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军 黄志锋
(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在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创新成为支撑民营企业新增长点的原动力。Davis和North认为,制度是用来管理经济政治活动的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1]企业获取合法性的主要方式就是服从所在地区制度的期望和要求,遵从规制、规范和认知三方面的制度压力,即制度同形战略。[2]因此,制度是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尚未完成,金融、法治环境也有待完善,加之各地区制度执行效率参差不齐,造成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均衡,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3]刘放等研究发现,差异化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4]徐君和任腾飞也指出要素、产业、制度三个领域的变革是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外在推动力。[5]
泉州是全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晋江经验”的诞生地。截至2018年,泉州拥有民营企业法人单位数22.2万家,个体工商户数54.4万家。全市超过八成以上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九成以上的研发创新、九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来自民营经济,呈现出“八八九九九”的特征。[6]泉州民营工业总产值占福建省30%左右,已连续29年位居全省之首。作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品牌之都”,泉州民营经济在全国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泉州为例,从制度环境优化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分析入手,厘清泉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基础和制度约束,并综合分析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优化路径,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企业创新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多,企业的内源性资金往往难以满足研发活动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需要依赖外部融资。而金融体系发展不充分导致的金融市场摩擦,使得依赖于外源性融资的创新活动存在诸多障碍,进而影响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7]任曙明等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民营参股企业创新正相关。[8]刘放等研究发现,税收激励整体促进了企业研发创新投入,而且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本身融资约束严重、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税收负担较重,因此税收激励主要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研发创新。[9]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由于资金短缺和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开展自主创新缺乏有效保障、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产品供给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制度性税收激励和金融扶持,不仅民营企业可以获得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活动税收减免等扶持,也使得民营参股企业可以依赖银行信贷间接融资并从政府科技发展基金、创新专项补助基金获得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带来的自主创新资金约束问题。
企业成长面临的正式制度约束包括政府政策、法律制度和市场制度等方面,当面临制度压力时,企业需对制度约束做出相应的战略反应。[10]首先,政府行政干预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在制度建设不健全的地区,企业往往面临行政审批、权力寻租等政府干预,造成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不确定性高,进而产生高额的交易成本。[11]因此,政府对企业干预越强,企业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投入就越少。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保持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施政条件、市场化之间的平衡,促进地区政府的放权,减少将自身的政策性负担转嫁给企业、间接降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成本。其次,市场法制环境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法治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知识产权等企业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使企业在本土成长中面临较高的风险。[12]通过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保护生产者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能有效避免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遭到窃取,延长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时间,提高企业创新收益,进而提升创新意愿。[13]再次,市场竞争公平性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在制度建设不健全的地区,所有制歧视和偏见造成民营企业处于竞争不利地位,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创新突围”,在企业利益的驱使下推动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进而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方向,推动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具体体现:一是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针对创新创业方面提出了多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方案。如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构建高效科研体系、创新人才机制等多方面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科技金融方面。2018年颁发《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有助于民营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三是税收优惠方面。2015年发布《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2017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群体、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给予税收优惠。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通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等具有重大意义,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有法可依。[14]
直接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市场创新主体、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是政府常用做法。近年来,泉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规划和意见。2016年8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把示范区打造成为福建省科技创新的“智慧谷”和连接海峡两岸、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2016年以来,泉州科技局出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1+X”文件,涉及创业支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人才政策、融资支持、市场拓展、税收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在各项政策措施中,往往附带行政指导、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融资支持、土地供给等优惠政策,为泉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科技创新平台是民营企业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2016年6月,国务院批准福州、厦门和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新时期泉州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机遇。随着泉州高新区和自创区建设的推进,泉州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日益增加。以民营企业聚集的泉州国家高新区为例,截至2018年,拥有博士后工作站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2个。引进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为泉州民营企业的二次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提供了载体支撑。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能脱离政府政策、产业环境、要素环境而独立存在。[15]通过政府推动供给侧改革改善政策、产业和要素环境,民营企业能更好集聚自身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绩效。2017年6月,泉州市丰泽区成为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泉州市丰泽区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提出,将完成深化两链融合,助推泉州“智”造等七大主要任务,积极实施“双创”服务提升等七大工程,推进“人才港湾”等四个计划,探索形成以“人才+资本”服务周边产业转型为特色、融汇“创新、创意、创业”的“丰泽双创模式”,着力将丰泽区打造成为“创新之城”“创意之都”和“众创之区”。依托丰泽区“双创”示范基地,结合建设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等,泉州民营高新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见表1),并日益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成为创新效应集聚的重要阵地。根据泉州市科技局《2018年泉州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分析报告》,截止2018年末,高新区共拥有从业人员85424人,同比增长4.85%。从学历看,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645人,同比增长36.9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0226人,同比增长13.63%。随着高学历人才比例不断增加,泉州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状况有可能随着人才的大量引入在未来呈现新的增长态势。
表1 2014-2018年泉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世界正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16],创新资源从发达国家(地区)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为泉州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战略机遇。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两岸经济贸易、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泉州民营企业已成为泉州市吸引台资、侨资,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产业对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的重要依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的泉州,正充分利用侨商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重点城市缔结友城,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目前全市已有近300家民企先后“出海”,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泉州还是福建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2018年10月,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出台《关于推动闽东北和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造科技创新“飞地”新机制,推动创新资源灵活高效流动,带动闽东北和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加快发展。对泉州民营企业来说,一方面接受国内外先进国家(地区)创新的发展经验、资本、技术、人才的“溢出”和“辐射”,另一方面也以企业本身为载体,带动了泉州腹地和闽东南协同建设区的共同发展。
改革科技创新服务职能部门,构建科技服务有序管理机制,是助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有效运作的重要途径。目前,泉州科技创新服务管理采取传统行政科室与下属单位并行的模式,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泉州市科技局综合管理科负责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和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日常工作,此外还承担其他全市科技创新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科技局下属的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泉州市科技开发中心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以及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发展总公司等市属国有企业也承担部分创新管理职能。相对而言,泉州科技创新服务体制相对滞后、多轨并行,有待持续整合相关部门管理职能,成立推进科技创新的专门行政服务机构,同时依据泉州民营经济的不同产业特点优化创新服务,最大限度提升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服务效率,逐步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服务型”民营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服务平台最核心的功能是搭建资源聚合和开放共享的枢纽,在更大范围组织调配创新资源。[17]以国家高新区为例,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泉州高新区在创新平台管理上还比较滞后。就模式创新而言,泉州的一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还停留在提供场地和硬件设施层面,未能针对不同类型、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载体和不同内容的服务。而像天津智慧山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经开始构建层级孵化体系。同时,泉州多数众创空间专业化运营能力不强,创新创业载体工位使用效率低。泉州缺少高端运营机构,大多数众创空间主要以提供网络空间工位和公共会议室等硬件低端服务为主,缺少国内外高端众创空间运营机构提供创业辅导,其组织方式多数表现为简单集中而非思维聚合,且存在同质化倾向,专业特色和主攻方向尚不明显,更遑论建设创新服务品牌。同时,泉州高新区创新平台运行效率比较低。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例,2018年泉州在孵企业288家,当年毕业企业数仅为10家,孵化率为3.5%。泉州高新区区内孵化器很多丧失了“流动性”,“小老头”企业居多,大部分在孵企业入驻满5年以上,早已过了孵化期,区内孵化器主要以房租为盈利收入,没有强制退出主动性和意愿,孵化器“园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孵而不走现象突出。国内成都、广州和武汉高新区累计毕业企业均在3500家以上[18],泉州远远落后。而且,国内部分地区已开始加强对创新平台的绩效考核管理,如合肥出台《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管理办法(试行)》,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管理实行区级备案制,并以总量评价和年度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绩效考核。泉州目前关于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文件,如泉州市科技局《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均侧重于扶持层面,尚未涉及绩效考核。
随着各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所在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绩效的税收和金融政策环境。国内先进地区创新扶持税收金融政策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如中关村管委会于2017年提出“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即重大前沿项目与创新平台建设1项精准支持政策和创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一区多园”统筹服务等4项普惠性服务政策。2019年4月,又发布新版“1+4”资金支持政策,体现出税收金融政策的衔接性。目前,泉州对创新的税收金融扶持散见于《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中,专项的创新税收金融扶持政策较少,且不成体系。相关政策成文时间较早,目前尚未推出更新版,政策衔接度上比较不够。国内先进地区在金融工具创新上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例如,中关村在全国率先开展“双创债”和绿色债发行试点,进一步优化了中关村的科技金融环境;合肥高新区对市政府推介的小型工业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政策;深圳高新区设置金融创新奖和金融科技专项奖,具有激励创新作用;天津自创区园区推出“创新创业通票”制度等。相比之下,泉州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金融支持还是比较传统的风险补偿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贷款贴息支持等方式,金融工具创新性不够,且未能将金融支持与企业绩效进行匹配,融资的后续管理有待加强。
人才是民营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体系是各地政府出台创新扶持政策的基本着眼点之一。目前,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泉州在人才资本累积过程中对人才引进力度明显不足。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 暂行办法》规定国际顶尖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资金资助,其中给予国际顶尖人才及核心团队成员最高1000万元生活安家补贴;产业领军人才采取无偿资助和股权投资相结合的资助方式,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金熊猫”人才实现5个层次的资助标准,资助金额最高为1亿,最低为100万。而泉州市《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补助资金为10-200万元。虽然提及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按“一事一议”,但并未提出明确的资助标准上下限。同时,泉州本地高等教育资源资源比较有限,仅依赖自身进行人才培育很难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各类需要。泉州各县市间以及与省内福州、厦门、漳州等地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和共享机制,尚未制定合理的跨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国内如合肥高新区已经探索与上海张江高新区科学中心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运行机制上的跨区域交流合作,支持跨区域的创新主体待遇互认、技术转移交易、人才柔性流动、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通兑”,加快弥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短板。此外,泉州对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性的评估与服务,对人才效用发挥的考察和评估机制有所欠缺,容易产生人才的闲置。
各地在科技创新氛围营造方面,主要的做法有加大创新宣传力度,建设创新体验场所和组织载体,开展参观交流、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项目路演等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等。在创新宣传方面,泉州科技局对创新政策的宣传以各类推介会为主,或通过企业人事部门分发宣传手册,受众和宣传力度均有所限制,政府、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信息互动的丰富性有待完善。而像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通过全媒体矩阵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在体验场所和组织载体建设上,比较有代表性如上海浦东软件园推出浦软创新体验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实力与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展示平台;深圳市政府出资举办创新总裁俱乐部,构筑“官、产、学、研、资、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而泉州目前尚未建立类似的体验场所和组织载体。在活动开展方面,泉州虽结合丰泽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契机,策划了一系列双创活动,但比较有影响力和持续性的双创活动品牌尚不多见。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泉州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政策集中于专利和新兴战略产业方面,如《关于泉州市专利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促进专利运用和保护的意见》《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综合性知识产权政策尚比较缺乏。
为响应国家全面开放合作战略要求,加快开放合作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整合全球资源的必经之路。目前各地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于鼓励企业设立海外机构、申请国际知识产权、与境外科技园区建立战略合作、支持国际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提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等主要任务,要求加强与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创新创业交流、共建和合作。除国际协同创新外,区域开放合作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比较有代表性如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黄冈市签订的《深化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协议书》,通过科技、人才、企业、产业、模式、品牌等创新基因的输出,形成“1+8”的“环武汉科技圈”。目前,以武汉飞地经济模式建设的园区已有20个。武汉还在探索“区域股份合作制”,实现共赢发展。《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提出“发挥自创区联动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等主要任务,推动泉州自创区与省内外城市在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创业服务优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合作等方面的协同。目前泉州在创新服务开放合作方面已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但在将这些规划转变为具体的、可以落地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比较滞后。
传统规制体制的设置更多是为了管理稳定的市场,而非应对变动或转型市场。面对快速的技术变化和产业融合,在各方利益交织下,会出现协同规制、自我规制和正式规制混合的情况,使政府规制难以为市场提供清晰信号。[19]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直面变动快速的市场,涉及企业、产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对这类复杂、跨界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所有……相互联系的团体和组织的参与,复杂的公共问题就不太可能得到有效的处理”。[20]要协同各创新主体和部门,政府“元治理主体”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必须统筹政府部门相关职能机构,建立跨界治理的协调机构,如借鉴“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模式,组建泉州民营企业创新推进小组,协调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住建局、教育局、财政局、文体局等职能部门,整合泉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推进泉州科技创新转化改革,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统筹泉州民营企业的创新服务项目受理和政策发布事项。
从商业属性来说,平台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机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间进行信息、商品与服务、金钱的“核心互动”[21]。从政府规制角度,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目的是利用线下线上平台,增强产品供给主体、技术创新主体与资本主体之间的互动,服务于泉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它更多服务于供给侧,但其促进不同主体“核心互动”的本质是一致的。首先,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围绕泉州主导产业,构建由众创空间、特色小镇、众创集聚区等新型产业组织形态组成的创新平台体系,集聚技术资源,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平台精准服务民营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其次,立足泉州优势产业建设创新特色载体。参照2018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印发的《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实施方案》,泉州可结合自身主导产业定位,打造不同类型的创新特色载体,推动各类载体向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发展。如加强鞋服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特色载体建设。再次,筹建泉州民营企业孵化器联盟。围绕大孵化的概念,由科技局发起,整合各类型孵化器、孵化基地组建孵化器联盟,各类金融、中介等机构自愿共同参与,把孵化器联盟打造成顶层孵化器。复次,与地方高校共建“雏鹰”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泉州本地的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均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孵化和扶持工作。因此,可推进泉州民营企业与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地方高校及国内外知名院校共建“雏鹰”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作为专门组织青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服务机构。最后,实行创新平台备案和考核制度。借鉴合肥高新区的做法,出台《泉州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对市域内科技创新孵化载体(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实行市级备案和年度考核制度。
通过创新专项税收和金融扶持政策,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进而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首先,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制订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征信和担保方式,探索设立服务科技型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引导相关银行和专营机构开展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大对首次贷、研发贷、中长期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支持泉州银行等地方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相关险种扶持。其次,实行创新通票制度。借鉴天津高新区的创通票制度,由泉州政府财政每年拨付专用资金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创新行为专项服务,委托专业科技公司开发“创通票”网络平台,提供创通票的申请、流转和兑现,以及使用评价、客服中心、大数据分析监察等服务功能,民营企业以创通票编码进行免费兑换,实现科技创新从后补贴向前补贴转变。再次,争取举行“中国民营企业创新投融资巡回路演”活动。通过现场+网上路演活动,泉州民营企业可以持续定期的将优质创新型项目推到全国投资机构面前,促进投融资信息对接,进而和深交所、投资机构、投资人等建立常态化路演合作机制。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系统、专业性强的工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体系构建需要从培养和引进两方面入手。在人才培养上,具体做法包括:制定泉州雏鹰人才计划,重点支持一批30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成长;完善海外人才创业园、创新型孵化器的服务功能,为青年人才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建设泉州外籍优秀毕业生创业服务平台,集聚外籍优秀青年创业团队;支持民营企业和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高校院所联合举办夏令营、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储备人才;由泉州民营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泉州创新总裁俱乐部”等。在人才引进上,应着力吸引各类高端人才集聚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依托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集聚省内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咨询、信息共享、需求对接平台,推动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要素集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支持泉州民营企业精准引才;加大对投资人、高技能人才、产品经理、技术经纪人、高级会计师、知识产权及法律专家等吸引支持,加强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成立泉州民营企业技术经纪人联盟;利用泉州海丝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探索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来泉州创办企业、工作许可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提高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程度,选择民营企业集聚的地点(如晋江)建设泉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社区。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从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着眼,泉州必须着眼于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致力于全面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开展自主创新,促使营商环境向“创新经济生态”全面转型。首先,建设创新全媒体矩阵。借鉴杭州高新区的做法,建设专门网站平台,通过图文、电子报刊、视频、微信、微博等形式传播泉州民营企业的创新扶持政策、平台建设和成功实践。鼓励民营龙头企业与泉州电视台、泉州晚报、泉州网等媒体合作,建设泉州民营企业创新媒体矩阵联盟,通过专栏报道、媒体互动的形式持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其次,分专业开展泉州创新创业大赛。借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赛的形式,由泉州民营龙头企业牵头举办,根据泉州主导产业定位,举办泉州鞋服、食品、光电、智能、IT、半导体、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大赛,并组织配套活动,为参赛民营企业提供培训辅导、融资路演、展览展示、大企业对接等多元化服务,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支持。再次,与丰泽区共同开展“创响中国”活动。建议泉州民营企业与“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泉州市丰泽区合作,共同深入、持续开展“创响中国泉州站”活动,举办各类政策、创业、就业、科技、投资、宣传服务活动和其他特色活动。最后,制定《创新嘉许办法》。对科技创新领域表现优异的企业、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嘉奖。获奖企业、团队和个人应履行向社会公开和推广创新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的义务,主动对外开放企业技术平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同时,对获奖企业、团队和个人在相关媒体进行公开表彰和集中报道,彰显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些年,泉州民营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加快“走出去”步伐,纷纷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厂和研发中心,国际化进入新阶段。应进一步推动泉州民营企业加速汇聚全球创新人才和国际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创新资源的高地。首先,推进民营企业与国内重点区域合作。围绕打造闽西南和闽东北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重点合作区域,构建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衔接的科技创新园区链;加快与三明、龙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建设基地,与泉州形成协作联动发展局面;争取与国内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重点创新城市加强创新合作和资源共享,提升泉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深入推进闽台科技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科技人才交流,加大对港澳台学生来高新区实习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其次,提升国际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泉州南洋研究院、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等创新合作载体,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泉州建设创新中心;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共建科技园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支持泉州民营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优化海外联络处布局,统筹建设海外创新中心,服务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着力提升泉州民营企业国际影响力,持续办好泉州国际技术转移项目推介洽谈会、“海丝(晋江)国际科技合作周”等国际化交流合作活动。再次,集聚国际创新要素。吸引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在泉州建立企业分部和研发中心;支持在泉科研机构开展国际联合研发,搭建跨国联合科研合作平台,提升原始创新国际化水平;加强民营企业海外顾问、海外战略科学家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海外高端智库支撑作用;加强与海外科技园区交流合作,探索引入国际专业团队参与泉州民营龙头企业建设管理。
注释:
[1] Davis L., North D.,“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first step 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ournalofEconomicHistory, vol.30,no.1(1970),pp.131- 149.
[2] Dimaggio P.J., Powell 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 vol.48, no.2(1983), pp.147-160.
[3] 石丽静,洪俊杰:《开放式创新如何影响企业自主研发绩效》,《经济评论》2017年第6期。
[4][9] 刘 放、杨 筝、杨 曦:《制度环境、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投入》,《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
[5][15] 徐 君、任腾飞:《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综合驱动机制研究》,《软科学》2017年第9期。
[6] 陈林森:《“十分天下有其九”,泉州民营经济:城市代名词 发展主脊梁》,《泉州晚报》2018年12月10日,第1版。
[7] 易 信、刘凤良:《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多部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15年第10期。
[8][13] 任曙明,等:《民营参股、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年第3期。
[10] 李新春、肖 宵:《制度逃离还是创新驱动?——制度约束与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世界》2017年第10期。
[11] Stoian C., Mohr A.,“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Escaping Home Country Regulative Voids”,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 vol.25, no.5 (2016),pp.1124-1135.
[12] Li J., Vertinsky I., Zhang H.,“The Quality of Domestic Legal Institutions and Export Performance”,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 vol.53, no.3 (2013), pp.361-390.
[14][18]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暨高新区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年。
[16] 谢家平,等:《自主创新的科创平台治理因素机理:扎根理论质性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17] 张建清、刘 诺、范 斐:《无形技术外溢与区域自主创新——以桂林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19年第1期。
[19] Mansell, Robin,Mediaconvergencepolicyissues, In: Nussbaum, Jon F., (ed.)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s, 2016.
[20] [美]登哈特(Denhardt,J.V.)、[美]登哈特(Denhardt,R.B.):《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三版)》,丁 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2页。
[21] [美]杰奥夫雷G·帕克、[美]马歇尔W·范·埃尔斯泰恩、[美]桑基特·保罗·邱达利:《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志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