2.2.1 课程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的主干课程为信息类课程,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根本。课程目标的制定应综合课程的特点、发展情况、课程思政、企业需求、业内专家意见等多项因素,系统科学地进行建设。为达成目标,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在统一的考核框架范畴内对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考核评价的重点不应该是了解学生对必要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袁德成等[4]指出,最流行的形成性评价观点为Black和Wiliam所提出,其核心是课堂实践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師、学生本人或同学,主动提供学生成绩的依据,并及时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调整。课程考核评价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参与考核评价可激活他们在课堂上的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互评有机地结合,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更乐于接受评价结果。
2.2.2 考核评价方案的设计
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广泛应用,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考核评价发挥空间,教师可从传统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内容、实践案例和讨论等设计,其考核方案设计如图2所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三项属于过程性评价,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客观题,可利用“超星”“雨课堂”等平台进行作业、小测验的线上提交并批改,可限制提交时间,并打乱试题顺序排列,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抄袭的可能,线上作答交互性非常好,学生可在练习和测试中重复多次进行,查看答案解析,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对于主观内容考核部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评价,但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评价系统,减少人工干预。期末考试为可选项,如果是考试课程,采用传统笔试方式,考查必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60%,如果是考查课,则取消该次考试。
3 方案实践
在实践中,选择了2016级的一门考查课“App技术与开发”,该门课程经申请同意后,取消了期末考试,根据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模型为:课程成绩构成=考勤(5%)+上课专注程度(5%)+提问(5%)+作业(20%)+自主学习报告(5%)+自评(5%)+互评(5%)+小测验(10%)+实验(20%)+小作品(20%)+创新分(灵活加分)。此模型的显著特点是:第一,没有期末考试,强调学习态度、过程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从开学就要认真学习,时刻也不能放松,无法实施期末突击战术,第二,增加了上课专注程度考查,目前是人工考查学生上课时是否睡觉、玩手机等,第三,创新项是在总分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分值控制在1-8分之间,该分值必须谨慎使用,目的是真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不局限于书本。该模型非常注重实践、实验和小作品两项占40%,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在该课程的试行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体现出了工匠精神,为了解决难题,晚上钻研到深夜,部分学生的小作品超出了任课老师的预期,学生成绩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型值得推广。
上述班级App课程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还存在人工干预较多,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应该研制一套智能化的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实现上述模型中大多数项目的系统评分、成绩统计、问题分析反馈等,让老师更专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
4 结语
按照上述思想和模型,目前只在“App技术与开发”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中推广使用的效果还需要时间验证,这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只有反复的验证并不断完善,才能找到一套适合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颜雁,张宇昕,丁岩,等. 基于SPOC《数据库原理》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建模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16(6):154-156.
[2] https://fgc.zufe.edu.cn/info/1018/1766.htm.
[3] 许元朋, 卢新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与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92-94.
[4] 袁德成,潘多涛,于三三,等. 教学形成性評价的研究进展[J].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9,33(1):1-7.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