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忠,赵法栋
(武警工程大学 装备管理与保障学院,西安 710086)
强光爆震弹是一种大威力非致命弹药,其爆炸时产生强烈声响和炫目闪光刺激,使人员暂时性致聋致盲,从而失去抵抗能力。因其作用威力大、驱散效果好,在强行驱散、武力突击等任务中得到了各国警宪部队的普遍使用[1]。“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其破片杀伤力,保证使用安全性”一直是该类弹药研发设计的重点问题[2]。比如美国7290型爆震弹[3]和M84震撼弹[4]均采用钢制金属外壳,爆炸时不会产生任何破片,但也增加了全弹质量,给弹药投掷和携带带来不利影响;法国0446型声光弹则采用了预制破片的方法来控制破片大小和形状,达到降低杀伤力的目的。我国学者郭三学[5]专门对V形槽法提高爆震弹安全性的可行性进行过实验研究。
为开展强光爆震弹破片杀伤问题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种卵形弹体结构的小型强光爆震弹(如图1所示)。对其破片质量分布和破片速度等进行了仿真分析,评估了其杀伤半径。
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爆炸仿真是现代武器弹药设计的常用方法。余志统等[6]对战斗部爆炸加载及破片飞散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预制破片的爆炸飞散规律。樊壮卿等[7]仿真分析了舱室爆炸载荷传播特性,为舰艇毁伤和防护提供了参考。
张国强[8]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采用ALE算法对某强光爆震弹的冲击波超压进行仿真,分析了其致伤特性,证实了仿真的正确性。本文仍采用该方法,对所设计的小型强光爆震弹的爆炸过程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其破片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弹药的研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小型强光爆震弹由发火机构、保险机构、联接座和爆炸体4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当拔出保险销投掷后,保险柄脱落,击针板翻转刺燃一级分离点火管,经过延期后,一级分离点火管发火,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联接座与爆炸体分离抛出,同时引燃二级延期点火体中的点火药,再次延期后,二级延期点火体发火激励闪光剂爆炸,爆炸体壳体破碎,产生巨大声响和强闪光。
1.联接座; 2.二级延期点火体; 3.下盖; 4.发火与保险机构;5.拉环锁定扣; 6.一级分离点火管; 7.闪光剂
由工作原理可知,由于采用了双延期管串联点传火机构,使得联接座在爆炸体爆炸前就以较低速度分离,彻底消除了联接座整体激射带来的杀伤风险,壳体破片就成了该弹的主要杀伤来源。因此,本文主要对爆炸体的爆炸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在各种有限元分析平台中,软件LS-DYNA在分析各种爆炸、结构撞击、冲击等动态非线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9],本文就以该软件为仿真平台。
在分析本弹结构及爆炸特性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计算资源的限制,本文作出如下假设:1) 闪光剂线性爆轰;2) 忽略应力波在壳体内传播和反射的细微过程,忽略较小的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叠加;3) 经爆轰驱动的壳体破片不存在质量损耗和变形。
由于爆炸体为轴对称结构,本文建立1/4物理模型。
爆炸体为ABS材料,其二维截面结构及尺寸如图2所示。
空气和闪光剂截面如图3所示。其中,蓝色部分为闪光剂,装药高度为33.7 mm,重28 g;紫色部分为空气。
图2 爆炸体截面图(mm) 图3 空气和闪光剂截面图
通过旋转,生成的实体模型分别如图4、图5所示。
图4 爆炸体实体模型 图5 空气和闪光剂实体模型
由于弹体结构对称,本文采用四面体网格对爆炸体、炸药和空气部分进行网格划分,网格总数约40万。爆炸体网格划分如图6所示,空气和闪光剂网格划分如图7所示。
图6 爆炸体网格划分 图7 空气和闪光剂网格划分
爆炸体爆炸过程中涉及闪光剂、空气和爆炸体3种材料,需分别进行建模。
闪光剂采用*MAT_HIGH_EXPLOSIVE_BURN的材料模型,状态方程采用*EOS_JWL。JWL状态方程能够精准地描述爆炸驱动过程中爆轰气体产物的能量特性、压力和体积,表达式为:
(1)
式(1)中:A、B、R1、R2和ω为常数;P为爆轰产物的压力;V为爆轰产物的相对比容;E是与爆热成正比的常数。
由于本文的闪光剂配方在JWL材料参数手册中无法查找,对此采用凝聚体炸药状态方程[10]来拟合得出。
由K方程,有:
(2)
利用爆轰波阵面参数:
(3)
进而可以拟合出闪光剂状态方程,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闪光剂状态方程参数
空气采用*MAT_NULL,状态方程采用*EOS_LINEAR_ POLYNOMIAL,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空气模型参数
爆炸体采用*MAT_PLASTIC_KINEMATIC,随动强化的塑性材料模型,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ABS材料模型参数
极限塑性应变取0.06。
在LS-DYNA中设置求解时间为0.5 ms,求解步数设置为100步,施加YZ、XY对称边界条件,并将起爆点设置在闪光剂的中心位置,生成K文件后即可运算。
图8所示为爆炸时刻为0.05~0.45 ms时爆炸体破碎仿真。由图8可见,爆炸体爆炸后,产生了大量的破片,由于结构较复杂,爆炸体各区域(区域划分见图9所示)破片大小分布不均,飞散方向也不同,具体而言:
1) 端盖部破片总体来说较大,沿爆炸体轴向方向飞散;
2) 上部以小破片居多,与爆炸体轴向成45°向上飞散;
3) 中部破片较大,由于该位置为联接处,筒体较厚,运动方向垂直于爆炸体轴向,向周向飞散;
4) 底部破片大小相对较小,其中弧底部分破片与爆炸体轴向约成45°向下飞散,平底部分破片沿爆炸体轴向方向飞散。
图8 爆炸体在0.05~0.5 ms时的破碎仿真
图9 爆炸体示意图
运用PREPOST对破片速度进行处理分析,爆炸体总动能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
图10 爆炸体总动能-时间曲线
由图10可以看出,爆炸体在0.035 ms时,开始受到炸药爆炸的冲击波,在0.005 ms的时间内,动能急剧增大到最大值,之后0.1 ms内,炸药仍在爆炸产生持续的冲击波,爆炸体自身部分微小破片也在迅速消失造成动能损失,两者最终达到平衡,动能又一次达到最大值,此时,闪光剂主体爆炸完毕,爆炸体由于微小碎片的消失,动能又开始逐渐减小。
随机选取不同部位破片进行速度分析,结果见图11~图14。可见,爆炸体不同部位爆炸时破片速度变化各不相同。最大速度产生在爆炸体上部,最大速度为132 m/s,上部破片速度分布比较广,最小为10 m/s。中部由于破片比较大,速度也相对较小,平均为45 m/s,端盖部和底部速度主要是沿爆炸体轴向,具体来看,速度大约在0.05 ms时开始急剧增加,到0.1 ms时达到顶峰,而后或缓慢上升、或缓慢下降、或保持稳定。
图11 端盖部部分破片时间-速度曲线
图12 中部部分破片速度-时间曲线
图13 上部部分破片速度-时间曲线
图14 底部部分破片速度-时间曲线
破片的质量、形状及速度是影响破片杀伤的三大因素,但是相比大质量破片而言,小质量破片存速能力弱、飞行距离近,动能较小,因此,爆炸体的杀伤来源主要来自于低速大质量破片,本文选取仿真结果中质量最大的破片(质量为Mt=2.15 g,最大初始速度V0=97.6 m/s),对其进行杀伤半径评估。
破片比动能为:
et=Et/St
(4)
式(4)中:Et为破片动能;St为破片与皮肤的接触面积。
由于破片运动不规则,故一般将St按均匀取向理论处理,采用破片平均接触面积计算,即1/4面积计算。破片表面积可由下式推出:
(5)
式(5)中:MT为爆炸体质量;ST为爆炸体表面积。则破片初速与比动能关系为:
(6)
式(6)中:emin为擦伤皮肤的最小比动能,为9.8 J/cm2;vmin为擦伤皮肤的破片最小初速。
假定弹药在海平面附近爆炸,则H(y)=1。由于破片飞行中仍保持柱形,则其衰减系数α为:
(7)
式(7)中:Cx为柱形破片空气阻力系数,取1.17;ρ0为空气密度。
破片运动方程为:
V=V0exp(-αx)
(8)
将图2中爆炸体结构参数代入,即可得出该弹的杀伤半径约为2.33 m。
通过对小型强光爆震弹爆炸仿真分析可以看出:爆炸体各部分破片大小分布不均,端部和中部破片较大;爆炸后总动能逐渐衰减,上部破片速度最大但破片较小;中部破片速度相对较小,是主要的杀伤源;通过评估计算,整弹的杀伤半径为2.33 m。本文的仿真评估方法能为同类强光爆震弹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