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奇(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3)
我们习惯上将与《考试说明》中“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四条内容相关的试题称作语用题,而将与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等内容相关的试题称为语言基础题。严格地说,这些全是语言运用,因为字不离句,字音、字形的辨别也跟语言环境有关,词语、标点的选用,语病的辨别与修改,当然是语言运用的产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也是综合的语言运用题。作文当然还有审题立意等其他方面的要求,但写作一篇文章,几乎把语用题所有的考查内容都包含了。不过,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只分析通常意义上的语用题。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语用题中出现频次比较高的分别是连贯衔接,图文转换,语言简明、得体等。连贯衔接,有多种题型,这几年基本上是给出上下文语境,要求考生在其中空缺处补写合适的语句,特别关注上下文内在的逻辑关联。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将图表蕴含的内容用简明、准确的文字转述出来,有的还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评析。同时,各卷每年都有一些命题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比如浙江卷要求替淘宝店主给客户写信、为人名取字、补写倡议书倡议的原因和具体内容等。可以说,语用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试验田。
然而,针对语用题的复习,部分教师要么按照固有的题型让学生简单操练,要么自己也感觉茫然,完全没有把握。看来,对高考语用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笔者认为,语用题的题型无法穷尽,它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创新,但考查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是相对稳定的。俗话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我们只有精研语用试题,把握其命制规律,才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驾一驭万,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几道典型的高考真题,具体分析语用题的命制特点和考查趋势,以期对我们改进教学有所启迪。
【2016年高考天津卷第20题】
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汽,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我在想,
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 ×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1]48没有情境的依托,知识是抽象的,教学容易走向灌输,走向死记硬背。对情境的理解,有些教师停留在现实生活运用的层面,其实还有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天津卷这道试题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新诗由学生熟知的《夜雨寄北》改写而成,新旧知识勾连,学生阅读起来就有兴趣,不会感到困难。第(1)小题要求选择诗歌的一个角度(意象、意境、结构、语言)进行评析,构建了一个学科认知的情境。考生自主鉴赏,又包含了考生对这首诗的个人体验和感悟,属于个人体验情境。调动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写一段简评文字,正是语文学习的典型任务。第(2)小题巧妙设计了一个社会生活的交往情境:完成向编辑推荐这首新诗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学科的(要理解鉴赏这首诗的妙处),又是社会交际的(能合理地向编辑推荐,希望能被选用刊登)。这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审美鉴赏能力,还有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的能力。这两道小题的情境是真实而丰富的,考查形式灵活,设计的任务具体又典型,综合性强。同时,试题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两小题选做一题,第(1)小题多个角度自选,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认知的尊重。可以说这是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好题,能检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值得教师们思考研究。
【2016年高考上海春季卷】
某团体就“最受欢迎的西餐食品”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了近三千份有效问卷,得到了相关数据(见下表),绘制并公布了两张柱状图(见图一、图二)。
“最受欢迎的西餐食品”调查结果表
如果你是一位经营热狗的餐饮店老板,你会选用哪一张柱状图来做热狗的推广?陈述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这道题贴近现实生活,将考生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需要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去选择、评判并表达。重要的不是选哪一个图,而是检测学生的思维是否严密,表达是否准确。预计很多人第一反应会选择图二,因为它从930 起步,以10 为单位进行标识,扩大了数值之间的视觉差距,凸显了热狗受欢迎的程度。但选择图一也有道理:三个数值都接近1000,都逼近顶点,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三类食品的受欢迎程度。这里体现了试题设计者的高妙之处,考生须深入思考这两张柱状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这些不同反映了制作者怎样的心理乃至价值观。相同点是两图呈现的事实是一致的,都表明了三类食品的得票数,但呈现的形式不一样:图二的纵轴以930为起点,以10为单位,产生了热狗的受欢迎程度远超其他食品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图二广告效应是好的,但会不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从长远看,顾客心理上不一定认同这种表述。反观图一,虽然宣传效果也许不如图二好,但客观、严谨,实事求是,会赢得理性的消费者的认同。食品店不是流动商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客源。同时,假如经营者还想开发其他西餐食品,图一的呈现岂不是更合适?
图表题通常只要求将图表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检测的仅仅是信息提取、概括、分析能力。此题则要求考生以热狗餐饮店老板的身份对这两幅同中有异的柱状图进行选择,考生除了要理解图表的信息外,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是高中的课程目标之一,即“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1]6。此题非常典型,说明即使是跨媒介的阅读和表达,也同样需要反省性和批判性思维。图文题考查的能力层级,在获取、理解信息的基础上还会有所提高,即强化思维考查,检验考生是否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能否全面辩证地分析评价。可以说,这是图表题的升级版。
图文题关注思维发展,在2019 年高考浙江卷“红色议事厅”的题目中也有体现。该题第(2)小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工作流程图所示信息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还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从“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角度对“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机制进行评价。我们知道,评价能力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属于高阶思维。由此看来,图表转换题的命制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在复习中应该予以重视。
【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6题】
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这道试题看似普通的改写题,其实包含着丰富的考查内容。文体的转换,由诗歌语言转换为散文化语言;表达方式,从侧重叙述转化为以描写为主,人称则从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语言表达上还有简明(100字内)、连贯、准确、生动的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场景描写的知识,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中有明确的讲解。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这些都是小说的知识。将阅读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运用到语言运用题中,学以致用,打通了阅读与表达的界限,使读写贯通,避免了以往语用题单一化、碎片化考查的缺陷。从考查能力看,此题涉及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该说,此题综合性考查、整体性考查的特点非常突出,体现了语用题的命制方向。
【2018年高考天津卷第20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回答此题,首先要看标题,看漫画画面,读懂漫画。我们可以从标题“乡村学校的音乐课”看出,漫画要突出的是音乐课的特点——唱和听。所以对人物的刻画重点放在嘴巴和耳朵上,忽略了其他器官。尤其是对嘴巴的描绘,传神地表现了师生们在音乐中的沉醉和忘我。其次还需要有文艺知识的积累和思辨能力。鲁迅的话针对文学作品,强调的是要节省文字,凸显人物精神和个性。最后还要具有文字表述能力,能简洁连贯准确地将自己的思考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课标也一再强调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即“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1]48。
【2015年高考浙江卷第6题】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此题超越了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简单识记,要求考生运用名和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主动创造,属于知识的迁移运用。给陈璋取字,首先要对“璋”字的含义进行理解。璋是指一种玉器,古人生下男孩子,就拿璋给男孩子玩,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人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我国一直有比德于玉的传统,如《诗经》“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含有玉字的成语通常都有美好的意味,如守身如玉、玉树临风、金玉良言等。参考答案的示例,给陈璋取字为“玉成”,寄托了“玉汝于成”的美好祝愿,名和字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同样,“冠群”二字有超出众人、出类拔萃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思维,这样显得比较张扬。因此取字的时候,劝勉其为人要谦虚低调一些,故参考答案给出的示例为“谦之”。你看,这是不是隐含着国人“中庸”的思想?
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其命制特点和意图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以小见大,富有文化味。它通过一个小点,考查学生对名和字的关系、词语的内涵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渗透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课标说“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1]7,这不是外加的,须体现在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上。第二,让学生活学活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题干已经提示了名和字的关系,并举例说明。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会运用。在当今时代,识记的内容可以随时查阅,重要的是能迁移,能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给人取字的内容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是出现过的。“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请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选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作为你的字……”[2]命题和教材内容相勾连,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还是要夯实教材知识的基础。
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文学常识的复习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上,如整理一些古人的名和字,让学生抄录记住。这种复习思维含量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转换思路,让学生自主整理中国古代著名作家的名与字,并自主探索名和字内在的意义关联,然后再进一步,挖掘中国人命名与取字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这就以小见大,富有深度。这种学习活动包含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有识记、理解,又有分析综合,还有自主评价。学生会经历一次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学习有深度,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从上述几题的分析可知,语用题的命题有如下趋势:(1)创设应用情境,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2)重视考查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如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批判性;(3)题型不断创新,重视整体化、综合性的考查,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试题;(4)强调知识的迁移,活学活用,超越以往静态知识点的考查。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复习教学应该顺势而变,不搞猜题押题,“摒弃静态的知识教学和简单机械的做题训练,将教学重心转移到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来”[3]。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辨性、反思性、批判性等高阶思维。具体到备考策略上,要培养学生沉静平和的心性,以便仔细审读题干要求,全面理解情境,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